香港回归20周年:社区互助关怀 香港暖流涌动

 时间:2017-07-02 19:24:09来源:人民网

今年5月初,香港血库存量一再亮起短缺红灯,最严重时仅够维持全香港4天的血液供应。为此,香港红十字会连续向市民发出捐血的紧急呼吁。

呼吁发出后的首个周末,在铜锣湾捐血站,排队捐血的人早早就挤满了等候室。据统计,5月6日当天共有1728人登记捐血,血库成功收集1338袋血液,创近年来单日新高。香港市民何先生说,平时整个捐血过程仅需半小时,但今天从登记至完成足足花了近4小时。

“社区内外,互帮互助”一直是香港特区政府提倡的重点之一。翻查香港社会工作者注册局的统计发现,截至今年6月12日,全港范围内注册社工总人数为21322人。除此以外,更有百余万名服务于各慈善团体、机构的义务工作者们,每天奔波在香港的街头巷尾,为社区的和谐安定出力。

社工注册服务全覆盖

据香港社会工作者注册局介绍,香港对社工采取强制注册的管理方法,未注册或登记的人士不得从事社会工作或自称社工。现时,超过99.5%的注册社工拥有社会工作的学位或文凭。

在香港,每340人中就有一位社工,远超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香港的特色在于,超过九成的社工隶属于各个社区服务机构,在特区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完成社会服务。

以青少年服务为例,每个学校都会配备至少一名学校社工,每个社区内也会下设综合青少年服务中心。对于边缘青少年,例如违法者、夜场少女、吸毒者、性侵犯受害者等群体,社区内还会配备区域性青少年外展服务队等常设或项目性服务。

有社工介绍说,如果在校园发生欺凌事件,学校社工会立即开展4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对受害者进行心理辅导,若情况严重,将转介至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或临床心理学家;其次对欺凌者进行行为矫正,若行为问题严重或有街头童党等情况,就由专门的地区青少年外展队跟进;接着是对同校其余同学的教育及预防性介入;最后则对家长进行辅导。

曾在香港大学社会工作系从本科一口气读到博士的裴谕新是一名资深社工,在她眼里,学习、深造、工作,进而向无数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都是在爱的名义下进行”。

“帮助家庭主妇树立职业观念、改善社会保障制度、在小区内做试点推广新的福利政策……”聊起之前参与过的社会工作项目,裴谕新滔滔不绝。她认为,社工不仅要懂心理学,还要兼备演说、沟通和培训的技巧,而且社交能力也必不可少。同时,因香港慈善机构很多,为筹得资金,社工还必须跟社会不同阶层的人打交道,进行游说。

据统计,截至2016年9月,全港共有约9000家规模不等的慈善组织及机构。创办于1870年的东华三院,已由一所向贫穷和病患者赠医施药的医院,发展成为今日香港最具规模的慈善机构之一。香港特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多次公开赞誉东华三院“对社会贡献良多”,包括医疗、教育、安老、青少年及家庭以及社会企业等。

义工灵活奉献在基层

相比于社工,义工的社会参与则更为灵活。“施比受更为有福”,一位义工在获得嘉奖时这样说。

经过多年积淀,义务工作在香港蔚然成风。香港特区政府社会福利署署长叶文娟向记者介绍说,截至2016年底,在香港提供或参与义工服务的慈善机构共有2927间,登记义工多达127万余人,约占全港人口近1/5,全年共进行逾2400万小时的义务工作。

“其实人人都有条件成为义工”,已加入义务工作发展局近20年的黎同济认为,平时大家在生活中一次让座、一次捡拾废纸等小事,都是善心的体现,而如果将这份善心用于服务社会,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是义工。

2017年农历新年到来之际,全港最具规模的非营利青年服务机构香港青年协会在全港十八区举行了暖心的“邻舍团年饭”活动。青协100支“邻舍第一队”逾2500名青年义工邀请1.2万位街坊邻居,席开1000余桌,饱享盆菜宴,载歌载舞,共迎新岁。

协助筹备工作的筲箕湾青年义工代表朱可殷已是第五次参加团年饭活动,她仍记得第一年筹备时以“拍摄微笑”为主题组织游戏,逗得老人小孩都开怀大笑,“我们青年人也可以很有力量的。”

像朱可殷这样的青年义工正逐渐成为义务工作者团体内的中坚力量。根据社会福利署的统计,14至35岁的学生及青年登记义工人数已超过65万人,占全香港义工总人数的一半以上,是推动义工服务的中坚力量。

细水长流,积水成渊。近年来香港扶贫纾困工作得以不断推进,民间各界的义工们功不可没。

助人自助促融合共荣

近日,致力于服务新来港及少数族裔人士的慈善机构新家园协会举行慈善晚宴,共同见证协会成立7年来累计筹款突破4亿港元。

会长许荣茂自豪地表示,协会会员已超过13万,服务人次逾140万,包括协助即将移居香港、新来港人士和少数族裔适应文化差异、住房、求学、就业及法律等系列问题,成功营运了香港及内地共13间服务处和支援中心。

“四海一家、和谐共荣、助人自助”的理念不仅是新家园协会的目标,更是不少港人社工、义工的愿景。

作为第一批北上服务的香港社工,梁秋莎专注化解跨境婚姻纠纷及青少年问题,一直活跃于粤港两地。20年来,她经手的个案超过2000个,成为“治疗”粤港民间矛盾的“社会医生”。

随着粤港社情的变化,梁秋莎的工作逐渐由点到面。从跨境婚姻矛盾,到跨境家庭小孩上学难问题,再到就业辅导和养老难题,梁秋莎游走于各个政府部门,求助、咨询、建议,她的忙碌从未间断。“从红磡火车站到广州东站,每月至少往返3次”,梁秋莎20年的车费差不多近30万港元。在街坊眼里,她是“拆弹专家”,更是粤港跨境家庭的稳定器。

香港女教授罗观翠,在港从事社工服务多年后,赴广州中山大学创办了社会工作系,是首批将社工服务带入内地的香港社工之一。在内地,她与服务对象打成一片。例如在厦门创办“启福”社会工作服务点,特别配上闽南人喜爱的功夫茶具,“一杯热茶,就能够迅速拉近和爷爷奶奶们的距离”。(记者陈然)

编辑:涂传博 审编: mo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