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城阳街道同心社区成立于2019年,是莒县成立的第一个城市社区。社区人口居住密集,居民需求多样,为此同心社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模式,将专业社工的专业优势与志愿者的灵活多元特点相融合,培育发展社区党员、青年、“银龄”志愿者,有效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广泛性和精准性,让“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更专业”。莒县城阳街道同心社区2021年荣获“山东省最美志愿服务社区”,2023年荣获“山东省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十佳优秀站点”“山东省基层老年教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坚持党建引领,构建联动机制。
社区积极发挥党建带社建、带群建作用,形成人人参与的志愿服务格局。加强组织领导,将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工作纳入社区党建工作重点,围绕居民急难愁盼问题,落实“莒家亲”议事协商制度,形成“社区党组织牵头、专业社工主导、志愿者参与”的志愿服务格局。坚持以需供求,建立“群众点单—专业社工派单—志愿队伍接单—群众评单”服务机制,推动社区服务项目化运行。畅通线上、线下居民需求收集渠道,通过“书记有约”、网格员入户走访等方式,累计收集居民需求200余条,形成“需求清单”。专业社工整合各方志愿服务组织优势资源,形成“资源清单”。聚焦“雨中送伞、冷中送暖、雪中送炭”的急需服务,制定“服务清单”。突出先锋引领,党员社工主动对接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双报到”单位党组织,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7支。其中由7名社工和23名党员志愿者组成的矛盾纠纷调解志愿服务队伍,发挥理论支撑和同理心桥梁作用,推动社区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提升至90%。
强化专业赋能,提升服务水平。
建立健全志愿者培育机制,促进社区志愿服务质效提升。强化制度建设,由社区党员、专业社工担当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做好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志愿者管理、培训、激励等制度,推动志愿服务向专业化、项目化、精准化转变。强化引导激励,组织专业社工开展“学雷锋纪念日”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慈善文化宣传活动,弘扬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和志愿服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提高志愿者自我教育成效。同时,建立“实物+服务”积分兑换机制,根据志愿服务时长,兑换超3万积分,有效提高志愿者积极性。强化培训锻炼,专业社工根据社会工作的通用实务过程,重点从志愿服务“需求评估、倡导与推动、计划与组织、管理、效果评估”五个部分,分阶段开展通用技能培训,持续提升志愿者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巧的能力。
注重队伍培育,凝聚“多元”力量。
单位等多方力量,探索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具体路径。培育志愿服务骨干,由专业社工选取政治素质高、群众口碑好、能力水平突出的志愿者作为志愿服务骨干,发挥“传、帮、带”作用,组建益邻互助团、全民健身、群防群治等志愿服务队伍23支,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300余次。打造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以县委社会工作部“应急安全培训”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为支撑,先期培育6名专业社工熟练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带动17名平安志愿者组成应急安全服务队,走街串巷开展应急知识宣传和巡逻服务,提高了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和社区群防群治能力。广泛凝聚各方力量,针对社区青少年厌学、辍学问题,建立“家校社”协同服务机制,由专业社工带领志愿者多次走访学校、家庭,科学制定服务方案,主动链接县老干部活动中心“心灵直通车”专业心理咨询师力量,共同开展“一对一”心理援助服务,成功解决17个家庭的教育问题。
创新服务模式,精准回应需求。
专业社工将志愿者所能与居民所需有机结合,推动形成“助人为乐”的社区氛围。开展邻里互助服务项目,聚焦因火灾受灾家庭开展援助帮扶,由专业社工对受损情况进行精准评估,第一时间对接民政部门帮助申请临时救助资金2000元,发动居民募集爱心款4000余元,并联合志愿者策划实施“慈善募捐”服务项目,仅3天时间募集家电、家具、米面油及衣物等急需物资一宗,有效缓解受灾家庭困难。开展关爱“一老一小”服务项目,聚焦辖区57户独居老人,专业社工依据老人年龄层次和身体状况,建立“低龄”助“高龄”服务机制,组织志愿者每月开展“幸福来敲门”上门义诊、理发、送餐等服务;聚焦社区少年儿童,专业社工依据儿童成长特点,组织志愿者开展“银龄相伴・同心少年”儿童假期学习营、“同心365 周末课堂”等教育服务。开展暖“新”志愿服务项目,聚焦新就业群体,实施“暖蜂行动”十二条措施,设立“暖锋驿站”,打造“骑手友好”社区,开展“爱在社区 为安全不催单”关心关爱服务50余次,引导新就业群体在享受便利,提升职业荣誉感的同时,通过兼职社区网格员回馈社会。
编辑:甘再松 审编:陈莫楠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