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横沥镇隔坑社区服务中心总干事谭翠莲(左)接受记者朱子荣采访。摄影:沈湜
国际在线报道(驻广州记者 朱子荣):2004年,来自香港的徐祥龄、谭翠莲夫妇倾其所有,在居住了20多年的东莞市横沥镇,创办了全国首家非盈利性民办外来工服务中心——隔坑社区服务中心,十二年来服务东莞外来工及其子女等超过40万人。2014年6月,83岁的丈夫徐祥龄突然离世,而谭翠莲女士继续在这里坚守。隔坑社区服务中心总干事谭翠莲女士说,要扎根东莞横沥,传承爱的火焰。以下为专访全文:
记者:今年7月1日,香港将迎来回归祖国20周年纪念日。还记得1997年香港回归时候的心情和感受吗?
谭翠莲:我对香港回归一直很期盼,当时很早很早就在心里倒数着香港回归的时间。回归时的情景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香港回归那天,我和徐先生哪里都没去,就在家里看电视直播。记得晚上十二点的时候,看见解放军冒着很大的风雨从深圳坐车到了香港。解放军喊着“正义之师!正义之师!”。我亲眼见证了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觉得很振奋!
记者:您和徐先生都是香港人,祖籍也不是东莞。怎么会有了在东莞横沥创办社区服务中心的想法呢?
谭翠莲:其实,我们跟东莞很有缘分。我和徐先生第一次到东莞,是来度蜜月的,当时我们在东莞横沥住了两天。他有个小学同学祖籍横沥,介绍我们在横沥隔坑买地建房。我们就用退休金100多万元港币买了一块地建了楼,这栋楼就是现在服务中心的总部。当时是想着把楼房拿来出租,增加一部分收入的。
到东莞之前,徐先生已经在香港从事30多年的专职社工工作,还获得过英女王颁授荣誉勋章。在东莞住下来之后,我们接触到很多外来工,他们有的生活困难,有的加班工作没时间照顾孩子。我们就开始关注这个群体,看看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后来我们就决定用我们建的这栋楼来创办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为东莞的外来工和弱势群体做点事情,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
记者:服务中心刚开始运作的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谭翠莲:当时东莞完全没有社工的概念,政府没有社工购买服务的政策,没有资金投放到民间组织开展社会工作,企业和个人也没有赞助我们。我们就把退休金全部拿出来,作为服务中心的启动资金。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是想为东莞外来工提供一个空间,为他们提供一些免费的娱乐活动。所以我们买了电视、音响、电脑放在一楼,让外来工晚上下班之后可以过来看看电视、上上网、唱唱歌。但是当时我们还没有获得外来工的信任,所以到中心来活动的外来工很少。
在村委会的支持下,我们进工厂开展活动。我把从香港带回来的活络油作为奖品送给参加活动的外来工。刚开始他们都不相信会有那么好心的人,给他们免费送礼物。后来通过参加活动拿到奖品之后,他们就开始相信我们了。从不信任到信任,我们和外来工的关系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东莞市横沥镇隔坑社区服务中心总干事谭翠莲。摄影:沈湜
记者:服务中心是怎样帮助外来工的?他们对服务中心又是怎么看待的?
谭翠莲:横沥隔坑社区服务中心主要服务当地的外来工以及老人、妇女、儿童等。我觉得外来工对东莞贡献很大,我们要照顾好他们的孩子,关心他们的读书问题。我们服务中心专门接收放学后的外来工子女,照顾他们补习功课、完成作业。我们还有“新莞人子女助学”项目。香港和内地的热心企业和热心人士都对我们这个项目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到现在已经有3000多名外来工子女接受我们助学,有的读了社工专业,毕业后又回到了我们服务中心工作。我们还在助学的孩子中挑选爱好音乐的,组成了“幸福儿童乐队”,带他们到各个地方、甚至去到香港表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2009年,服务中心开展了专业社工的培训工作。现在,中心拥有的社工人才100多人,为当地的妇女儿童、家庭、学校等提供专业的社工服务。
现在这里的外来工,十有八九都知道隔坑社区服务中心在哪里,是做什么的。服务中心的口碑也在外来工之间口口相传。慢慢的,服务中心成为了一个温暖的“外来工之家”,他们有什么困难都会主动找我们。
记者:在您看来,隔坑社区服务中心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谭翠莲:香港在社区服务方面有很多成功经验,但是我们没有照搬。我觉得隔坑社区服务中心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徐先生把香港的社工专业经验带到了东莞,同时我们结合国情来做社会工作。在东莞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我跟徐先生在不断地了解中国,了解我们的民族,了解我们的国情。当地政府对我们的工作很认同和支持。横沥在东莞不算有钱,横沥的领导对我们的社会工作很认同,投入了很多的资源。小小一个横沥镇,政府购买的社工岗位就有30多个,这也是我跟徐先生一直以来在横沥坚持做下去的原因。
记者:您觉得服务中心对当地的社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谭翠莲:徐先生经常说:不以小善而不为,要用生命去影响生命。我觉得大爱不是一个人去做、一个家庭去做,大爱要每个人都要付出,付出小爱,凝聚在一起才是大爱。从2004年开始,我们坚持在横沥隔坑做了13年的社会工作,得到了这里的居民、外来工对我们工作的认同,我们感到很欣慰。在我们的带动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帮助别人,有的企业老板和热心人士还主动找上门跟我们一起合作做公益。因为有了隔坑社区服务中心搭建的桥梁,很多人认识到助人为乐很有意义,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我希望用徐先生的爱去影响更多的人,将爱的火焰传承下去。
记者:隔坑社区服务中心是您和徐先生一手创办的,徐祥龄先生离世了,您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请问您今后有什么发展计划?
谭翠莲:我们的运作体系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几年前已经培养了徐先生的接班人。徐先生走了之后,反而激发了他们在社工道路上的坚持。徐先生生前交代过,要把我们的房子卖掉,成立徐祥龄基金,资助贫困外来工子女攻读社工专业,让他们将来可以投身社会工作,把社工精神发扬光大。我已经把香港房产卖掉了,还要卖掉在东莞的房产,作为徐祥龄基金的创始资金。
虽然我把香港的房子卖掉了,但是我对香港的情很深。“占中”之后,我更加关注香港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长。我们中心每个月都有香港的中学生和大学生过来交流,我打算让更多的香港学生有机会到我们这里交流,把服务中心变成了一个国情教育基地。我们也要跟香港的一些机构合作,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给香港的年青人讲述一些东莞和香港的故事,让他们知道,祖国和香港的繁荣,需要大家一起付出,是要有承担的。我们也会跟香港教育局合作,把反映外来工和留守儿童如何在困境中自强不息的片子拍下来,让香港的学生更多了解内地外来工的状况,引发他们多一些思考。我们经常跟学生说,必须要爱自己的国家,要爱自己,爱自己的家庭,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编辑:涂传博 审编:GHB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