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自治县委社会工作部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社会工作服务站基层服务能力,推动“志愿服务+社工”融合发展,以党建凝聚力量,引领发展,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党建引领夯实志愿服务理念
每年6月高考期间,100多辆爱心送考出租车穿梭在印江县城各个角落。二十年来,印江“爱心送考”形式从自发参与到有组织有规模的爱心服务车队,仅出租车就出动3000余台次,接送高考考生超2万余人次,在全社会形成了关爱考生、参与公益的良好氛围。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印江自治县社会服务工作坚持以党建引领,按照“总分支”社工和志愿服务管理模式,以党员、团员、社区工作者、网格员、专业社工为主体,吸纳新乡贤、新市民、退役军人、物管人员、快递员、保安人员、“五老”人员,动员村民、社区居民等积极参与,分级分类建好志愿服务队伍,组建了1个县级志愿服务总队、8个支队、17个乡镇(街道)组建志愿服务大队、各村组建志愿服务365分队,形成一支素质过硬、甘于奉献的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
党建引领社会服务,聚合社会力量,发动多元主体,强化基层党组织引领和党员带头作用,把志愿服务作为牢记初心使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打造开放、共享、互助的社会工作新格局。
印江自治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党建红”引领“志愿红”,将党建工作成果转化成为民服务的强大力量,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凝聚合力 践行志愿服务初心
“此次培训拓宽了教学视野,提升了老师的执教能力。下一步,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专业的技能,为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保驾护航。”日前,印江春晖行动公益协会在县实验小学组织开展了“加油未来”项目社会情感进阶线下辅导,18所项目校33名教师参加。“加油未来”正是印江春晖行动公益协会的重点公益项目之一。
据了解,该项目主要有加油社会情感培训、加油阅读、加油运动等内容,通过基础班、进阶班、加强班和毕业班等不同层次的培训,满足了印江教师的发展需求,并通过丰富有趣的培训形式与内容,让教师认识、应用及传播加油课程,从而为乡村儿童带去更好、更专业的教学方式,积极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
自“加油未来”项目落地印江以来,对印江乡村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有力推动了乡村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增强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提升了乡村儿童的素养,改善了乡村学校的教育环境,为乡村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教育公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近日,走进位于印江自治县兴民社区的印江春晖行动公益协会办公室,一幅爱心照片墙引人注目。照片展示了协会近年来开展的一系列公益活动。“伙伴计划、加油未来、拾穗行动、爱心小屋......”协会副会长郑江岭如数家珍。
自协会成立起,郑江岭已在公益一线坚守数年。一直以来,他秉承为社会服务的初心,走遍贫困儿童的家庭,为孩子们点亮了未来之光。
“每次举办各色各样的活动,总是车接车送每一个孩子,保证他们开开心心参加活动,安安全全回到家中。”郑江岭说,未来,他还将继续在这条路上坚持下去,渴望用自己的力量照亮更多人前行的道路。
2020年2月,印江春晖行动公益协会成立。4年来,协会承接了十余个公益项目,覆盖印江17个乡镇(街道)。
多样活动助力幸福家园建设
立冬,清晨,天气微寒。印江自治县兴民社区格外热闹。德馨社会服务工作中心的两名社工,正在为社区的老人们煮汤圆,寓意这一年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几日后,一场热闹非凡的“百家宴”活动,再次让该社区掀起高潮。近百人参与,每家每户出一道菜,共享邻里和谐,共促社区发展,共创美好生活。
“通过百家宴,人们可以品尝到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地域的特色美食,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饮食风味,同时也能增进邻里之间的友谊和了解。”兴民社区社工李思涵说。
兴民社区是该县搬迁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有1918户8775人。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丰富了社区搬迁群众的生活,让他们真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金钱杆是一种歌、舞结合的传统文娱表演形式,深受老年人和小孩的喜爱。驻扎兴民社区的德鑫社区服务工作中心,持续开展了“老少传承 金钱杆教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
通过老少互动的方式,传承和发展金钱杆这一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非遗文化。“活动过程中,我们见证了孩子们从对金钱杆一无所知到熟练掌握基础动作和技巧的华丽蜕变,也感受到了老人们将技艺传授给下一代的喜悦与成就感。”李思韩说道。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志愿服务工作,聚焦“一老一小一弱”重点服务人群,把握重要时间节点,实施各具特色、主题鲜明的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唱响志愿服务主旋律,推动全县志愿服务精准化、便利化、品牌化。
2024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接续奋斗之年,印江自治县将继续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全力打造“坚韧、奉献、专业、活力、创新、阳光”的“志愿服务+社工”队伍,践行为民服务初心,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编辑:甘再松 审编:徐豪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