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共建丨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入驻来广营

 时间:2024-11-05 16:02:20来源:朝阳来广营官方发布

为进一步深化“致知、致行、致远”校地共建计划,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方法路径,来广营地区邀请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马凤芝教授团队带领研究生,到地区开设《高级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实践课程。

双向问需·选定合作主题

实践课程开展之初,校地双方就当前来广营地区在社区基层治理过程中面临的难点、痛点问题以及亟待解决的服务需求进行深入交流。

经协商讨论,最终确定本次课程从社区参与视角出发,以亲子关系服务为切入点,开展社区服务。双方就不同的社区类型,以五大片区为基础,结合不同的资源和问题,分别选取1个典型社区作为落地社区,划分5个小组,每组由1名教授带队,带领3-4名同学,同时匹配片区轮值书记、专业社工师、落地社区工作组等工作人员,共同开展需求评估、方案设计、服务方案路演、服务总结汇报等工作,联合组织动员儿童青少年和中青年父母参与社区活动,扩大社区动员效应。

社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梁宁尉从地区概况、历史沿革、社工队伍建设、社区组织框架四个方面向师生介绍了辖区整体情况,期待依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协助提升中青年群体的社区参与积极性,促进居民与社区其他主体的有效联结。

马凤芝教授肯定了来广营地区推进社区基层治理过程中展示出的党建引领优势、多元主体合力、社会工作要素以及积极创新精神。她希望同学们能以专业理论知识为服务基础,以居民真实需求为服务切口,为解决中青年群体的社区参与问题进行扎实的需求评估,设计适切的服务方案,开展有效的服务实践。

实地走访·评估居民需求

通过座谈会的形式,和社区社工人员深入讨论社区的资源、需求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实地观察,直观了解真实的社区环境和居民行为模式,初步形成社区印象地图。

以线上、线下等方式,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通过个别化访谈、小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亲子家庭及中青年群体进行访谈,明确服务对象的需求。及时与社区及督导老师进行思想碰撞和交流,初步确定工作方向和计划。

专场路演·优化方案设计

10月31日,服务方案路演在来广营地区基层治理发展支持中心举行,来广营地区办事处副主任宋玉婧、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凤芝、副教授王迪、助理教授陈海萍及团队成员、社区干部共计60余人参加。五个小组依次汇报服务方案,由北大教授、社区建设办公室和社区书记组成评审专家团,对路演方案进行一一点评。

第一组以社区资本和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理论为支撑,从大院型社区特点及社区资源优势出发,提出儿童活动、家长活动“双空间”介入框架,策划6场儿童职业启蒙活动,将中青年群体的职业资源运用于社区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建设当中,并设置了打造儿童友好社区、推动代际互动与社区凝聚力等目标。

第二组通过对地缘型社区实地走访、现场点位勘察,重点挖掘社区人文资源,以“清欣少年团”为主体,动员少年团成员及家庭利用社区中的场域,共同打造社区特色打卡地,推动社区品牌建设。

第三组结合农民回迁社区特色,以现在的来北、过去的来北、未来的来北为逻辑主线,从社区营造等方面入手,通过绘画、口述史等共创我们的来北,增加居民对社区归属感、联结感。

第四组聚焦商品房社区治理需求,特别是结合前期社区儿童议事提出的“共享家长”创意,策划以“拉近心距离”为题,开展破冰团建、“互换家长”、心理沙龙等系列亲子活动,组建家长志愿服务组织,探索解决双职工家庭儿童看护难题,提升社区居民之间的熟悉度,建立居民信任关系。

第五组结合“吾邻家风”“儿童观察团”“社区—商街融合”等前期工作,在调研设计、需求分析、资源分析基础上,以“新朋友、老朋友、大朋友、社区的好朋友”为主题,策划了面向亲子家庭系列活动,回应中青年家长及幼儿社区参与需求。

合作愿景·共推社区工作本土化

王迪副教授表示,对于后续项目落地和实施,期待实现四个“真”。首先是真情实感,充分挖掘真问题、真困难。第二是真抓实干,充分考虑可行性及可持续性,把居民动员、需求调研等方法真正传授给工作者。第三是真材实料,在活动过程中,需要用科学方法对活动效率目标进行考量。第四是真知灼见,对标项目,既要借鉴,也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亮点。希望能总结出一套机制办法,形成来广营的经验模式。

马凤芝教授对各小组的汇报结果表示肯定,同时对来广营地区提供的支持表示感谢。她指出我们这次课程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长期的。我们要去思考社会运行中遇到什么问题,要怎么去解决社区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理想是建构我们想要的社会和社区生活。从基层治理上来说,可以探索创造出来广营模式、朝阳模式、北京模式。从学科的角度上来说,可以构建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理论体系。

编辑:涂传博 审编:徐豪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