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提质增能,绽放成果!看普陀这里如何为社工打通“蝶变之路”,孵化“社区品牌”

 时间:2024-08-09 21:21:55来源:新民晚报

“这是我们居委会团队共同为社区打造的’铜馨同享’品牌,已经是居民们喜闻乐见的老朋友了。”近日,来自石泉路街道铜二居委会的主任金圣洁正带着满满自豪感向“大梁书记”梁慧丽介绍特色工作成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尽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年以来,石泉路街道作为普陀区构建的“1 2 10 N” 城市治理实训体系中城市治理学院下属的基层培训辐射网络点位之一,全力打造“泉”能社工成长学院系列特色课程体系,旨在进一步培养锻炼社工处置问题、总结归纳、资源统筹、沟通协调的能力,持续夯实居民区为民服务意识,锻造一支政治过硬、敢于担当、善作善成、群众信任的社工队伍。

近日,为进一步提升培训成效、深化社工成长经验,街道与“大梁书记”梁慧丽携手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分享会。来自不同居委会、不同岗位条线的社工在会上分享自己的工作体会、工作案例和工作方法,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起点很重要:小班化课堂“轻量快充”

在石泉路街道的统筹布局下,“泉”能社工成长学院课程坚持“因地制宜”“快速补充”,充分考虑社工成长需求和社区工作实际,以小班研、实地看、集中学三大板块开展,各具特色且又相辅相成,融合成一股“爆发式”推动社工成长的强大力量,让更多社工有所收获、有所思考,并把学习成果迅速反馈到工作实效中。在三大课程板块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以居委会属地片区划分的“小班制”分组研修。

石泉路街道辖区范围内新老居住区交叠、居住类型复杂、年龄结构参差,“一刀切”的传统集中式培训很难满足社工们日常工作的需要,且时间成本比较高。“小班制”将授课范围以街道辖区内三大片区为分组单位,突出“人少、量轻、班小”,每月开展一轮专题研讨,居委会每轮推送一名社工参训,在就近学、及时学的同时,参与度更高、思考度更深,社工也可以根据自己岗位工作灵活安排参加培训的时间。

多方稳助力:全维度牵线“大梁小梁”

求知若渴,方能成才,但关键的“基础一课”,还需要“高人指点”。街道邀请在社会工作领域拥有丰富经验与带教心得的“大梁书记”梁慧丽、倪志刚、陈文伟等亲自“坐镇”,化实战经验为教材,为大家“指点迷津”,引导社工们分析真实发生过的社区样本“实例”,挖掘灵感、举一反三,为未来的服务工作提供丰富而全面的“营养补充”,分享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让优秀的社区工作方法和实务技能“薪火相传”。

“要用智慧和担当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还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意识。”培训过程中,老书记们结合自身多年基层工作经验,全力引领大家“身临其境”地深入社区,结合社区面临的最新挑战、常见问题,了解居民需求时的注意点和多种技巧,包括当下最常见的电瓶车乱停放、飞线充电等现象,用最“解渴”的方式带领大家迅速成长,成为“走下去能干、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讲”的社区治理的中坚力量。

“蝶变”成果丰:陪伴引导创“社区品牌”

在石泉路街道、“大梁书记”们和专业队伍的全过程“陪伴式辅助”下,社工们得以迅速成长“蝶变”,并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底气”进入自己热爱的社区工位中,结合自己的创意与灵感,孵化出了一系列兼具特色和实用性的新生代社区品牌。

“通过‘泉’能社工成长学院的小班化课堂,我体验到了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内容,我记录了很多来自小伙伴的分享和老师的建议,最终让我有了打造星家园这个系列服务的想法。”城市之星的社工表示。“星家园计划”系列自治项目的命名创意来自居委会的名字“城市之星”,旨在发动“第二梯队”力量、携手共建单位,通过“星榜样”“星宝贝”“星夕阳”“星萌宠”“星活力”五大特色板块对应服务人群,开展类型丰富多彩的居民活动,让居民既有归属感,又能参与、能服务,从而不断扩大社区治理参与主体范围,优化活动内容,推动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各类服务团队行列中,并充分鼓励居民发挥特长、结合所见所需,助力“星家园”自治品牌进一步深化。

为民服务在路上,“充电蓄能”无止境;建立“高能蓄水池”、做到“凝心更留人”。下一步,石泉路街道将继续通过“泉”能社工成长学院系列培训,携手专业第三方引导社工有效动员和整合多方资源力量,疏通堵点、解决痛点、温暖民心、收获民意,帮助社工明确发展方向、不断提升社工能力素质和职业认同,打造一支靠谱“五有”社区工作者队伍,切实将为民服务促基层治理的效能落实到每一位群众、每一户家庭,助力石泉社区高质量发展。

编辑:甘再松 审编:马充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