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社会工作本土实践走过10年

 时间:2017-06-16 15:15:28来源:中国社会报

2007年,四川省民政厅按照民政部“领域先行,重点突破”的要求,率先在民政系统启动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全省社会工作发展。10年来,四川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政策制度不断完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岗位开发不断拓展,社工机构不断发展,资金投入逐步加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亮点逐渐形成,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政策创制不断完善。一是推动出台社会工作发展综合政策。四川省委组织部、省委政法委、财政厅、民政厅等18个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四川省社会工作具体发展措施。《四川省“十三五”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亦出台征求意见。二是明确民政系统社工岗位聘用政策,推动专业领域社会工作政策创制。下发《四川省民政厅关于做好全省民政系统事业单位社会工作专业技术岗位聘用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联合四川团省委等6家单位下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联合四川省司法厅等10部门出台《关于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联合四川省财政厅转发《民政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三是社会工作服务指导政策不断完善。下发《四川省民政厅关于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建设活动的通知》,通过引领示范带动全省社会工作发展。下发《关于申报社会工作服务储备项目的通知》,积极推进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深入发展。四是积极研制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如四川省质监局批准发布了《社会工作者保密要求》《社会工作服务效果评估规范》。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目前,四川省共有10412人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其中助理社工师8354人、社工师2058人。同时,该省借助培训基地和高校师资资源,持续开展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培训,“十二五”期间,全省共培训23.6万余人次,全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素质不断提升。此外,该省社会工作者激励政策逐步完善,全省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平均薪酬待遇呈现逐年上涨趋势,多地出台政策对社会工作专职工作人员进行专项补贴,提高基本待遇,完善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制度,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做好保障。

社会工作服务平台不断拓展。一是社会工作管理机构逐步实现全覆盖。四川省民政厅于2007年在人事处增挂了社会工作处牌子,全省目前有5个市(州)在人事科挂牌成立了社会工作科,其他市(州)均在相关科室明确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相关志愿者队伍建设职责。二是社会工作岗位开发取得突破。全省民政直属事业单位积极开发社会工作岗位,部分地方则通过建立政府购买社会工作岗位和社工机构服务制度,大力推进社区社工岗位设置。截至2015年底,全省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总量有5720个,其中城乡社区和民政事业单位开发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3910个。三是社工机构迅猛发展。全省各地积极培育本土社工机构,截至2016年9月,全省共发展611家社工机构。全省社会工作行业协会逐步发展,地市级、县级社会工作行业协会分别为10个、33个。

社会工作实务不断深化。10年来,四川省社会工作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一是财政支持力度逐步加大。该省积极建立财政性资金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发展渠道,自2009年起,每年争取省级财政预算资金及福彩公益金补助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截至2016年9月,仅省级财政就投入2200万元用于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开展。二是服务范围不断扩大。社会工作服务范围已覆盖全省所有市州,服务领域从灾后恢复重建逐渐拓展至老年人服务、儿童及青少年服务、社区建设、社会救助、社区矫正、精准扶贫等领域,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偏远山区也开展了社会工作服务。三是服务成效愈加明显。通过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实施,初步形成了“1+3”(引入1家专业社工机构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培训服务和志愿服务带动一个地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和“1+1”(本土社工+社工督导)社会工作发展模式,以及“以项目为载体、以合同为依据、以督导评估为保证”的“三区”计划项目管理模式,在项目实施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四是灾害社会工作服务亮点突出。该省从“5·12” 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地震中积累了一定的灾害社会工作实务经验,并在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组建社工服务队支援鲁甸地震灾区。2015年7月,四川省救灾领域社会工作服务队成立,这标志着四川省救灾领域社会工作日趋规范化、制度化。

多部门协作,合力助推社会工作发展。该省除了在全省民政系统大范围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外,司法、共青团、工会、妇联、综治委、公安、教育、卫生计生等部门也积极探索在相关业务领域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将社会工作服务纳入本系统政府购买目录。多部门协作,合力助推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供稿/四川省民政厅人事处(社会工作处)]

编辑:涂传博 审编:GHB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