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开一扇门,走进老人心”为老服务活动、“巧手制香囊”国学教育活动……2023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团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以下简称社工站),各种特色服务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七师胡杨河市青少年在天北新区社会工作服务站开展的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美术、手工作品(摄于7月17日)。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张西安 通讯员 王春蓉 摄
今年以来,兵团围绕提供基层民政服务、培育基层社会工作人才、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功能定位,着力推进团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累计投入1400余万元,用于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队伍,规范引导社工站聚焦困难群体,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项服务,推动为民服务沉到基层、落在一线,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增强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2月17日,六师新湖农场社工站志愿者浦茂财(右)为孤寡老人送去了防寒衣,并帮助他整理衣服,使其温暖过冬。 张静 陈瑞 摄
据悉,目前,兵团已建成106个团镇(街道)社工站,通过入户调查、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了解收集各类信息,为职工群众提供精准服务。今年截至目前,兵团各社工站累计入户走访、建档3万余户次,服务困难职工群众15万余人次。
着力培养人才,不断建强社工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今年以来,兵团紧紧围绕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培养社工人才,切实提高社会工作服务水平,为兵团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12月11日,八师石河子市东城街道举行“全科社工”授牌仪式,共有184位通过考试的工作人员成为“全科社工”。
“这个称号让我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我会尽己所能服务职工群众。”八师石河子市东城街道39社区全科社工刘嘉丽说。
一直以来,东城街道存在老旧小区多、流动人口多等问题,为有效解决社区工作人员不足、网格治理任务重的难题,今年以来,该街道按照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做强街道、做优社区、做实网格”的要求,使用“一线工作法”,打造“全科社工、全科网格、全科服务”模式,既解决了社区工作人员定岗业务单一、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又提高了他们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有效性,切实增强了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2月11日,八师石河子市东城街道凤凰嘉苑社区全科社工李婉欣(右)为居民王武臣办理2023年度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业务。梁萍菁 摄
社工身份的转变,打破了过去社区工作人员的身份限制,对于社区工作者来说,如何快速转变角色是个不小的挑战。为此,东城街道多次举办全科社工培训班,通过参观学习、专家授课、技能比武等形式全面提升社区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助推“全科服务”模式在社区落地生根。
为切实提升社工人才能力,兵团各团镇(街道)社工站不仅在加大培训力度上下功夫,还持续强化建章立制,为推动构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五师双河市印发《社会工作服务站制度汇编》《社工站服务标准》等文件,健全完善社工站工作职责、人员行为规范、服务流程、运行管理办法和个案研究、小组活动等15项工作制度;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线上+线下”“参观学习+跟班学习”等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社工站工作人员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负责人等开展全员轮训;积极寻求外援,通过引进具有先进理念和丰富经验的社工服务机构,指导本土社工站做好项目设计、实施及督导评估等工作,统筹发挥外来机构专业优势和本土机构人力优势。
今年以来,兵团将社工站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育、成长、实践的主要阵地,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组织保障,搭建实践平台,加快了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兵团专业社工人才队伍逐年壮大。
聚焦“一弱一困”,切实兜住民生底线
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兵团各团镇(街道)社工站确保民生服务精准化,聚焦“一弱一困”群体,立足本地特点,助力一线兜底民生服务。
洗菜、切菜、炒菜……12月15日,八师一四三团社工站内香气扑鼻,社工站工作人员正在将炒好的饭菜装进饭盒里,准备给辖区的老人送餐。
连日来,一四三团社工站在社区的协助下开展助老送餐服务,一份份爱心助老餐,温暖着老人的心。
“考虑到很多老年人的子女不在身边,做饭不太方便,我们想着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一是让他们的子女放心,二是让老人吃上热饭,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一四三团社工站站长张博说道。
据悉,一四三团80岁以上的老人有2021人,为老人提供助老送餐服务,是该团社工站开展的日间照料服务内容之一。该团社工站助老送餐服务于2023年11月开始,专门给独居、子女白天不在家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80岁以上老人送餐。
今年以来,一四三团社工站针对团场空巢、独居、高龄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群体,利用八师石河子市民政局、团场申请的专项资金,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老人用餐需求,优化助餐菜单,均衡饮食营养,定制适合老人的饭菜,有效增强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该团13小区居民王国庆生活不能自理,长年坐在轮椅上,当他从志愿者手中接过热气腾腾的饭菜时,激动地说:“感谢社工站工作人员为我们送来爱心助老餐,我感觉很幸福。”
一师十六团社工站依托五社联动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社工站“资源链接者”的优势,链接到十六团企业家张锋的爱心物资,让困境家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二师三十四团社工站根据辖区实际,开展上门赠送适老椅、安装摄像头和感应灯等工作,切实做好老年人服务工作;十二师五一农场社工站通过每月开展走访帮扶活动,走进残疾人家庭,了解关注残疾人的真实生活情况及诉求,通过开展健康义诊、配发辅助器具等工作,切实帮助残疾人提高生活水平,改善家庭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残疾人的幸福指数……特色化民生活动兜牢了民生底线,给兵团广大职工群众带来满满幸福感。
满足不同需求,提供精准化服务
“王阿姨,您最近身体怎么样?有困难一定要和我们说。”
“唐叔叔,最近忙吗?最近天气冷户外活动少,我们想请您为学生上几节书法课,您什么时候有时间?”
……
近日,十二师西山农牧场社工站工作人员马金凤和同事们入户走访,一方面了解职工群众的日常需求,另一方面动员社区志愿者组织开展各类民生服务活动。
“做好基层民生服务需要盘活、整合各方资源,这样可以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因此,社工站也是资源协调站,我们在工作中会根据职工群众的需求,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开展民生服务。”马金凤说。
随后,马金凤一行人来到工业园社区居民徐凤霞家。听到徐凤霞的女儿李萍说她每天给父母做完三顿饭就无事可做了,志愿者邹雪梅主动伸出“橄榄枝”,为李萍联系了一份在家即可做的制衣工作。接着,马金凤一行人联系了“爱心剪”志愿者张红鹏,张红鹏免费为徐凤霞和其老伴儿李青云理了发。
西山农牧场社工站的工作是十二师汇聚各方资源,不断扩大社工站服务范围的实例。
今年以来,十二师社工站坚持需求导向,多方调研,了解职工群众诉求,精准界定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积极链接、整合辖区内部、外部资源,为职工群众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同时,积极探索“社工+党员+志愿者”工作模式,开展特色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让社工站成为职工群众的“幸福站”。
十二师五一农场社工站工作人员来到怡丰园北社区老党员家中,为老党员送去书籍,共同学习(资料图片)。李苗 摄
针对社区居民居家养老、养生等方面的共性需求,十二师社工站盘活养老机构等辖区单位资源,为社区居民开展义诊活动、举办养生讲座;针对高龄老人、残疾人等群体外出不便、缺失陪伴等个性需求,社工站链接辖区单位资源,联系社区社会组织为困难群体提供上门服务、入户慰问等志愿服务;针对适龄儿童,联系社区志愿者,开设书法辅导课、少数民族舞蹈辅导课等。十二师社工站提供的专业化、精准化的服务丰富了职工群众的生活。
如今,兵团各团镇(街道)社工站持续梳理职工群众需求服务清单,提升驻站社工专业素质,不断延伸服务链条,为职工群众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服务,进一步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阿热依·热依哈巴提)
记者手记
“日常生活中,他们做事热情、专业又靠谱”“社工站建设得越来越好,工作人员帮我们办了很多好事”……
连日来,记者在采访兵团各团镇(街道)社工站建设时,不少街道干部、社区职工群众对社工赞不绝口。
基层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职工群众感知公共服务质效和温度的“神经末梢”。而社工站作为基层治理创新的新力量,不仅是创新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重要举措,社工站与基层治理存在高度的关联性,其作用日益凸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这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遵循方向。
今年以来,兵团各团镇(街道)社工站聚焦职工群众所需所盼,不断丰富服务内涵,定期实施困难职工群众排查行动,并分类建立服务档案,为基层职工群众提供“零距离、个性化、专业化”暖心服务,切实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民之所呼,政有所应;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如今,社工站覆盖面逐渐扩大,社工队伍越来越专业化,不仅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体现,也体现了社会工作的先进性。
社工站建设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社工站的服务对象在基层、工作重心在基层、工作成效更体现在基层。因此,社工站工作要把服务职工群众放在首位,贴近民生,聚焦一线,不断丰富服务内涵,提升社工服务的质量和成效,让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惠及更多职工群众。
兵团各团镇(街道)社工站发展时,也要以保障民生为本,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重要抓手,为特殊困难群众和有需求的职工群众提供更多多样化、精细化、专业化的服务,为促进兵团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甘再松 审编:ZMX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