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名医务社工,分布在北京的101家医疗机构,他们通过个案跟踪、小组支持等专业方法,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困难救助等人文服务,他们也像是医患之间的润滑剂,努力让医学更有温度。
医务社工在北京已经试行3年,成为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重要举措。北京市卫健委副主任叶小敏介绍,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该部门协同医疗机构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更全面地布局医务社工也是其中的关键举措。北京市卫健委遴选了25项示范项目,在医院病房、急诊、门诊等不同场域提供医务社工服务,特别是覆盖了儿童血液病、唇腭裂、青少年情绪障碍等不同病种。截至目前,活跃在各类医疗机构的医务社工已为患者提供个案服务4000余人次,小组服务5700余人次,社区服务3.7万余人次。
北京市卫健委在调研中发现,暑期是全国不少患儿来北京就医的高峰,唇腭裂儿童、血液病儿童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江泳看来,对唇腭裂患儿来说,手术只是治疗的第一步,后续的护理、语言训练也是整个治疗不可或缺的环节,需要更多个性化的关注,包括心理的支持。今年两名新加入医院的医务社工,在帮助唇腭裂儿童治疗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唇腭裂患儿入院手术前,医务社工都会和家长建个微信群,介绍住院的注意事项,答疑解惑,帮忙办理住院。住院当天,还要通过问卷调查或者面谈,了解家长和患儿的困难,提供一定的心理疏导和术前指导。手术后,还会陪伴患儿,给家长教授喂养知识,心理疏导也会持续进行。
对一些特殊的患儿,医务社工则提供更精准的帮助。今年5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收治了一名唇腭裂女童,陪她来就医的只有爸爸。孩子的母亲刚过世不久,家里还欠了一屁股债。医务社工注意到,因缺失母爱,又不能清晰说话,孩子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父亲也是格外焦虑。
在医务社工看来,不仅要协助孩子顺利手术,更要积极为这对父女提供心理支持。除了常规的嘘寒问暖外,医务社工在医院内征集志愿者做孩子的“云妈妈”,弥补孩子缺失的母爱,同时,还在医院搭建的“爱心公益交流群”为孩子募集衣物和学习用品。
手术顺利完成,孩子的眼睛也亮了起来。出院时,手术前一直眉头紧锁的父亲已经不那么焦虑,“会好好生活,好好带孩子”是他不断向医务社工念叨的,话语间重拾了对生活的希望。
在医务社工的组织下,北大口腔医院的职工捐出图书,在唇腭裂病房设立了图书角,还招募了大学生志愿者开展“阅读绘本,分享故事”小组活动,通过活动缓解家长的焦虑,带给孩子欢乐。
首都儿科研究所(以下简称“儿研所”)是北京最早设立医务社工的医疗机构,有4名医务社工,服务覆盖20多个临床科室,每年服务患儿超过2500人次。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儿研所开展了“血液病儿童治疗初期医务社会工作介入”项目,运用病房陪伴、心理疏导、艺术疗愈、小组支持等专业方法,解决患儿和家属因疾病产生的心理、经济、康复等疾病应对方面的问题。
儿研所党委书记刘中勋说,儿童血液病治疗周期长、家长心理压力大、家庭社会支持不足,让医务社工更多地关注这些患病儿童家庭,是儿研所解民忧、办实事的举措。
白血病患儿汐汐给刘中勋留下了深刻印象,原本活泼开朗的她,因长期住院,脾气变得暴躁,经常不配合治疗。汐汐的主管医生找来了医务社工,希望能帮到她。
刘中勋说,医务社工有较强的专业性,他们多次去探访汐汐,鼓励孩子充分表达,快速建立起信任关系。针对情绪问题,又借鉴焦点问题短程治疗理论,帮助汐汐认识疾病,引导她分析、觉察和调节不良情绪。
医务社工在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也向汐汐的妈妈传授沟通技巧,促进亲子沟通。经过一个月的跟踪支持,汐汐的情绪问题和依从性有了很大改善。
由于开展医务社工时间较长,儿研所在患者心理援助方面有了较成熟的经验,不断围绕患者需求进行服务创新,探索了“医务社工+接诉即办”模式。医务社工负责接听医院的患者热线,了解患者的急难愁盼,及时提出解决方案,改善医疗服务。
叶小敏表示,除了综合医院外,北京市也在专科医院、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推行医务社工。尤其是针对医务社工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大扶持力度,开展课题研究,推动建立社区社工与医务社工对接机制,探索医务社工在基层落地的实现路径。
北京市朝阳区东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刘金凤对此感触颇深。这家社区医院日常服务6.3万人,承担着辖区居民慢病管理的职责,糖尿病共同照护门诊是该中心的特色科室之一。
刘金凤说,医务社工的加入,解决了社区医院医护团队对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时间不足、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较低、对规范管理依从性较差等问题。
目前,在这家社区卫生中心,医务社工加入了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医疗照护团队。医务社工通过面对面访谈,发现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恐惧并发症、控糖信心不足、家人支持不足等心理问题。
医务社工运用专业视角,组织“认知小组”,借助小游戏营造轻松愉快的沟通环境,改变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让其充分理解规范治疗的意义;组织“知识小组”,搭建医患沟通平台,由医护团队宣讲健康知识,让患者有能力自己做好健康管理;组织“支持小组”,开展团体信任和互助协作类游戏,完善患者社会支持网络,帮助患者建立控糖信心。
基层医疗机构也在借此探索基层医务社工介入慢病管理新模式,刘金凤说,他们执行的糖尿病患者管理项目也是北京市卫健委的培育项目,是落实主题教育学习成果的一项实际举措。项目期间共开展小组活动15次,受益患者122人次,糖尿病患者的依从性明显改善,自我管理的能力明显提升,血糖也逐步控制达标。
叶小敏说,北京还将持续提升医务社工的服务水平,在人才培训、行业标准、资源整合等方面提供专业支撑,同时加强医校合作,推动高校与医疗机构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北京已经启动了医务社工驻点项目,向有发展意愿且服务专业性不足的医疗卫生机构派驻医务社工,目前已完成首批30家医疗卫生机构派驻工作,正启动第二批15家遴选派驻工作,继续推动医务社工发展,助力首都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编辑:甘再松 审编:ZMX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