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社工行业发展的“冷”与“热”

 时间:2023-06-14 08:35:58来源:福州日报

专业冷、报考热,待遇冷、需求热……

透视社工行业发展的“冷”与“热”

近年来,社工考试热度持续走高,也让社工这一职业备受关注。据介绍,2019年以来,福州市共投入财政专项资金1843.75万元,运用“五社联动”模式持续推进社区治理,打造了96项试点项目,开展活动3873场,培育社区自组织队伍326支,服务民政兜底对象约7.8万人,总受益群众超过39万人次。

上周,全国高考结束,各地志愿填报时间陆续公布,在这场关于专业填报的热烈讨论中,记者身边,少有听到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的讨论。

但另一方面,福州社工职业资格考试报考人数逐年大幅递增,在去年的考试中,福州年度高级社工师通过数、总报考数和考试合格数均位列全省第一,今年福州报考人数再创新高。

这样的反差,让人不禁发问:大家是如何走上社工职业道路的?社工的工作现状如何?各方采取了哪些举措留住更多社工人才?带着问题,记者走访了福州多家社工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

入局:

在冷门专业中找到热爱

为何走上社工这条路?毕业于福建江夏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00后”李宁的答案是,调剂。

“当时对社会工作专业完全不了解,对社工也没有概念。”李宁表示,入学时她也未曾想过四年后自己会成为一名专职社工。就这样,冷门的专业和对专业一无所知的新生,一同开始了这场为期四年的“冒险”。

实际上,中途“下车”的人不在少数。“入学时,我们专业共设置两个班,每个班有50多名学生,但到了第二个学期我们班就有10多个同学转去了其他专业。”李宁说,毕业之后,更多的同学选择了考研、考公,或者去企业做行政、后勤工作。

记者了解到,目前福州共有7家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现有社工专业在读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累计近1300人,而像李宁提到的“分流”现象也在部分院校存在。

虽是误打误撞“入局”,李宁还是选择了继续走在这条路上。谈起原因,李宁表示,大学四年学校各类学习实践活动深深影响了她。“老师们会组织我们到福利院开展志愿服务,带队去闽侯、厦门的社工机构进行项目交流,学校内也设置了相关项目,让我们将书本上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了解社会工作。”李宁说。

也是在这一过程中,李宁接触到了福悦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如今她已是其中的一员。

李宁告诉记者,从社工专业走出去的师兄师姐,只要是留在业内并且坚持深耕的,都很优秀,学校也经常会请他们回来给大家分享经验。李宁也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小目标,希望能在1年~2年后够独立带项目,尽快成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专业社工。

李宁也参加了今年的社工职业资格考试。据她介绍,初级社工师的考试包含《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和《社会工作实务》两个科目,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核,通过率在20%~30%,通过后机构会一次性奖补2000元。

作为福悦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的项目主管,刘颖也因机缘巧合跨专业“入局”,从曾经深受鼓舞,到如今不断影响更多人,刘颖始终坚持着“助人自助”的初心。

“社工在很多人眼里并不是个职业,更像是义工、志愿者。”刘颖表示,社会工作确实是一门助人的专业,但也有自己的学科体系、专业理念、工作方法和服务技术,需要经过专业训练和实践历练,这是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义务工作者的重要区别。

“从事社会工作,是一份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工作,不仅要有热爱,更要有专业,才能通过一个个项目给我们的服务对象带去力量,也培养出更多的专业社工,实现自我的成长,达成一个助人自助的一个效果。”刘颖说,对于她来说,社会工作是一份可以托付终身的工作。

困局:

“月亮”与“六便士”难两全

专业的选择只是走进社工领域的第一步。事实上,在开始从事相关工作后,许多人发现了真正的两难:是选择“月亮”,还是选择“六便士”?

李宁也曾为此焦虑。李宁来自河南,父母原本想让她回到家乡工作,但是李宁觉得经过四年的学习,她对福州的行业环境更加熟悉,而且近几年福州社会工作发展态势向好,机会总是比回家来得多。

“目前,新社工在福州行业内的平均薪资一般是3000元左右。”李宁现被机构分配至鼓楼区水部街道社工站工作,为了省下租房的费用,她只能选择住在距离机构总部更近的城门镇。工作的意义和机构温馨的工作环境成了她坚持下来的理由。

对于许多人而言,薪酬确实是社工成为“向往的职业”的一道坎儿。

作为全国15个青少年事务社工工作试点城市之一,早在2008年,福州就开始招聘专职社工,当时专职社工的服务期限一般为2年~3年。“但实际的情况是,2008年招的那批社工,还没服务满一年就纷纷离开,薪酬低是大部分人离职的原因。”台江区鲲鹏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主任蔡标兵回忆。

台江区鲲鹏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是全省首家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也是福州最早成立的社工机构。蔡标兵入行已有14年,从福建警察学院毕业的他原本一心想做一名人民警察,但毕业后却阴差阳错地成为了一名社工。

“工作的前5年,我无数次想过辞职。”蔡标兵说,父母的期待、家庭的负担、未来的发展……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压力使他几近放弃。直到2015年,鲲鹏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开始密切地与上海、广州、香港的社工机构互动交流,这让蔡标兵看到了坚持下去的意义。

“这些地方的社工机构成立得早,发展也更成熟,换一种想法,他们的现在不就是我们的未来吗?”蔡标兵说,社工机构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兴起的,社会组织的成长、从事社工服务个体的素养培育、居民整体意识的提升都需要时间,他也希望能够给社工机构、社工行业的发展多些等待和耐心。

值得一提的是,福州市在2019年出台了《福州市公益性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薪酬待遇指导标准》,将公益性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薪酬待遇与福州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挂钩,其中,助理社工师、社会工作师分别参照上年度福州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0%~120%、120%~ 150%。

“以2021年为例,当年福州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0万多元,但大部分的社工机构都难以实现这一标准。”而对于大家最关心的薪酬问题,蔡标兵认为,社工的工资待遇与职业水平挂钩紧密,因为社工机构资金来源七八成来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更好的专业水平才能够承接更多的项目,从而获得更高的薪酬。

破局:

“面包”和“理想”可兼得

面对专业冷门,薪酬较低的困局,如何吸引、培育社工人才,让更多社工专业学生、社工从业者能忠于热爱,共同促进社工行业的发展?

纵观社工行业发展可知,国家、学校以及社工机构培养一个专业的社工人员需要很大的成本,从理论教育,到前期实践,再到后期督导,对“人”的培养,技术含量不比教师、医生等职业低,因而留住人才需在多节点进行引导发力。

“首先要上好入学‘第一课’,从高校学生开始培养社工的职业认同感,让从事社会工作的大学生愿意留在社工领域。”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副教授吴旭平说。同时,吴旭平也指出,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是实务性、操作性取向的专业,要打破学校“小教室”与社会“大教室”的藩篱,创新课程、教学与考评机制,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有机会参与社会问题与治理,有机会去接触更多优秀的社工师。

“现在国家大力推动社工队伍与社工站建设,但社工力量仍然薄弱,其实并不是社会缺乏需求,而是大众对社会工作了解不够。”吴旭平说,政府部门应采取一些必要的行政性引导与推动措施,帮助人们更加实质性地了解社会工作,更重要的是通过专门的法规、制度去保障社会工作的专业化,鼓励社工职业实现稳定发展。

除了学校培养,还要探索职业化培养。“社会工作领域特殊,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比很多生产性行业更高。”长乐区朝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高级社工师吴新花表示,在连接政府资源的同时,社工机构的服务一定还要面向市场,这就要求社工个体也要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有一技之长,政府、公益组织、大众才愿意为社工服务买单,社工的薪酬待遇、职业发展才能有更多保障。

当下,无论是考证热,还是招聘热,都表明了社会工作的公众认知度不断提升,更说明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要求更加专业、细化。

从国家的大政方针来看,“社会工作”一词连续七年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实施大学生社工计划被列进“十四五”规划,民政部大力推进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到“十四五”末预计可增加10万余个社会工作岗位。

从福州的具体实践来看,福州市民政局先后制定了《公益性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薪酬待遇指导标准》《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社会工作专家库管理办法》等系列指导性文件。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加大,2019年以来,共投入财政专项资金1843.75万,打造96项试点项目,其中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七成经费用于人力成本。在台江区,苍霞街道还成立了社区发展公益基金会,用于每年购买社会工作服务。

“如今,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周期从一年变为三年,保证了持续性;遴选承接机构的方式从招标改为评审,杜绝了低价低质;单个项目经费从15万元增长到20万元,一个项目可聘请一名专职社工和一名兼职社工,发展更有底气。”福州市社会工作联合会会长高洪霖说。

随着社会工作在国内的深入发展,社工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面包和理想将不再是单选题。

编辑:涂传博 审编:黄琛博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