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曼】偶然的社工,必然的结果:喜剧的悲剧

 时间:2017-05-26 10:06:10来源:社工中国网

偶然的社工,必然的结果:喜剧的悲剧

茶座的兄弟姐妹们,撺掇我写个关于校园欺凌的稿,我欣然答应。虽然学校这个领域不是我关注的点,但是我曾经在中学工作的那个时期,倒是让我亲历了一场校园欺凌,也让我这个社工想了许多。好在是茶座,不用我写严谨的学术论文,所以倒也没什么压力,提笔就写了。希望这个故事能够让我们社工人,好好地去想一想。

那时,学校里有一个念初二的小男生,白白净净的,戴个小眼镜,很是可爱。但经常被德育处“召见”。我在教务处工作,隔壁就是德育处,所以经常能看到这个小男孩站在走道里,或者站在办公室里被训斥。时间久了,我忍不住打听了一下。原来这个孩子是班里的“捣蛋鬼”。不仅上课扰乱课堂,而且经常欺负同学,更可怕的是每次下手非常狠,有那种严重的暴力伤害行为。班主任多次教育无果,德育处多次谈话无果,请家长面谈无果,所以学校最后通牒家长,若是继续如此,开除!事已至此,家长无法隐瞒,道出真相,孩子体内缺少某微量元素,长期吃药,因为生理因素以及服药的副作用,所以无法控制自己情绪,一旦被激怒必然是暴力相向,无法自控。孩子从上一年级开始,就因为这个被多次转学,更有甚者被老师把书包扔出校园。孩子走到今天实属不易,妈妈放弃工作,看管孩子,也请各位老师能够高抬贵手,给孩子一个出路。说到这个地方,也许问题也就解决了,不是思想品德问题,是“病”的问题,再加上小小年纪多次转学,还被老师赶出校园,我们这些老师们一听家长如是说,个个表示出了同情,纷纷决定给这个孩子一路绿灯,保驾护航。其实这个孩子学习成绩入校的时候很好,看他所在班级就知道了,实验班。要不是多次的暴力行为,也许这个问题永远不会浮现。老师们同情,一路绿灯,孩子领情吗?不!这个孩子仗着老师的同情,变本加厉,扰乱课堂不说,敢指着校书记鼻子质问,搞的书记几次扬言开除他。因为是义务教育阶段,又因为孩子的病情,所以开除是不可能的。怎么办呢?只好拖着。校长的意见很明确,现在是初三,不能开除,只要孩子不犯事,不死在校园里,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由他去,反正初三毕业不进高中,有个地方可以去,不影响学校的升学率。于是,只要这个孩子出现了扰乱行为,暴力的事情,无论上课,或是下课,班主任手一挥——“出去”,这个孩子就被赶出课堂。越往后,这个孩子不仅被自己所在班级、所在年级,还被学校的其他班级、年级所排斥,显然这个孩子成为了这间学校的“孤独者”,“弃儿”,就等着“活着”毕业。我之所以知道这些,除了我看见的以外,有时候这个孩子会被他的班主任安排到我这儿。班主任年轻,搞不清楚社工、心理咨询,反正知道我有一点心理咨询经验,就把孩子往我这儿派。所以我会有意或是无意的观察他。

眼看孩子成了“弃儿”,一个没有前途的孩子,但是老天爷还是眷顾他的。孩子在这个校园里找到了他的“恩人”,一位音乐老师。这位音乐老师非常有个性,所以经常不在自己的年级办公室待着,而是经常在音乐教室里独自待着。为什么这个孩子会和这位音乐老师成为“相伴者”呢?因为孩子有个特长,孩子唱歌非常好听,多次拿校园里的歌唱大奖。所以这位音乐老师看见这个孩子,经常游荡在她的音乐教室里,不仅不会驱赶他,有时候还教他唱歌。他们两个人好到什么程度呢?孩子发病的时候,摔毁了她的几个笔记本电脑,这位老师也不恼,最多就是通知家长,孩子爸很愧疚的来帮她修电脑,仅此而已。再后来,这位音乐老师,发现孩子的这个特长很赞,觉得应该可以走专业道路,就亲自上门找父母谈,帮他请专业声乐老师教孩子唱歌,并带着孩子参加了那年度的全国CCTV杯青少年歌唱大赛,拿回了银奖。最后的结果是,这个被校园抛弃的“弃儿”,最后以特长和专业课成绩考进了艺术学院附中,继续完成本该属于他的升学与读书。

标题之所以是“偶然的社工”,原因在于如果我们仔细看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音乐老师、孩子,就会发现,这位音乐老师不就扮演了“社工”的角色,运用了社工的价值观,和手法在帮助这个孩子嘛。她没有拒绝这个孩子的“游荡”,没有因为孩子的无理行为,而拒绝他,这不是就是我们的“尊重”、“接纳”价值观的具体运用嘛。不做道德批判,不做偏见似的干预。在整个过程中,这位老师始终陪伴着这个孩子,这不就是社工的本色嘛,这不就是社工的不可替代性嘛。发现孩子的歌唱特长,先是自己教授,接着帮助孩子请专业老师,这不就是在发掘孩子的潜力,相信孩子的差异性,并积极的促成潜力变成能力,这不就是赋权,不就是在联接资源嘛。这一切在我这个社工眼里,就是一个地道的比较成功的社工案例。所以当我离开学校,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碰见这位音乐老师时,我重提这件旧事,告诉她你挽救了这个孩子,其实在我看来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情,道理也就在此。但是我有说“必然的结果:喜剧的悲剧”,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社工职业化尚未完全建立,学校社工的体制、制度完全没有。所以这个孩子在升入高一级中学的时候,能不能够遇见这样一位音乐老师,是个未知数。如果犯病,还会有这样的机会挽救自己吗?我看未必会有好的结果。假如我们有成熟的学校社工制度,这个孩子升入高一中学时,学校社工在转接学生资料时,可以根据初中校的社工提交的资料,为这个孩子制定服务计划,保证孩子顺利完成学业。可惜,这些都是我脑子里的,现实是不可能的。因此“喜剧”是孩子顺利升学,“悲剧”是孩子的病情会成为影响他顺利完成学业的定时炸弹。“必然的结果”是孩子还会成为一个“弃儿”。因为我们没有学校社工。

说起学校社工,我们不能只看到“校园欺凌”这一个面向,也不能仅仅把“校园欺凌”界定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时候我们的老师、学校也会成为校园欺凌的“推手”。近些时候的报纸,只是揭开了学生间的校园欺凌一角,老师对学生的欺凌也只有性侵被揭开了盖子,而其他的欺凌行为因为我们老师的“面子”,尚未触及。校园欺凌的产生与我们的教育导向有关,唯成绩论,所谓“一俊遮百丑”,成绩好什么都好,成为了横亘在育人道路上的巨大障碍。这个障碍不仅影响学生,也影响老师。最重要的班主任老师,授课、德育、职称、评优、安全,哪样都得操心。“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学校的家长”,这些都是中小学老师的真实写照。压力促使老师们没有心情好好的管教、疏导学生,更谈不上陪伴。所以校园欺凌产生的根本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出了问题,学校的设置、老师的培养、教学的目标、育人的根本,现在都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内容。话再说回头,社工好像可以解决,或者说可以部分缓解这样的尴尬。对的,理论上是这样的。但是实际上,我们很难做到。一次“马加爵”事件,让心理咨询进了校园,攀上了一个实操界的新境界。为什么?因为社会大众接受了心理学,学校接受了心理教育。我们社工很期待能再有一次大事件,让我们社工也能够堂堂正正的走进校园。但现实是很残酷的,因为我们一些一线社工,在面对校长时,连心理咨询、个案辅导都说不清楚。当校长问,你们社工除了社工师证外,你们还有心理咨询的证照吗?我们的一线社工居然吞吞吐吐,还得我这个所谓督导挺身而出,铿锵有力的说,心理咨询、社会心理学是我们社工的核心课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我们不需要专门再去考什么心理咨询的证照。个案辅导在一定程度上比心理咨询还有一些优势。看看,这个是现实。每每遇见校园事件时,我总在想社工真的是有用武之地的。但是我又被现实所逼迫,我们连个像样的基础数据都没有,更别提拿得出手的校园的社工研究。仅见的一些案例,也只见服务过程,研究无从谈起。当我们需要拿出结果去证明,我们可以的时候,却只能无奈接受现实。茶座里启忠兄研究抗逆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就是一个好的开始,这是在做数据的积累,研究的根本。要是我们社工界多一些这样的研究,走进校园,有真正的社工岗就真的有希望了!

编辑:涂传博 审编:GHB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