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江苏省苏州市在基层治理过程中面临新的挑战。面对日渐增长的社区规模、日趋复杂的人员构成、应运而生的社区治理难题,苏州以个性化、精细化的服务与管理积极应对,擦亮了“善治之城”新名片,让新老苏州人都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打工小镇”里的安居生活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木桥公寓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结束一天工作的务工青年们,纷纷涌向社区内的美食街、超市,“新市民夜课堂”也随之活跃起来。
位于苏州市高新区枫桥街道西津桥社区的木桥公寓,共建有1438间宿舍,可容纳来自周边企业的5000多名务工青年居住其中。3公里之外的景山公寓与之同等规模,都是专门为务工人员打造的职工集宿区。随着配套设施和服务的日益完善,不少务工人员选择在这里生活,因此也被称为“打工小镇”。
“新市民夜课堂”是“打工小镇”为务工青年量身定制的培训项目,书法、茶艺、油画、插花、舞蹈、化妆……这些在市场上价格不菲的培训课程,“新市民夜课堂”全部免费,深受年轻人喜爱。
“打工小镇”每人每月70元至100元的低廉房租,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难题,帮助他们实现了乐业安居的愿望。而社区中的党群服务中心、员工活动中心、青春健康俱乐部以及法治教育基地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等,则丰富着“打工小镇”的内涵。
据了解,随着规模巨大的外来人口进入苏州,给当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供给都带来了挑战。如何加强管理和服务,满足“新苏州人”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集宿区建设、管理、公共服务水平,让“新苏州人”在此乐业安居,这是苏州探索出的答案。
3月28日,苏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加强职工集宿区社区化管理的实施意见》。“从苏州景山公寓、木桥公寓等规模较大的职工集宿区管理经验看,社区化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集宿区的生活服务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了外来务工人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苏州市民政局局长陈正峰表示。
“加强职工集宿区社区化管理,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落实,是建设人民城市的必然要求,是苏州民政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实践。”陈正峰说。
人才公寓里的贴心服务
31岁的宗苹贵老家在无锡,两年前到苏州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如今,他住在位于高新区东渚街道的太湖科学城国际青年创新社区。
“住在这里,最大的感受就是安全,公寓管家特别认真负责,而且生活十分便利,下楼就能在食堂用餐,社区里还有咖啡厅、健身房、体育场等设施。”宗苹贵对这个“新家”很满意。
“节假日公寓会发放礼物。”宗苹贵回忆起今年元宵节的早上,一打开家门就看到一份配有元宵的早点放在门口,“感觉很温馨,很惊喜。”
与“打工小镇”不同的是,太湖科学城国际青年创新社区作为人才公寓,凭借地处苏州科技城的区位优势,吸引了附近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人才等人群入住,并将工作重心放在精准化丰富社区服务内容上。“为了打造一个有温度的人才社区,我们不仅会在节日为公寓住户们送上祝福,还经常开展活动拉近年轻人之间的距离。”负责运营太湖科学城国际青年创新社区的王瑞鹏介绍。
此外,公寓紧邻南京大学苏州创新研究院,双方合作设立了智能软件基地,为青年人才创业提供孵化场所。“我们设置了能容纳200人的路演厅、影音厅等配套设施,为人才公寓的住户们提供有针对性的社区服务。”王瑞鹏说。
在吴江区碧家国际社区中,同样可以看到被充分利用、功能丰富的公共空间。“我们的健身房采取免费预约制,从每天下午五点开始人就多了起来,一直营业到晚上九点。”碧家国际社区负责人罗可介绍,公寓楼内还设置了公共厨房、公共洗衣室,刷卡通电就能使用。“在方便住户使用的同时,还保障了用火用电安全。”罗可说。
距碧家国际社区不远处,是江苏省吴江出口加工区。“在高峰时期,外来人口数量接近户籍人口的4倍。和本地居民相比,‘新苏州人’对社区服务的关注点不同。比如,他们对低保申请、养老服务等传统社区经办服务事项需求较小,而对公共服务等需求高。因此,需要我们因地制宜精准化服务,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吴江区民政局副局长周浩介绍。
记者从4月8日苏州市召开的集宿区社区化管理工作会议上获悉,到今年年底,苏州市将打造一批引领有力、管理有序、服务优良的高标准、示范型集宿区,基本形成集宿区社区化管理体系。
“瘦身”社区里的新气象
“以前,从家走到社区服务中心要花几十分钟,实在太远了。我报名参加了社区夕阳红歌唱团,也在社区活动室报过电脑课程,但都因为距离太远没能坚持下来。”67岁的张林英所在的吴江区江陵街道原新柳溪社区占地5.03平方公里,共有住宅小区9个,常住人口约5万人,是苏州数一数二的大型社区。社区规模大、人口多,再加上工作力量不足,导致基层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2022年以来,苏州市把推动超大社区拆分优化作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减轻基层工作负担的破题之道,持续优化社区规模,推动社区资源供给与居民需求有效匹配,切实提升了社区治理效能。
“以前的新柳溪社区只有17名工作人员。17人服务几万人是什么概念?以常住人口核对为例,普通社区2天就能完成,新柳溪社区至少要4天。”原新柳溪社区党委书记张明华介绍。
像这样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超大社区并非个例。在苏州城市社区中,常住人口超1.5万人的就有80余个,超3万人的有12个,个别社区人口规模甚至超过7万人。
社区规模过大,直接影响社区服务管理效能和群众的获得感。科学、合理调整社区规模,成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质量、强化基层治理的必然选择。
2022年8月,经过居民投票,海亮长江府、新柳溪花园、九龙豪苑等住宅小区近3500户居民,从新柳溪社区拆分出来。因当地流传着伍子胥为吴国屯兵时在兵营广植杨柳树以遮蔽炎炎烈日的典故,经多轮讨论投票,“柳胥”这个充满历史韵味的词成为新社区的名字。如今,柳胥社区有10名工作人员,已设立了新的办公场所。
截至目前,苏州全市已拆分超大社区59个,新增社区62个,为实现精细化社区治理奠定了基础。
编辑:涂传博 审编:AD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