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沐川县沐溪镇、向天坝社区等1个镇、4个社区被确定为第三批省级城乡社区治理试点单位,该县创新实践“1445”社区治理工作模式:坚持“一个”框架,突出“四新”方向,明确“四有”标准,推动“五社”联动。将党建引领社区治理贯穿到社工和社区志愿者队伍培养、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社区便民惠民服务、居民自治互助、社会慈善资源链接的全过程。
党建引领“五社”共绘活力同心圆
沐川县按照党建统领“五社联动”的新形势要求来谋划和开展社区治理工作,紧紧围绕“沐光红盟”全域党建联盟打造的“1348”沐川特色党建联盟体系,即“一体三星四化八保障”,用党建赋能聚力“五社”,深入推进城乡治理党建联盟工作。2022年6月,沐川县构建1+8+N的养老服务网络,成立了沐川县民政局党支部为基础,加盟乐山师范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党支部、乐山市社会组织孵化园党支部、沐川县卫健局机关党支部、13个乡镇机关党支部、四川森态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等以高校、机关单位、社会组织、企业、村社区等21个党支部和5个单位多元主体构建“颐养天和党建联盟”,为全面建设治理能力现代化沐川提供有力的保证。
力量多元“五社”联成共治生态圈
沐川县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精准靶向居民需求,在乡镇、社区(村)、小区三个层面建设“机制保障、资源整合、服务集成、群众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平台。由县民政、乡镇负责具体统筹,“外引内培以社孵社”挖掘培育本土居民志愿骨干力量和社区社会组织队伍,并以“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志愿者+社会爱心企业”多元力量共建共治的形式,以多样化的项目为居民提供“一老一小”关爱、困难人群帮扶、居民邻里融合、社区经济发展等七大类服务,实现让人民群众“唱主角”,治理工作“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机制建设,社区治理强保障
沐川县建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县委组织部部长、分管民政副县长为副组长,县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乡镇“一把手”为成员的县城乡社区治理试点工作专班,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试点工作。制定了“1+2”工作方案,印发了《沐川县第三批省级城乡社区治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沐川县第三批城乡社区治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和《沐川县第三批城乡社区治理试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细化18项重点任务,明确20个部门职责,建立了16条资金管理办法。
(二)阵地建设,社区治理换新装
在优化社区的“硬环境”方面,整合省级财政补助资金320万元、县级财政资金120万元,共计440万元,其中用于亲民化阵地建设部分270万元,社区服务项目部分170万元。先后对试点的向天坝社区、三观楼社区、建和社区、利民坝社区4个社区进行了亲民化改造。从规模来讲,改造后的社区均超过300平方米,全县社区亲民化改造总面积达3500平方米;从布局来讲,做好社区服务“加减法”,切实减少社区“行政化”办公区,按需增加社区居民活动、服务综合空间,打造出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园、社区志愿者和社工服务站、社区居民邻里活动空间为一体的高颜值社区治理“四有”标准新场景。
(三)队伍建设,社区治理添活力
沐川县将优质的力量引进来,将分散的资源联起来,将广大的居民力量聚起来,直击社区治理的难点,让幸福“抱团”是沐川“五社联动”机制创新的核心目标。2022年6月以来,沐川县以“外引内培以社孵社”的工作模式,先后引入乐山绿城青少年服务中心、乐山善行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乐山市沙湾区聚益社会组织促进会等专业社会组织力量承接项目服务,同时,依托沐川县社会组织孵化园为平台,以“五社联动”机制创新为项目载体,以“传帮带”的工作形式,分别在沐溪镇4个社区23个村各建立起一支“沐溪镇沐小溪志愿服务队”,总人数超过600人,这也将为沐川县本土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服务多样“五社”联出幸福共同体
(一)沐溪镇“五社联动”激活基层强力量
沐溪镇始终坚持“五社联动”为社区治理行动框架,以破解辖区社会组织缺乏、社工人才不足、社区志愿队伍薄弱、社区慈善基金发展尚未起步等问题。按照“乡镇建机制社区做服务”的思路,重点实施搞孵化、育人才、建机制、创品牌的试点工作任务。截至目前,已实现沐川县全县乡镇社工站站点建设全覆盖、社工岗人才培训全覆盖、沐溪镇“沐小溪”社区志愿者队伍组建全覆盖,并完成沐川县社会组织孵化园与乐山市社会组织孵化园联建,以及联合乐山市慈善总会、沐川县民政局建立沐川县首个社区发展慈善基金(沐溪镇社区发展慈善基金)。下一步,还将在动员和培育更多持证社工人才发展和提能方面进一步发力。
(二)向天坝社区“便民服务”为民服务新温度
向天坝社区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服务宗旨,在党建统领下,以“共建社区生命体”“共治治理共同体”“共享生活综合体”为目标,围绕党群、邻里、治理、服务、教育和健康六大场景,重点在社区困境人群关爱、社区老人陪伴、社区儿童守护和社区便民服务四大板块开展工作,整合整个社区的社会资源,倡导“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有温度、有热度、有情怀的生活社区氛围。
通过“义仓小站”、“老年志愿团”、“儿童志愿团”等品牌项目的实施开展和孵化培育社区志愿队伍:“向阳花语”儿童志愿团、“向阳之声”老年合唱团、“花开向阳”老年宣讲团、“暖心向阳”便民服务队,在疫情防控、助老助残、五清行动等工作中,招募志愿者300余人次(儿童100人,家长200人),常态化开展主题活动27场,服务社区老人500余人次,服务儿童600余人次,服务社区居民2000余人次。同时,把就业服务作为社区服务的重要载体,常规推送就业岗位24000余个,并将社区资源进行共享,开展就业培训5期,约150人参加。“暖心向阳”便民服务队开展理发、磨刀、小家电维修等便民服务进小区活动3场,服务社区居民500余人。
(三)建和社区“隔代教养”项目破题有办法
建和社区属于集镇社区,年轻人外出务工,家里留守老人、儿童居多。据统计,社区70岁以上老人有88人,孤寡老人16人、贫困老人5人,残疾老人37人,留守儿童21人。基于此,建和社区配置了邻里空间党群服务中心、老人助餐服务阵地“沐颐社区食堂”、儿童成长陪伴空间“星光家园”三大服务阵地新场景。围绕“老有所依、老幼所养、老有所乐”和社区儿童“关爱、保护、陪伴、成长”等多个维度,聚焦“一老一小”关爱,设计开展了“沐颐社区食堂助餐行动”“建和社区老人丰餐计划”“建和社区老人健康行动”“社区儿童星光计划”“暑期儿童成长营”等品牌服务项目,从而破解社区“隔代教养”的社会问题。
目前,建和社区沐颐食堂已与社区合伙人建立运营合作,保障了食堂的常态化为老助餐服务,已将200余份爱心餐食通过社区志愿者送到了社区高龄老人手中,并向其提供上门卫生清洁、按摩理疗等8类助老服务30余次,开展为老关爱活动12场,服务老人800余人次;持续开展儿童星光计划周末课程5个多月,暑期成长营2期,服务社区儿童600余人次。
(四)三观楼社区“三无小区”治理多元齐发力
三观楼社区作为社会组织参与型试点社区,针对社区老旧小区多、居民矛盾纠纷多、居民志愿骨干力量少等社区问题,社区治理工作主要围绕三观楼社区自组织凝聚、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孵化、社区社会组织支持赋能、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等工作开展。通过专业化培训和团建交流,提升社会组织成员服务意识和能力;通过组织社区公益创投大赛,引导三观楼社区居民自组织与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到社区“一老一小”关爱、困难人群救助、邻里和谐互助、三无小区治理等社区居民服务中来,促进社区居民志愿骨干挖掘、培养和社区社会组织孵化。
截至目前,三观楼社区持续培育孵化的社区社会组织有23家,其中70%为原有居民自组织,30%为根据居民需求新成立的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类型涵盖公益慈善、社区服务、社区事务、问题活动等4大类型,社会组织成员多达1000余人。通过专业化培育和指导,已培养社会组织骨干人才18名,专业社工1名,引导各社会组织成员参与到疫情防控、居民事务调解、社区居民互助、公共事务处理等9个方面社区治理工作,调动志愿者1600余人次,解决居民问题100余项,服务居民3000余人。
(五)利民坝社区“移民彝寨”自治互助治先行
利民坝社区是典型的“双移/彝”社区,库区移民占总人数的40%,彝族少数民族占总人数的3%。围绕促进居民三治融合、矛盾纠纷化解、居民就业增收等问题,探索“社区经济新模式”“社区治理新机制”为目标,推进“移民彝寨治先行利民惠民和共享”为理念,将重点放在深入发展社区基金、困难群众帮扶关爱、矛盾纠纷调解、红黑榜制度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以促进移民居民、彝族居民在“德治、法治、自治”方面融合共进和自治互助,打造利民坝特色移/彝民治理新模式。
目前,通过“彝路童行”儿童共助、“社区益家”社区共建、“多彩利民”社区共治、“乐业利民”社区共享等四个子项目的实施开展,带动建立利民坝社区社会组织2支:利民智囊团、“移+彝”志愿服务队,吸纳社区骨干、能人贤士、热心居民等120余人;成立社区微基金5个:移民基金、教育基金、环卫基金、党员基金、慈善基金,每年基金固定收入达19.6万元;依托东西部协作资源平台,开设利民坝社区留守妇女、残疾人再就业“利民手工坊”项目,解决30名居民居家灵活就业,每月增收1500元左右。同时,为促进社区邻里共融和“一老一小”关爱,开展主题活动28场,服务老年人600余人次,服务儿童800余人次,服务社区居民1500余人次。
http://trade.swchina.org/trends/2022/1229/42511.shtml
编辑:涂传博 审编: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