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服务站(简称社工站)。社工站必须坚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社工站作为民政力量的有力补充部分,参加社会工作以来,特别是进驻社工站后,通过社会工作实践,对社工站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一、对社工站服务内容的新认知
社工站要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主要是围绕民政工作开展以下服务:一是社会救助工作。协助社会救助部门开展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评估、建档访视、需求分析等事务,并为救助对象提供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二是社会事务工作。宣传婚姻政策法规、倡导婚俗改革,开展婚前辅导、婚姻家庭咨询和辅导等服务。宣传殡葬政策法规,倡导丧葬新风,提供丧葬需求咨询服务。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特别是返乡和易走失人员提供心理疏导、教育矫治等服务。三是社区治理工作。在社区以“社会工作+志愿服务”融合发展为抓手,推进“五社联动”,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在农村着眼于乡村振兴和基层民政能力建设,注重培育发展文体类、生产服务类、互助类、志愿服务类社区社会组织,激发乡村活力。四是养老服务工作。建立特困供养老人、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人、留守老人、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等特殊老年群体联系制度,开展生活照料、健康服务、精神慰藉、社会支持、权益保障等服务。统筹链接养老机构、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服务企业、社会组织等资源,开展为老助老服务。五是儿童关爱保护服务。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临时监护缺失儿童等困境儿童提供关爱服务,开展走访核查、家庭探访督导检查,开展政策宣传、监护评估、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等,重点解决服务对象在监护管理、心理慰藉、权益维护等方面的问题。
开展精准救助,提升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履行基本民生保障的重要职责。社工站要强化救助响应、聚焦特殊群体,通过联村服务、联席指导、模式创新等方式,落实精准救助政策,切实履行基本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
二、对社区志愿者与专业社工的新理解
社区也在为居民提供着服务,社工站同样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社区志愿者和社工站专业社工是有区别的,社区志愿者所做的志愿服务一般在双休日、寒暑假、特殊节日等时机,参与人数和时间段都比较集中。社工站社工属于长期在岗位,服务更加专业,入户核查、政策宣传、困难帮扶等服务更是常态化;社区工作人员更多是开展为居民进行申领低保待遇等事务性工作,社工站社工则深入跟进,组织开展个案服务、小组活动、社区活动等,对一老一小一残以及一些特殊群体的关爱将更加周到细微。此外,社工还可以发挥专业优势,对接群众需要,实现‘政策找人’,进一步落实党和政府的爱民惠民政策,把基本民生保障落实落细。
针对服务对象个体差异,社工站社工会开展相对应的专业化服务活动,开展活动不只是送慰问品,上门打扫卫生、整理物品。更多的是在精神方面、技能传授、助人自助层面出思路,多维度策划服务项目,如陪伴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开展有益健康、有益成长的小组活动,通过活动让老人养成良好的餐饮、休息、娱乐习惯,让留守儿童养成独立自主完成学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思考问题、处理各种复杂事物的能力,从而提升对满好生活的向往等。
三、对社工站建设充满希望和信心
社工站先期工作要重点围绕社会救助、养老服务、未成年人保护、社区治理、社会事务、社工人才培养这六大类民政业务领域的工作开展专业化社工服务。随着对辖区基本情况的熟悉,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社工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逐步向禁毒戒毒、社区司法矫正、青少年事务处置等其他领域的社工服务拓展,通过开展专业化个案、小组活动、社区活动,不断丰富社工站的服务种类,优化服内容,提升服务标准,提高工作能力。最终形成以政府购买为支撑,以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以社工站为依托,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主干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预防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公正和谐等方面的作用,提升基层社会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彰显社工价值理念,发挥社工力量,提高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知、理解和支持。
社工站承担着“为党宣传先进思想的阵地、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加强基层治理的助手、落实惠民政策的平台”。下一步要重点在实现社工站与社会工作、民政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上用真功、谋划项目,聚焦社会精准救助、养老服务、儿童关爱和社区治理等领域,通过探索“社工+慈善+志愿服务”联动模式,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解决制约社会治理工作瓶颈,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在提高困难群众的幸福指数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编辑:涂传博 审编:闫玉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