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第六届“江苏慈善奖”表彰大会在南京举行,这是江苏慈善领域的最高奖项,119个慈善项目、集体和个人获得表彰。这份荣誉的背后,一个个凡人善举阐释新时代的人间大爱,汇聚成爱的暖流,点亮新征程上的“慈善火炬”。
民间“慈善家”,让爱心燎原
“江苏慈善奖”评选向全社会展示了这样一群人,他们朴实又伟大,身体力行证明普通人也可以做“慈善家”,带动越来越多人参与慈善事业。
59岁的刘宏燕用一双满是老茧的手,接过属于她的最高荣誉——“江苏慈善奖”。这双手托起83名老人的幸福晚年和85名贫困学子的未来,累计捐出约10万元善款。刘宏燕从事一份普通而又辛劳的工作——环卫工。“11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收到期待已久的志愿捐献遗体纪念证。”那一刻,永远定格在刘宏燕的脑海里。
“即便好人难做,依然要做一个真正的好人,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刘宏燕告诉记者,她想带动更多人共同做慈善,因此设立“跟着宏燕学雷锋”志愿服务项目。目前,该项目注册志愿者达15800余人,受益群众38000余人。每年春季,由她组建的“鸿雁”志愿者团队都会开展“守护星星的孩子”系列活动,关爱自闭症儿童。
表彰名单中,有些人自身就需要他人温暖,但他们依然努力发出光和热去照亮世界。叶丽君不幸天生残疾,经历挫折,更能理解特殊群体要面对的坎坷。事业有成后,她选择号召身边的爱心人士成立君心志愿者协会,全心投入慈善公益活动。叶丽君带领团队开展各类公益活动800多场次,为残疾人、孤寡老人提供服务达1万人次,捐赠款物达180多万元。
目前,“江苏慈善奖”评选已开展6届,累计表彰570多个慈善项目、集体和个人,一批品牌慈善项目和典型人物,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
先富帮未富,助力共同富裕
我省共有慈善组织741家,其中接受捐赠总量在1000万元以上的慈善组织共有127家,489个公益性社会组织享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近年来,江苏慈善资金规模体量持续增长,2021年全省各级慈善组织接受捐赠68.46亿元,同年末全省慈善组织总资产达247.39亿元。
慈善资金如何用在“刀刃”上?90岁高龄的苏州籍香港实业家朱恩馀有自己的答案:“让教育与慈善同频共振,知识能从根本上为孩子们的人生带去改变。”30年来,朱恩馀在江苏、安徽、江西等地共建起235所小学,投入3800余万元。
朱恩馀在富豪榜上也许寂寂无名,但却在慈善榜上时常出现,他4次荣获“江苏慈善奖”,还获得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他捐资助学出手大方,对自己却十分“抠门”。与朱恩馀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一条卡其色布裤子,他一穿就是十来年。家喻户晓的朱敬文奖学金其实是在朱恩馀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朱敬文的长子,朱恩馀在父亲辞世后,接过接力棒,将“为国储才”的家风传承下来,把朱敬文教育基金会越做越大,累计向内地捐赠善款超过4亿元。
近年来,一批热心公益、充满社会责任感、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爱心企业和社会组织涌现出来。我省不断发掘、培育社会各方面慈善力量,推动先富帮未富,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全省慈善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2017年以来,累计实施帮扶项目7080个,投入帮扶资金30.86亿元。2020年以来,全省为抗击疫情募捐慈善款物累计超过26亿元。
人人日行一善,筑起“爱的城墙”
慈善不一定关乎金钱,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善意。常州市武进区税务局“彩虹舟”志愿服务队有近500名志愿者,累计为空巢老人、疫情防控等提供服务超10万小时。服务队成立爱心基金,开办爱心超市,建立5个志愿者服务站,开展“幸福来敲门”“圆梦微心愿”“关爱环卫工人”等精准化、个性化助困活动。
古黄河在宿迁城区延绵10多公里,由于岸长、坡陡,河畔经常发生落水事故。退休后,王爱东近14年吃住在河畔一间不到9平方米的铁皮房里,24小时随时待命救援。在王爱东的带领下,黄河水上志愿救援队从4人发展至目前的5.8万余人,共成立78支志愿分队。截至今年9月2日,团队累计救援286条鲜活的生命。“萤火虫也能释放自己的光芒。”王爱东说,人人都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社会将更和谐美好。
南京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耗费城墙砖约3.5亿块,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城市城墙,但大量墙砖因诸多因素而流失。“颗粒归仓·守护城墙”志愿者团队向社会征集散落的明城砖线索。近6年里,他们回收城砖超50万块。“这个项目鼓励更多市民投身南京文化遗产保护。”南京古都城墙保护基金会秘书长金连玉说。
据统计,全省注册志愿者达2207.11万名,志愿队伍10.69万个,他们是文明社会里一块块朴实的“墙砖”,共同筑起新时代“爱的城墙”。
编辑:涂传博 审编: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