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初,历经两年,终于春暖花开、疫情散去。然而,对于有的人而言,原有的幸福家庭却永远的失去了最重要的一角,家里原有的生活被突然打乱甚至瓦解。失去至亲的痛苦,一夜跌落的心态,被打碎的一切该如何来修补,怎样对丧亲家属来进行家庭的哀伤辅导以及家庭生活的重塑成为社工思考的一个重要话题。
春天,本应是雪后新绿、花绽芳蕊的美好季节,但就在这样的日子里,一条鲜活的生命逝去了,只留下了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孤苦无依的活在这世间。社工通过乡镇(街道)社工站项目,在社区的转介下接到这个个案,通过社区自身资源和社区慈善资源链接资源帮服务对象缓解经济紧张的阶段,链接社区志愿者资源和社工一起协助服务对象从急性哀伤期顺利的过度至整合性哀伤期,避免陷入复杂性哀伤阶段,缩短丧失带来的心理层面痛苦。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帮助对象生活的重塑和修复,以五社联动之力帮助案主度过最艰难的日子,用更好的生活方式,更积极的心态去走进未来的生活。
【关键词】个案社会工作;心理疏导;哀伤辅导
哀伤指的是任何人在失去所爱或所依恋的对象(主要指亲人)时所面临的境况,除了亲人去世以外,失去一段重要的亲密关系比如离婚、失恋,也会产生失去心理上的习惯、依靠、安全感等反应,带来生理、情感和行为上的反应,这就是哀伤反应。
从生理角度,会出现头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心口发麻发紧、头晕、失眠、做噩梦等,早期由于悲痛哭泣带来缺氧,严重的会有晕厥。情感上有孤独、焦虑、敏感多疑、悲痛、忧虑、退缩、失落、无助、沮丧甚至绝望感,有些人会有“不想活了”,追随死者而去的想法;行为上过分痛哭或隐忍、过分倾诉或不说话、整日昏睡、减少和人交往等,如果是意外死亡伴有一些冤枉的,更容易出现报复行为。
悲伤情绪如果能得到适当的表达,上述反应持续时间会短一些,一般来说,3-6个月会渐渐平复,如果哀伤和思念得不到表达,就容易积压在心里,持续时间过长、程度过重的哀伤反应会带来居丧者内心的一些变化,严重的会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心理学家在研究亲人去世造成心理创伤的风险中发现如果配偶是自然死亡的,有约10%的居丧者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主要表现为反复的侵入性记忆(如噩梦、闪回、侵入性记忆)和保护性反应(如情感麻木、健忘症、认知回避等);而死于意外事故或自杀身亡的,有超过三分之一居丧者的表现符合PTSD诊断标准。相比较人群中PTSD的普遍发病率4%,即使正常死亡也会引起10%的创伤反应,所以在心理辅导中主张对失去亲人的人进行哀伤辅导,这种辅导不单是病理性干预,其实也是一种生活中面对哀伤的方法,那就是合理表达思念和悲痛。
一、案例背景
(一)案主个人的生理、心理状态
案主沈云酥(化名),今年78岁,小学学历,是一名单亲母亲,生活在一家两口的家庭中,常年与儿子居住,是原珠晖区七一二矿厂“涉核”职工家属,其丈夫由于受核辐射影响已经离世多年,同时自己身体状况也不很好,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风湿关节炎等疾病,2022年初儿子又因突发心梗塞离世,现独自一人居住。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经历致使案主一直处于哀伤期,精神萎靡;长时间不吃不睡,认为儿子仍未离去;时常谴责自己没有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生活变得一团糟,但是案主清晰知道自己不能够长期如此,要保持理性,却无法控制,心态整体呈现的是比较悲观和消极的。
(二)案主社会环境方面的情况
案主生活主要依靠政府抚恤金维持,没有经济能力和收入来源。同时,案主因长期照顾患病的儿子及支付儿子的医疗费用,欠下许多外债,生活拮据。
(三)案主目前的自我感受状况
案主对目前的生活处境感到力不从心,儿子的去世给案主心理上造成了极大打击,感觉失去了唯一的精神寄托,常常半夜失眠,处于崩溃的边缘,虽然过去许久,但是内心的伤痛仍然无法痊愈,需要时间去慢慢治愈。
二、问题及需求评估
(一)经济支持
随着儿子的离世,案主失去依靠并承受着来自生活和经济的双重压力,同时,因疫情和物价上涨影响,生活受到较大波及,对于案主来说,虽然不至于缺衣少食,但也亟需得到政策的支持和救助,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二)心理慰藉
丧子之痛,致使案主时常沉浸在悲伤当中,情绪濒临临界点,无法顺利从急性哀伤期过度到整合性哀伤期,对往后的生活感到忐忑和绝望,需要释放积压许久的情绪,重拾生活信心。
(三)日常生活回归
由于案主儿子的去世,家庭突然变成了一个人的独自过活,过往案主儿子一直承担着与社会之间的连接角色,儿子的离世让案主只能一个人艰难面对生活,突然的家庭角色转换,原来固有的生活模式使案主遇事之后常感不知所措,没有了沟通商量的人,开始逐渐的与社区、社会脱节,而社工要做的就是帮助其能够进行日常生活的回归,重新参与到社区生活中去。
三、服务理论
1.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倡导以和睦真诚的关系促进个人自身固有的健康积极成长。罗杰斯在实践中提出了人本主义疗法也称“来访者中心”疗法,认为一个平等、安全、开放和真诚的环境是帮助服务对象挖掘自身潜能所必需的条件。
基于此理论,社工为案主构建接纳、包容的环境,让案主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激发案主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案主潜能,协助其构建更加积极的生活目标;社工在集体活动中为案主赋能,在新的社会支持网络中赋予其新的社会角色和职责,提升案主的成就感,促进其自我认同与自我发展。
2.优势视角理论。“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意味着应当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而非关注其问题和病理。优势视角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及其内部资源允许他们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通过与支持网络的相处发掘案主自身的潜能,在创伤、痛苦和困境中帮助案主寻找希望并将希望转化为生活中的动力,最终走出困境,积极生活。
四、服务策略
1.对案主进行情绪疏导,通过“同理、倾听、沟通、正常化”等服务技巧,引导案主接纳和发泄自己的悲伤情绪。
2.通过与案主开放地谈论死亡,宣传“生死教育”的内容,协助案主接受“人都会经历死亡”的事实,促进案主逐渐接纳“儿子已经死亡。”
3.对案主进行哀伤辅导,运用空椅子法、告别仪式等促进案主度过悲伤期,同时鼓励其投入新的关系和生活当中,实现再社会化。
五、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总目标
帮助案主宣泄内心悲伤情绪,走出丧子之痛,提升自我效能感,从而重拾生活信心,回归正常生活。
2.分目标
短期目标:创设同感环境,进行哀伤辅助,帮助案主走出儿子去世的困境;摆脱自我宿命价值条件的约束,重新认识自我,接受自己与家庭现实状况,悦纳自我。
中期目标:遵循人本主义原则,强调案主的潜能,将主动权还给案主,推动案主走出封闭困境,协助案主扩大社会支持网络,提升生活品质;
长期目标:将案主能力成长作为核心,推动其自身心理调适能力、链接社会资源能力,以期案主的可持续发展。
(二)服务过程
1.使用“同理与倾听”技巧,帮助案主进行情感宣泄。社工在最初与案主见面的阶段,案主每次都是以泪洗面,经常哭泣着面对社工。对于社工参加活动的邀约,案主也总是表示自己没有心情。但是社工总是无条件接纳案主的情绪,尊重案主自主意愿,适时的握住案主的手,递上纸巾,并鼓励案主说:“儿子去世,我相信你肯定会非常难过,其实难过是正常的,在我们面前,你可以尽情地发泄,想哭就哭吧,我陪着你。”通过正常化的方法,帮助案主接纳和释放自己的悲伤情绪。
与此同时,为了回应案主心中的未了遗憾,社工向案主简要介绍乐哀伤辅导中情绪处理的四种策略方法,并对这四种方法进行一一讲解,有利于案主更好的理解和挑选其中的一种方法。
经过社工的讲解和其自身的考虑,案主最终选择的是“仪式活动”这种方法,希望自己是将与儿子的美好回忆和未了的遗憾写下来,寄托哀思,存放心底。对此,社工尊重案主的选择,告诉案主在后续服务中会为其提供“仪式活动”情绪处理的服务,也会为案主准备笔记本,方便案主记录。
2.运用情绪处理策略方法处理伤痛情绪,寄托哀思,减轻心理创伤对案主带来的影响。社工尊重案主选择的情绪处理策略中的“仪式活动”,为案主展开本次服务。“仪式活动”同场代表结束一个活动,同时开始新的活动。哀伤辅导很重的一个步骤是让当事人正视丧失显示,而且在心理上接受与丧失客体的分离。仪式活动,如追悼、写信、鞠躬、写回忆录等利于当事人完成健康的分离,引导新的出发。
面谈时,社工将提前准备好的日记本送给案主,并引导案主可以将心中未了的遗憾写在日记本中,与儿子生前的美好回忆也可以记录在日记本中,作为一份回忆录保存,将对儿子的思念埋藏心中,哀思有所寄托,帮助案主表达悲伤,建议案主利用文字记录的形式表达悲伤,控制悲伤情绪。
针对案主因丧子之痛带来的生活不良影响,社工查询资料为案主找寻治疗失眠和焦虑的方法,然后从饮食调理与日常锻炼方面为案主夜晚失眠提供合理有效的建议,希望帮助案主缓解失眠症状。
3.开展死亡教育,引导案主接纳儿子死亡的事实。在这一阶段,社工通过询问一些关于死亡的问题,了解案主对于死亡的态度,也让案主认识到“每个人都会死”、“死亡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自然现象”,帮助案主适应儿子离世的事实。
主动引导案主换一种角度思考:如果今天去世的人是自己,她希望她的家人整天沉浸在悲伤中吗?案主表示希望大家开开心心,自己才能放心。社工顺势向案主表示,现在儿子离世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怎样让剩下的家人过得好一些,却是我们可以努力的事情。经过辅导案主逐渐接纳死亡,积极面对儿子离世的情况。
同时,引见案主与情况差不多的老人认识,让彼此互诉悲伤,相互安慰和支持。
4.调整和适应儿子离世的生活,明确现实生活困境,找到解决方法,转移案主与丧失个体的心理联系,从而获取自我肯定,提升自我效能感。面谈时,然后了解案主近期失眠、焦虑状况是否有所缓解;是否开始着手写回忆录。案主表示近期失眠情况没再出现,心中的焦虑得到缓解,毕竟生活还要继续,回忆录已经开始写了一些,有时候写到一半开始伤心了会停笔缓一缓。
案主说完后,社工给予案主语言和肢体上的支持,随后将准备好的“学习时间计划表”交给案主,为案主讲解如何让孩子使用表格,以及可以使用奖励机制的方式管理孩子的学习。同时安慰案主将生活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移对离世丈夫的心理联系,有助于走出悲伤阴霾。
最后,社工运用同理的技巧理解老人家丧子之痛,给予情绪和精神支持,同时为案主厘清身体可利用资源,如低保申请,上门义诊,为案主解决生活难题提供解决方法,为案主输入生活的希望,从行为改变中获得自我肯定,对案主做出的改变提供心理支持,提升案主自我效能感。
5.引入告别仪式,陪伴案主勇敢说“再见”。经过一段时间的情绪疏导和心理支持,社工惊喜地发现,案主愿意主动的走出房间,后续的探访,社工都发现案主的情绪较之前平静了很多。
但是社工评估案主的情绪状况,发现案主在夜深人静时仍会想起过世的儿子并感到悲伤,睡眠质量仍然不是太好。于是社工鼓励案主把想对去世的儿子说的话通过信件写出来,并协助其烧了。并通过空椅子法,问案主:“如果儿子坐在这里,你觉得他会跟你说什么?”案主说:“他应该会希望自己坚强,乐观开心地生活。”
次日回访,案主告诉社工,自己昨晚梦到去世的儿子回来了,案主觉得很心酸。社工表示肯定是他们收到了妈妈的“消息”,之前是担心妈妈所以一直不敢离开去投胎,现在知道妈妈放下了,所以前来告别。他们生前被疾病折磨是很痛苦的,所以离开其实对于他们是种解脱,我们应该祝福他们下辈子无病无灾。案主听到社工这些话,留下了释怀的泪水,社工起身拥抱,案主表示自己明白了让社工放心,脸上流露出浅浅的笑容。
6.强化社会联系,支持案主重塑生命活力。除了帮助案主与离去的亲人告别之外,也鼓励案主投入到新的生活当中。社工了解案主一现在生活的情况,帮助她找到需要她帮助的地方,并鼓励她以身作则尽自己所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者进行经验分享。另一方面,社工邀请案主参与日常活动、长者生日会,帮助她走出房门,认识更多的新朋友。随着服务的推进,案主的情绪逐渐好转。
六、服务成效
1.经过社工的辅导,案主从一开始情绪激动,难以接受儿子离世的事实,到后面能够接纳事实,正确认识到生命与死亡的关系,情绪变得较为平静。
2.在社工对案主的关怀下,提升了案主的生活质量,案主从一开始情绪难以平复,认为自己毫无价值,到后面能够通过社工、领居的肯定,建立自己的意义及价值。
3.案主在社工的鼓励下通过空椅子法、告别仪式与儿子做最后的告别,放下过去,珍惜自己人生剩下的时间,其实这无形中也为自己作治疗,更好的树立生活信心。
七、专业反思
1.建构了病患丧亲“赋能-还权-归位”的介入新模式,以往针对丧亲的社会工作介入,都是以危机干预为主要模式,注重于心理抗逆力的介入与心理要素的整合。在本案例中,社工通过人本主义的引领,帮助案主实现了从接纳自我-重塑自我-悦纳自我的过程,将心理学色彩浓厚的人本主义做了社会工作模式的创新实践,取得了良好的介入效果。
2.通过空椅子法、告别仪式等与过去告别,促进案主放下心结,度过悲伤期;同时鼓励其投入新的关系中,恢复正常化的生活,实现再社会化,充分展现了在后疫情时代之下,哀伤辅导在癌症患者家属帮扶中的重要作用。
3.在工作中,社工除了要同理服务对象,还需要保持一种冷静的专业视角和有边界感的、自控的专业关系和情感涉入状态,要恪守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伦理。
编辑:涂传博 审编: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