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民众服务需求的日益扩大,社工要逐步增加服务范围,拓展服务内容,这必须在有限的政府购买经费之外寻求其他方面的资源支持。而在发掘与利用资源时,为了充分保障其易获得、能对接、可持续,我们应该优先立足于本地、本社区的公益资源。笔者通过总结以往成功经验提炼出的社区公益资源整合“五步法”模式可为广大同仁提供一个参考:
第一步,梳理资源。通过资料查阅、实地观察、走访调研等方式对资源进行全面了解与盘点,列出可用于或有助于服务开展的各类场所(区域、建筑及设施等)、物品(工具、食品、日用品等)、组织(企业、商家、单位等)、人员(志愿者、重要人物和技能人员等)、文化(传统遗产、民俗活动等)等潜在资源。之后可由社工团队或召集居民代表共同进行筛选,在充分考虑资源的实际价值与开发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出社区公益资源清单(AssetInventory)。此阶段可同步进行需求调查、意向访问、社工服务宣传,并与资源清单中的各主体建立初步关系。
第二步,联络动员。生活中从不缺少资源,而是缺少有效的关联。实际上我们身边有大量闲置资源,只是因关联和途径的问题而未能充分利用。例如,当前众多商场、集市与商家因为销路不畅和供大于求,往往面临着产品滞销问题,特别是很多食物(水果、米面、副食品等)因剩余和闲置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这时如果能够提供一个回收和转接的渠道,将其捐赠给困难群体或低偿卖给有需要的家庭,就能变废为宝,物尽其用。社工作为链接者,不仅要广泛宣传和发动,将需求信息传达出去,引起各方注意和重视。也要能够与资源提供方形成良好的关系,争取他们尽可能多地参与。而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社工可注意运用权威人物转介、熟人关系协助、会议座谈、互联网招募等方式开展工作。
第三步,供需对接。在社区服务中,限于经费、物资、人员等的不足,社工往往只关注少数弱势群体,也更侧重于开展比较简单易行的服务。其实社区居民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局限于临时物质帮扶、参与群体活动,还涉及生活适应、心理慰藉、技能提升、群体归属感、正面思维改善等。面对大量需求,我们大可不必“躲躲闪闪”,而是应该着重进行“供给侧改革”:一方面,在全面整合更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多方联动与合作增加服务的有效供给,并尽量减少形象工程和表面文章;另一方面,加强需求分析,规划和实施更多有针对性的社区服务,充分发掘和调配相应的公益资源,从而促进服务供需方的精准化对接。
第四步,回馈互惠。社区服务虽然是公益性的,但不是完全单向的,对支持者进行相应的回馈不仅重要,而且必要,这不仅是为了改善和维护彼此关系,也是对他们应有的尊重。一般来说,回馈可以是实物的,如义工补贴、纪念礼品、锦旗、证书等;也可以是精神的,如提供服务、组织活动、宣传展示、益友交流等。而回馈的提供者,可以是公益机构、社工团队,也可以是相关单位(如居委会、志愿者协会、媒体等),还可以是爱心企业和商家(彼此间互惠),更可以是需求方(受惠对象及其家庭)。对于供需双方,我们常将需求者看成较弱势的一方,其回馈方式也主要体现为表达感谢。对此,社工要戴着“优势镜片”(Strengths lens)多去了解他们的优势,注意培养和调动他们自身的资源参与公益,这样不仅能让支持方看到服务成效,间接实现了正向回馈,也更能体现助人自助的理念。
第五步,经营平台。服务对象家庭关系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不是一两批物资、三五次帮助就能解决的。社区资源整合是一个系统性、持续性的工作,搭建一个好的平台并用心经营是其重要保障。对此,我们可以分四方面来做:一是建立专门组织或队伍,进行持续性资源整合与跟进服务;二是形成物资中转室、资源数据库、社区博客或公众号等服务平台,方便社区资源供需对接、信息发布、公示回馈等;三是印制一批社区公益黄页、服务资源地图、便民手册等,促进居民全面了解和使用社区资源;四是利用社交媒体等渠道加强宣传,并在线下走访动员,不断积累公信力,提高影响力,让各方加强承担责任、回馈社会的意识,吸引更加广泛的社群参与。
作者:王光普,东莞市乐民社区服务发展促进中心督导
编辑:涂传博 审编:GHB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