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今年报考人数接近6万人 透视“社工”考试热背后

 时间:2022-06-27 20:19:37来源:江苏新闻

就在上周末,2022年度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落下帷幕。记者从江苏省民政厅获悉,从2012年开始,江苏报考相关考试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2021年达6.8万人。今年,即使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报考人数仍然接近6万人。

社工是个啥职业?

不少社工在工作中常常会被问道这样一个问题“你做志愿者,是不是不拿工资?”“义工”和“社工”有什么区别呢?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张曙解释说,“义工”顾名思义,是不取报酬的志愿工作者,而社会工作者就不同了,他们是职业化、专业化的服务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虽然都是“助人”,但志愿者是无偿帮助,重在“自愿”,要求不严格。社工有工资,需要有专业的背景和从业资格,“不仅是一门专业,更是一项职业。”

此外,社工和社区工作者也很易被混淆。“社区工作者主要为社区居民服务,而社工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弱势群体。”南京市祖堂山社会福利院的社工督导茆大祥介绍说,在社会福利院工作的社工,在老人入院后,首先要为老人做评估,制定服务计划,给老人做好院舍适应,在日常服务中要做关系协调、社会救助、情绪疏导、认知症干预等,老人离院后还要做跟踪服务。

目前,越来越多持证社工活跃在养老服务、儿童福利、卫生健康、司法矫正、禁毒戒毒、青少年事务、工会服务等众多领域,他们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各类特殊困难群众服务,已成为助力基本民生保障、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完善基本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

社工考证为何越来越火?

记者从江苏省民政厅慈善社工处了解到,2012年,江苏持证社工有4308人,当年江苏报考人数为15994名,到2021年,全省报考人数已达68704人,是9年前的4倍还多。截至2021年底,江苏已累计有8.5万人通过考试取得证书,数量位居全国第三。

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报名人数不断增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业内专家分析表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并且要求更加专业、细化,一系列复杂的深层社会问题也在凸显: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家庭亲子沟通障碍等等。政府则通过大量购买社工服务,助力社会治理。以养老领域为例,今后江苏每100张养老床位要配备一名专业社工,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在医疗健康领域,江苏省卫健委鼓励有条件的三级医院设立医务社工部门,配备专职医务社工。江苏还在培育一支未成年人帮教矫治社工队伍,引入社工组织参与未检案件办理。这些都需要大量职业化的专业社工参与。

近年来,社区自治、基层运转、志愿者服务的作用越发凸显,这么众多的任务并不是传统居委会工作人员能完全承担的,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评新君在基层采访时也获悉,很多居委会招聘时,会优先考虑持有社工证的报考人员,并在(村、社区)“两委”候选人条件中增加专业社工资格要求,因此很多社区工作人员都会自觉来考证。

此外,江苏多地还对获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社区工作者发放相应津贴,如无锡市滨湖区就根据证书级别明确给予每月500元、800元、1000元的补贴;张家港市支持本市社会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硕士在职教育,毕业后报销不低于50%的学费,并给予8000元奖励……政策鼓励、招聘挂钩、职业认可,社工考证越来越热也就不奇怪了。

如何补足专业社工人才缺口?

虽然持证的专业社工越来越多,但当前社工专业人才缺口依然很大,同时,薪酬待遇不高、社会认同感不强也导致专业社工流失率高、服务专业性不够。

值得高兴的是,政府部门正在积极“破题”。2022年1月,江苏省民政厅、省检察院、省司法厅、省人社厅、省卫健委委18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打破制度的“天花板”,以“真金白银”吸引人才。《意见》明确,政府购买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中,社工专业人才的数量不低于项目执行总人数的75%,项目人力成本不少于项目经费的80%。这也是江苏在全国省级政策文件中率先明确这两个比例,保障了社会服务项目的专业性和社工薪酬待遇的稳定性。高级社会工作师刘晓平表示,政府购买服务,八成经费用于人力成本,将促进社工队伍的稳定,有利于构建年轻化、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工道路,未来在基层有望看到更多“沉得下来”的社工。

按照《江苏省“十四五”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到2025年,全省持证社工人数要超10万人;累计培养社会工作领军人才、督导人才各150名。“十四五”期间,全省将以社会治理创新和基层群众迫切需求为导向,在社会福利等16个领域大力开展社会工作服务,重点在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场所以及禁毒戒毒、司法矫正等领域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服务制度,以制度建设推动社会工作发展。

编辑:涂传博 审编:闫玉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