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晓丹
她是第一批进驻坪山的社工。她撰写的“故事人生”老年人关爱计划入围第二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创意类项目。她说:“社工就像萤火虫,用最微小的力量发出温暖他人的萤光,是用生命影响生命。”
第一次见到叶晓丹是在田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高瘦的个子,齐刘海下一双黑亮的眼睛,皮肤是健康的小麦色,微笑着站在楼梯口。2011年,深圳市实现区、街道及各社区的社工组织全覆盖,叶晓丹和她的小伙伴们来到田头,拿着“上头”拨付的资金和场地,建立起了现在的田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合理规划功能区、精打细算每一项支出、对着设计图纸与施工队“讨价还价”……那年叶晓丹23岁。她说:“我以前从未接触过这些,建立这个服务中心,就像在装扮我的新房。”
◆从被怀疑到被认可
2011年12月,刚大学毕业的叶晓丹初来乍到,带着一个6人的小团队斗志满满,准备大干一场。那时候,“社会服务工作者”于当地居民而言还是个新兴职业,居民不理解,也不认同她的工作。于是,叶晓丹他们贴海报,摆摊发传单,挨家挨户去居民家里走访,向大家普及社工知识。“当亲眼看到居民们将宣传单扔掉的那一刻,无助感如潮水般涌来。”回想当初的场景,叶晓丹依旧感慨万千。
后来,在社区工作站同事的帮助下,叶晓丹组织了第一场社工活动——“爱在心·口难开”。这是一场老年情人节活动。求婚、走红毯、掀盖头……6对老人在活动中与老伴互述衷肠,重温过去的心酸与甜蜜。动情瞬间,几乎所有老人都流下了泪水。说起那一天,叶晓丹感触颇深,”我们将几位阿公的眼睛蒙起来,让他们摸出老伴的手,老人们竟全都猜对了,这是几十年的爱与陪伴才能达到的默契。”
那次活动让叶晓丹重拾信心,也让她开始关注社区老人。走访中,叶晓丹发现老人们的物质条件都不差,但少与儿女居住在一起,总爱拉着社工讲些家长里短和人生经历。有些老人独自在家门口坐着,一坐就是一整天。“他们望着往来的人群,好像在回忆些什么。”于是,叶晓丹萌发了要为社区老人编写一本“人生故事集”的念头,“我想将他们的故事都记录下来。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应该得到尊重,每位老人都是一本很厚重的书。”
现在,“人生故事集”已经记载了田头社区26位老人的人生故事。但由于经费和人员的缺乏,项目进展缓慢,叶晓丹希望这些问题可以早点儿解决,因为老人们的故事还是要继续记录下去。
◆从被认可到被挂念
为了让本地居民和来深建设者更好地融合,也为了让社工团队被服务对象接纳和认可,叶晓丹在继续“拉拢”居民的同时,发起了“缘来一家人,聚来一家亲”的特色活动,带领团队开展“最美家乡情(景)”、“我们是朋友”、“左邻右舍互助会”等系列主题服务活动。现在,不仅参加党群活动的居民多了,社区义工队伍也组建起来了。叶晓丹准备实行“会员制”,以做义工、参加活动的次数等作为积分依据,“择优录取”会员,优先安排会员参加各类培训学习班,一来可以控制人数提高服务质量,二来可以激发居民们的积极性。她说:“社区共融才有发展,我们的服务愿景就是来深建设者和本地居民一起实现资源共享。”
从叶晓丹的办公室出来,太阳快要落山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院子里,男孩小兵(化名)啃着一个大红苹果,站在楼梯口等着“社工姐姐”陪他打羽毛球。叶晓丹告诉记者,小兵在绘画上极有天赋,从未学过画画的他能画出各种类型的汽车,栩栩如生。美中不足的是,小兵极少讲话,不愿与人沟通。叶晓丹怀疑这是儿童自闭症的症状。在与家长沟通之后,她请来心理专家和小兵“聊天”,自己也对他更为关注。尽管仍旧不爱讲话,但现在,小兵会主动找“社工姐姐”一起玩了。
“被人需要的感觉,很快乐,很满足。”晓丹说,从前她和她的团队不被人接受,现在反而有居民经常来服务中心看望他们。60多岁的谷爷爷每天都会到服务中心“报到”,有时带着自家小孙子,有时带着儿媳妇做的糕点和家乡梅州的特产。从前四点半课堂的小朋友念初中了,节假日就回来做义工,教弟弟妹妹们读书写字。
◆从一个社工到一家社工
当年高考失利后,叶晓丹被一所师范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录取。学校有制度,学期考试成绩优异者可转至方向相近的专业。一个学期之后,班上41名同学有10个人转了专业,而学习成绩优异的晓丹却留了下来,职业理想也从语文教学变成了社会工作。“因为我认同社会工作的价值,我在服务别人的时候挖掘出了改变自己的潜能。”
助人自助,是叶晓丹对社会服务工作最深的体会。所以,她不但自己要从事这个行业,还将从事历史教育工作的丈夫以及弟弟也拉进了社会服务这个行业。一个社工,带出了一家子社工。现在,叶晓丹的丈夫和弟弟都在坪山区从事社工工作。
在丈夫陈汉乾的心中,社工这个职业不仅带给自己许多精神上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让妻子从一个腼腆少言的懵懂女生,变成了一个生活乐观、待人热情周到的社会服务工作者。
春草、夏荷、秋葵、冬梅。粉色的两层小楼墙面上,社区的孩子们用彩色颜料涂满了油画。叶晓丹说,这四季的花草,代表的是她和同事们对社区居民春夏秋冬的爱与陪伴,周而复始。
编辑:涂传博 审编:GHB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