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全球提出“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通过实现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所载的儿童权利,改善其辖区内儿童的生活。我国“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在全国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示范工作。2016 年,深圳市将“积极推动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纳入市委工作要点和《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打造中国首个儿童友好型城市。2018年,深圳市出台《深圳市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指引》,并选取宝安区福海街道作为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首个试点街道,协调各单位共同推动试点工作开展,为全市提供经验。在试点工作方案中,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强调“实现政策友好、空间友好、服务友好的儿童友好型街道建设目标”,并提出推进四个试点任务,分别是: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儿童友好型学校建设、儿童友好型医院建设以及探索“步行巴士”模式。本文主要讨论社会工作介入“步行巴士”服务在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中的试点经验及反思。
一、“步行巴士”项目
(一)“步行巴士”项目起源
“步行巴士”概念于1992年由澳大利亚社会改革家戴维·恩格维希提出,最早在英国试行,并逐步在全球范围得到推广和普及。“步行巴士”(Walking bus)是指一群孩子在交通协管员、义工、家长等人员的护送下沿特别设置的路线步行上下学,是一种安全、健康、绿色的出行方式。
目前,国外研究者主要从“步行巴士”路线设计、实施情况、对城市及儿童、家庭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如Scharoun[1]主要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和焦点小组调查“步行巴士”运营中存在的积极影响和挑战,认为需要采取更加持续性的措施加以改善,使“步行巴士”更具有针对性;P. Pérez-Martín[2]从“步行巴士”有效干预儿童上学途径进行分析,提出43.7%的儿童在参与服务后改变了上学交通方式,同时儿童交通安全行为亦有所改善;Kearns[3]、Kingham[4]、Collins[5]等人则从“步行巴士”的项目优势、局限性、可持续性等角度分析其实践意义。国内的研究者主要从儿童友好环境下“步行巴士”实施策略、组织方式、交通安全、服务影响、现存问题等角度进行分析[6]。
整体而言,大多研究者主要从理论建构、文献研究等方式进行探讨,并没有实际参与运营的经验,项目开展也主要由政府、学校、家长、义工等人群提供服务,缺少专业力量介入。
(二)我国“步行巴士”项目背景
据《中国儿童道路安全蓝皮书(2017)》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超过1.85万名儿童死于交通事故,部分城市道路交通形势严峻,挤压儿童步行出行空间。此外,儿童肥胖率逐年增加、自然活动缺失,社区交往减少等问题近年来也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步行巴士”项目服务即旨在有效提升儿童上下学出行环境的安全性、便利度和趣味性,优化校内外交通环境与公共空间,同时增加儿童与社区环境的互动,探索更多儿童参与机制。
福海街道“步行巴士”是深圳市首创,也是国内首创,它填补了此方面国内空白,具有较强示范效应。2019年,深圳市福海街道采用项目购买方式,首次引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运营“步行巴士”项目,笔者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在近两年的“步行巴士”项目管理与服务中,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模式,期望对我国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中“步行巴士”模式的普及与推广具有借鉴作用。
二、福海街道“步行巴士”社会工作运营服务项目
(一)项目背景
2018年5月,深圳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选取宝安区福海街道为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试点街道,围绕儿童友好优先的发展原则,推动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发展。2018年5月29日,福海街道在全国首创推行“步行巴士”项目,并在一所学校试点运营。由于缺乏专业人员跟进,项目的日常管理、推广及持续性存在一定难度。2019年8月,福海街道拟采取项目购买方式,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介入,通过联动街道交通安全委员会(以下简称“交安委”)、街道妇女联合会、团工委、学校、老师、家长等跨部门、多领域、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方式,充分听取儿童议事会意见,以儿童视角参与“步行巴士”试点建设。
(二)服务理论依据
1、儿童友好型城市创建理论
儿童友好型城市创建理论提出儿童应是社会的积极参与者,社会要理解、尊重儿童的本能和发展规律,为儿童提供一个友好的公共空间。它既可以减轻或消除城市化对儿童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又能与现有公共空间规划相互融合,还给儿童基本的游戏权利。[7]
“步行巴士”项目通过在现有公共街区铺设专门的儿童步行道路、安装明显的交通标识指示牌等,建设儿童友好出行空间。同时,引导附近居民及过往群众关注儿童交通安全,营造儿童友好的社会环境。项目路线选择及运营方式通过开展儿童议事会充分听取儿童意见,邀请儿童参与空间规划,尊重儿童发展的权利,让儿童与城市逐渐融合。
2、儿童增能理论
增能理论是指个人在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对生活空间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以及促进环境资源和机会的运用,进一步帮助个人获得更多能力的过程。[8]
本项目旨在提升儿童融入城市交通环境及适应社区生活的能力,主要通过丰富儿童交通安全知识,增强其交通安全意识,促进同辈群体步行上下学,让儿童参与讨论“步行巴士”建设等行动,帮助儿童在个人、人际关系、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进行增能。
(三)项目目标
1、项目总目标
通过建设街道、社区儿童友好空间,打造“步行巴士”专用步道,为儿童提供安全便捷可靠的“步行巴士”路径,提高儿童交通安全意识,改善儿童友好环境。
2、项目具体目标
(1)运营维护现有步行巴士路线,负责项目日常服务及管理;
(2)参与步行巴士设计建议,在辖区新建2条步行巴士路线保障儿童上下学安全;
(3)开展儿童安全教育活动,丰富儿童交通安全知识,提升儿童安全意识;
(4)通过项目宣传倡导加强社会对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服务的关注度;
(5)探索“步行巴士”项目品牌运营模式并推广。
(四)项目开展
1、项目开展前的准备工作
(1)组建项目团队。为保证“步行巴士”有效开展,项目需提前组建一支多方联动的专业团队。福海街道“步行巴士”项目采取“政府-学校-社工机构”共同主导的形式,由街道交安委进行牵头,社工机构协助,联合辖区学校、街道妇联、团工委、社区工作站等多部门人员组成工作小组,共同保障项目的建设运营。
(2)明确各部门权责范围。
负责部门
主要负责工作
街道交安委
①“步行巴士”专用道路路线选点,并进行路面设施建设,如铺设彩色的路面沥青,安装“步行巴士”站台、交通指示牌等;
②参与后续道路及设施维护修缮;
③安排交通协管员跟踪日常运营,对参与者进行安全管理。
街道妇联
①提供项目资金支持;
②与交安委、学校做好对接,参与路线设计的研究讨论;
③项目开展过程中跟进儿童参与情况,及时提供支持,并联系媒体进行项目宣传报道。
学校
①调查本校学生在社区居住的地理位置空间分布规律,同时对学校附近上下学路段人、车流量进行分析,协助研究线路设计;
②统计学生上学时间、地点分布规律,向儿童及家长做好项目宣传工作,调研儿童参与意愿,统计报名人员名单;
③对接社会工作者,协助项目正式开展。
团工委
①招募项目志愿者,参与项目开展并协助维护学生步行途中安全。
社区工作站
①协助调研辖区范围内各学校步行巴士线路地点;
②跟踪线路施工及日常维护,协助排查线路交通安全隐患。
社会工作者
①负责项目设计与开发,与各部门沟通合作;
②负责项目整体运营与开展,跟进项目实施;
③项目监测及经费管理;
④项目成效评估。
2、项目具体实施过程
根据儿童实际需求,结合儿童友好型城市创建及儿童增能理论,本项目在具体开展过程中重点围绕项目总体目标提到的建设儿童友好出行空间、提升儿童交通安全意识、改善儿童友好社会环境三个层面介入。
(1)建设儿童友好出行空间。
项目运营初期:
①落实“步行巴士”基础建设,为儿童独立出行创造条件。项目各参与部门根据权责范围,选取学校周边人流量密集道路及社区,确定“步行巴士”线路,在原有交通道路上进行升级改造,建设儿童专用步道,为儿童出行提供基本条件;
②制定项目运营各项管理制度,规范“步行巴士”管理,加强参与儿童安全保障。项目制定了招募及报名制度、日常沟通制度、突发事件处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并形成工作指引手册,保障服务的有效开展;
③开展儿童议事会,邀请儿童参与讨论步行巴士如何运营、服务对象参与项目机制及项目开展注意事项等,充分听取儿童议事会意见,以儿童视角参与“步行巴士”试点建设;
④联合学校开展项目校园宣传,儿童及家长填写报名表,明确参与项目的权利和义务;
⑤“步行巴士”线路正式开通,交通协管员、校警或义工在每个上下学日常态化护送儿童从起始站台步行至终点站台,保护儿童安全。
项目运营中期:
①强调儿童自我管理,落实“学长管理”模式。“步行巴士”队伍每次运营除交通协管员、校警及义工护送外,再另外安排2名高年级学长进行带队点名和安全维护,同时记录路线中是否有安全隐患,及时告知社会工作者进行跟进;
②实施项目激励制度,保证参与持续性。儿童每参与一次“步行巴士”进行签到可获得积分印章一枚,累计印章达到十枚可获得一张积分卡,参与者凭借积分卡可到学校礼品自动兑换机处选择相应的奖励;
③社会工作者每月对当月儿童参与“步行巴士”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针对出现突发情况及时与学校负责人进行沟通讨论,保证项目有序运营。
项目运营后期:
①学期末开展项目总结表彰,对参与儿童及工作人员的行为表现进行肯定及鼓励,同时引导参与者探讨项目存在问题,为下一步服务升级提供建议;
②针对儿童及家长进行项目参与者问卷调研和个人访谈,了解其参与“步行巴士”的原因、收获、满意度及意见等。
(2)提升儿童交通安全意识。
①开展儿童交通安全体验营活动,通过引导儿童参与体验丰富多样的安全出行游戏,让儿童学习交通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营造文明交通氛围;
②开展儿童交通安全学习工作坊,通过知识学习、绘本阅读、手工制作等形式,将交通安全寓教于乐,让儿童知交规、守交规;
③安全出行“大篷车”进校园,通过在学校利用移动大篷车播放安全教育视频,让儿童在生动形象的动画中了解相关知识和出行注意事项,从视听层面加强学习效果。
(3)改善儿童友好社会环境。
①通过线下宣传,营造儿童友好社会环境。社会工作者向“步行巴士”专用步道沿线的居民和商铺发放倡议书,提醒居民协助维护“步行巴士”环境卫生,有需要时为路过学生提供饮水、避雨等便民服务;
②积极开展项目媒体报道,通过线上广泛宣传倡导,引导居民关注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践行“儿童友好”理念。
(五)项目服务成效
1、项目产出
(1)制作“步行巴士”运营工作指引。明确项目服务对象招募、筛选条件及流程,划分项目构成人员职责,制定参与者激励制度、突发事件处理制度、儿童安全管理制度等保障项目服务开展;
(2)形成一套项目运营服务模式。根据项目实际运营情况,从项目落地及可持续性、可推广性等角度思考,探索尝试建立以“街道统筹、社区管理、义工参与、学校落地”的运营服务模式;
(3)开发儿童交通安全知识课件。以“步行巴士”为依托,拓展和深化开展儿童交通安全特色活动,通过交通安全知识课件学习,提升儿童交通安全意识,并倡导儿童将知识转化为行动,降低儿童交通安全事故;
(4)形成一份项目成果手册。包含项目实施内容、目标达成情况、服务成效、媒体报道等,用于向社会广大群体宣传“儿童友好”理念,共同营造儿童友好环境氛围;
(5)项目总计开展儿童交通安全活动10场,服务超1000人。开展儿童沟通会议13场,项目总结表彰活动3场,开发“步行巴士”新线路2条;
(6)项目开展期间,步行巴士在每个上下学日常态化行走,共运营272天,护送儿童783趟,直接服务超5600人次,为儿童安全上下学保驾护航。
2、服务对象成效
(1)儿童
①倡导儿童健康生活方式,增强儿童身体素质。由于道路交通安全环境及家长接送方式影响,项目开展前社会工作者对参与“步行巴士”儿童的调查显示,43%的儿童平时上下学均由父母开车接送,而参与“步行巴士”后,这些儿童90%以上转变为自己独立步行上下学。项目向儿童倡导一种绿色出行方式,同时通过步行,锻炼儿童身体健康,增强身体素质。
②促进儿童同辈群体沟通交流,同时增强儿童责任感。“步行巴士”项目为儿童结伴出行创造条件,参与儿童从巴士站台一起出发上下学,行走过程中大家可以沟通交流,促进儿童社会交往。在儿童参与“步行巴士”原因调查中,70%以上儿童均表示“能够通过‘步行巴士’和朋友一起上下学”。
此外,“步行巴士”项目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新增“学长管理责任制度”,在项目运营过程中,以高年级学长带队管理,并进行安全、环境等监督记录,通过赋权,促进儿童参与项目建设,提升儿童责任感。
③学习交通安全知识,提高出行安全意识。儿童交通安全事故的频发主要与儿童交通安全知识缺乏和安全意识淡薄有关。项目以“步行巴士”为依托,进入学校和社区开展交通安全体验营、交通安全工作坊等活动,通过丰富有趣的游戏体验和知识宣讲,让儿童主动学习交通知识,提升儿童的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项目活动开展后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参与儿童表示自己在活动中学到了2个以上的交通知识,如交通安全标志、交通道路规则等;90%以上的儿童表示非常愿意将学到的交通安全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并提醒身边的朋友出行也要遵守交通规则,共同为建设安全的儿童出行环境助力。
(2)家庭
减轻家长每天接送孩子负担。据项目前期对参与“步行巴士”儿童调查显示,约43%的家庭孩子上学由父母接送。项目的开展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可以减轻其部分照顾压力,83.3%的家长表示“步行巴士”的开展对自己“非常有帮助”,既减轻了自己接送孩子的负担,同时自己对于孩子在上下学途中的安全性也较为放心。
3、项目社会影响
①通过落实“步行巴士”基础建设,创建儿童友好出行空间。目前,“步行巴士”项目已在4所学校周边设置儿童步行专用道路、步行巴士等候休息站台、儿童出行指示牌等硬件设施,较大程度为儿童出行提供便利,优化社区公共空间。
②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障儿童出行安全。学校由于上下学高峰期来往接送车辆过于频繁,路口经常发生交通拥堵和安全隐患等情况。“步行巴士”通过让儿童排队步行上下学,减少校门口车辆来往,缓解部分路段拥堵。同时儿童按照交通规则有序出行,有效减少交通意外事故的发生。
③营造儿童友好型社会环境建设。项目的开展通过对儿童及家长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服务,在线上、线下进行广泛的媒体宣传报道,向全社会营造儿童友好社会氛围,倡导“对儿童友好,就是对城市的未来友好”等理念,鼓励公众关注并参与到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中来。
④项目在近两年开展过程中,获得市、区级媒体报道35次以上,包括南方都市报、澎湃新闻、深圳晚报、宝安日报等,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同时,本项目2021年荣获第十八届深圳关爱行动“百佳市民满意项目”。
三、社会工作介入“步行巴士”项目服务优势
“步行巴士”项目整体而言对于改善儿童出行公共空间、创造儿童友好公共环境等方面卓有成效,它切实满足了一部分儿童、家长及学校的实际需求。项目开展以来,“步行巴士”累计护送超5600人次上下学,保障他们安全出行。此外,社会工作者依托“步行巴士”服务进入校园和社区开展儿童交通安全活动,为超过1000名学生提供出行安全教育,提高儿童自我保护意识。总体而言,社会工作介入“步行巴士”项目对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一)在党和政府对项目的引导与支持下,社会工作专业力量介入能够保证项目的持续性与可推广性。根据国外对“步行巴士”运营模式的分析和研究,“步行巴士”可分为由政府主导,家长和社区主导,政府、学校和专业机构合作共同主导这3种方式。实践证实,政府、学校和专业机构合作共同主导的方式相较于其他两种方式来说更具有经费和人力支持,项目持续性及推广性也更强[9]。本项目由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引入专业社工机构合作,既能在经费充足的情况下打造儿童友好公共空间,又能让“步行巴士”项目保持每个上下学日持续运营,且项目从在一个学校试点逐渐深化为在多个学校运营,离不开社会工作者对项目服务模式的总结与推广。
(二)社会工作力量介入,将“步行巴士”由单一常规活动打造为内容丰富的项目服务。社会工作者运用项目管理方式,发挥统筹协调角色,联动街道各部门积极参与,从儿童需求评估、项目服务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等角度着手,在项目开展中增加“步行巴士”制度建设,完善家长沟通机制,使用问卷调研了解参与者对项目的需求和建议,新增开展儿童交通安全活动等,使“步行巴士”项目更加规范和完善。
(三)服务目标清晰,服务形式多元。社会工作者介入“步行巴士”服务中,以该服务为载体,了解儿童实际需求,从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角度出发,不仅是建立儿童友好型公共出行空间,同时也是加强儿童友好服务及儿童友好社会环境的倡导。如针对儿童开展交通安全体验营及工作坊等活动,向社区居民宣传儿童交通安全建设需你我共同参与等服务,通过不同形式的服务内容,最终提升整个社会对儿童的友好度。
(四)社会工作更加强调儿童参与,为儿童增能。“步行巴士”项目从儿童角度出发,服务于儿童,重视儿童在个人、人际关系、社会参与方面的能力提升。在项目运营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鼓励儿童自我管理,如带队儿童轮流负责点名签到、线路卫生、队伍纪律等,增强儿童个人责任感及管理能力;在“步行巴士”日常行驶中,儿童充分利用步行时间与同辈群体沟通交流,在人际互动中增强社会交往能力;此外,项目从需求分析到内容设计,通过邀请学校儿童议事会成员参与项目座谈讨论,鼓励儿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提升儿童社会参与能力。
四、结语
“从一米的高度看世界”,近年来,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步行巴士”模式的提出更是其中一次重要实践,它通过在城市建设儿童友好公共出行空间,串联社区儿童友好资源点,让儿童能够独立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步行巴士”项目中,通过充当资源链接者、教育者、使能者、倡导者等角色,发挥专业能力从儿童个人、家庭及社会等层面进行介入,多层次、多角度满足儿童服务需求,让儿童能够主动融入社区环境,适应城市生活。
参考文献
[1]Scharoun Benson S.M. and Bruner B. and Mayer A.. Encouraging active transportation to school: Lessons learned from implementing a walking school bus program in Northeastern Ontario[J]. Journal of Transport & Health, 2020, 19 : 100914-.
[2]P. Pérez-Martín et al. Evaluation of a walking school bus service as an intervention for a modal shift at a primary school in Spain[J]. Transport Policy, 2018, 64 : 1-9.
[3]Robin A. Kearns and Damian C. A. Collins and Patricia M. Neuwelt. The Walking School Bus: Extending Children's Geographies?[J]. Area, 2003, 35(3) : 285-292.
[4]Simon Kingham and Shannon Ussher. Ticket to a sustainable future: An evaluation of the long-term durability of the Walking School Bus programme in Christchurch, New Zealand[J]. Transport Policy, 2005, 12(4) : 314-323.
[5]Collins Damian C A and Kearns Robin A. Geographies of inequality: child pedestrian injury and walking school buses in Auckland, New Zealand.[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982), 2005, 60(1) : 61-9.
[6]刘梦茹,陈湖梅,孟祥磊,李佳生. 步行巴士对儿童通学出行的影响与优化初探[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交通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9:13.
[7]沈瑶,朱红飞,石雅昕,叶强.城市建成环境对儿童独立出行能力的影响因素及规划对策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21,36(01):17-23.
[8]梁笑芬,樊有镇.增权视角下社会工作促进城市流动儿童社区融入的探索——以广州J项目为例[J].青少年学刊,2016(05):47-50.
[9]李圆圆,吴珺珺.通过幼儿步行巴士提高社区儿童友好度的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0(09):171-180.
编辑:涂传博 审编:闫玉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