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双循环 “车轮”转得快 ——北京以社工机构助推社区社会组织发展

 时间:2017-04-28 11:42:11来源:中国社会报

近年来,北京市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和社区社会组织获得了较快发展,成为两种新型的社会组织。 2013年初,北京市民政局开展的“专业社工助推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获民政部立项批准,成为“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试点项目。

北京市以社工机构助推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二者相互推动、良性发展的“车轮”正飞速运转。

起点:“1+1”行动计划

2013年起,北京市民政局委托北京中弘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中心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助推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1+1”行动计划,由专业社会工作者深入社区,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支持和帮助。

该项目自当年2月启动,至同年11月底结束。参加项目实施的有北京市16个区县的40家专业社工机构、60名专业社工,对接44家社区社会组织,直接受益群众达2万人。

据有关专业人士介绍,专业社工机构与社区社会组织相结合会相得益彰。专业社工机构与社区社会组织相结合,可增加接地气的平台。社区社会组织与专业社工机构相结合,可得到更多组织运行指导和信息支持。

发展:“两成长、三受益”

据了解,北京市通过开展“1+1”项目,实现了“两成长、三受益”的目标。即:社工机构和社区社会组织成长起来,社区生活困难群体受益、社区社会组织成员受益和社会工作者受益。“1+1”结对项目为社工机构创造了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机会,社工机构均倍加珍惜。

当社工机构通过助推项目进入了社区,有机会直接接触社区居委会和社区社会组织,大部分社工机构逐步改变了工作作风和运行方式,注重将根扎在社区。各社工机构通过实施项目,探索与居民沟通、为居民服务的途径和特色项目。

例如,在西城区广外街道红莲中里社区阳光工作室,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社工专业社团利用自身优势,帮助“阳光工作室”引进更多资源,邀请法官、律师、政法大学社会学专业教授和相关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来到社区做指导,并召开阳光工作室项目品牌提升研讨会,拓展工作室的发展思路。社区空巢老人、残疾人、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民工子女成为第一受益群体。

契机:社工机构多种助推举措激活工作思路

社区社会组织中,负责人和骨干多为55岁至70岁年龄不等的中老年人。社工机构普遍开展了多种助推举措,开阔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和骨干成员的思路,从而为社区社会组织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社工机构与居民有了更多的接触,出现了一批深受社区社会组织欢迎的社工机构,也得到了社区居委会的肯定。

例如,北京市五色土社会工作促进中心专业社工开展了以“感恩父母、感恩社会”为主题的活动。通过开展小组活动,让儿童在感受社会关爱、感悟社会美好的同时,也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和感恩之心。

通州区社工联合会与通州区葛布店北里社区关心下一代协会开展了以“关爱流动儿童,让流动家庭融入社区活动”为宗旨的“刘姥姥温馨小屋”的宣传, 丰富孩子们的校外生活。

完善:帮助社区社会组织建立规章制度

社区社会组织建立规章制度是一个难点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北京德诚社会组织评估与促进中心协助丰台区丰台街道永善社区市民劝导队进一步完善了规章制度;北京市五色土社会工作促进中心为对接的西城区天桥街道虎坊路社区助老邻里帮帮团建立了规章制度。

同时,每个社工机构还根据社区社会组织开展的项目进行了专题辅导,采取理念提升和小组工作等社工专业手法引导社区社会组织成员设计和实施项目。

趋势:“1+1”行动不停歇

2014年,北京市民政局继续发文推动“1+1”行动,北京中弘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中心也在中央财政和北京市福彩金的支持下深入执行。2014年通过项目搭建平台,动员专业社工结对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其中重点支持30家社区社会组织和规范支持70家社区社会组织,扩大了2013年的项目成果、探索了街道级支持性社会组织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有条件并有共同意愿的街道合作推进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的建设,为基层社区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创新做了有意义的实践。

2015年到2016年项目继续实施,北京市重点推动几个街道的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的建立和发挥作用,同时继续助推一些优秀社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据介绍,未来北京市有关部门将进一步推动相关工作深入开展,为社会组织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报记者 程 楠)

编辑:涂传博 审编:GHB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