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物质生存问题逐渐解决,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大量涌现,人们的精神需求急需满足,而这些单靠政府远远不够,需要更加科学化、精细化、人性化的社会治理体系与之适应。顺应这一趋势,“全科社工”的出现适逢其时。全科社工,是指全面掌握各项社区工作职业技能的社区工作者,一人即可为有不同需求的群众提供全方位的贴心服务,以更灵活的工作方式了解民生民情。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枫桥街道积极培养“全科社工”,不断提升服务效能,使他们逐渐成为服务周边百姓的“贴心保姆”。
打造“中心+ 社区”模式推动“全科社工”服务提档升级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一直以来,社区居委会背负着各式各样的政务职能,很多工作人员根本无暇顾及居民的公共事务和社区的公益事业,对居民反映上来的意见、要求等也难以及时有效解决。不少工作人员抱怨道:“社区行政事务牵扯了太多精力,现在很少有时间到小区里走走,去居民家中聊聊。”
为此,枫桥街道结合实际,下大气力打造“中心+ 社区”、“全科社工”模式。一方面,建设覆盖全街道区域的马涧(西部)、康佳(中部)、枫津(东部)三大服务中心,将原来居委会承担的政府延伸职能上收服务中心,而社区服务功能下沉到社区居委会。这样,不但明晰了服务中心与居委会的权责,也给社区卸了包袱,让其轻装上阵,回归服务本位,逐渐实现社区治理现代化;另一方面,积极培养“全科社工”,把这些“一人多岗、一专多能”的全能好手全部安排到社区服务中心,打破以往各自为政的条线壁垒。经过几个月的实践,现在前去办事的居民们纷纷反映,“到服务中心办事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去社区挨个办公室找人,这里一个社工就能办理所有手续,再也不用担心某个社工不在,还得再折腾一次了。”不仅如此,“中心+ 社区”“全科社工”模式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有效节省人力物力。据统计,自模式启动以来,社区工作人员减少了五分之四,而这部分减出的工作人员全部下沉社区网格,直接为居民服务。
“全科社工”层层筛选当好居民“贴心保姆”
人民群众满意度是检验社会工作者能力与水平的中心要素。而由普通社工晋级为“全科社工”,在高新区枫桥街道,只有过五关斩六将,经过层层选拔的优秀社工,才有资格成为居民的“贴心保姆”。为此,街道根据社会工作服务需要,编制了全科社工实务手册,内容涵盖社保、计生、民政等条线知识与具体案例分析。社工们不但要熟记手册内容,还要经过考试测验。通过考试且成绩优异者,采取条线与综合、专项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岗位培训。为了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辖区老百姓,街道还对“全科社工”不定期进行错岗业务考试,为打造社区服务中心“综合窗口”服务模式贮备人员资源。
老百姓切实享受到了优质的社工服务。“阿姨,您的评残申请我们已经帮您做好,结果下来我们就通知您。”“您的失业金申请已办好了,您慢走!”在康佳社区服务中心,中心工作人员个个都是全科式能手,每个人都能做到摆脱条线限制,受理各项业务,这样,就免除了居民分头寻找条线人员的麻烦。目前,康佳社区服务中心正打破以往专岗专项的传统模式,近期将铺开“窗口综合受理、首问负责、一人多专”的全科服务模式。而街道也计划将该模式在全区域内大量复制,以点带面,全面提档升级社工服务,不断提升辖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激发组织活力扎根居民需求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口袋鼓起来了,但往往精神上“缺钙”,生活上空虚。随着社会结构愈加现代化,生活方式愈加多元化,诸如人口老龄化、残疾人生活就业、婚姻家庭纠纷等社会问题日益凸显。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些顽疾呢?这就需要及时给社会注入润滑剂——有着“社会医师”头衔的社工,始终牢牢扎根社区、根据居民需求,为社会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与活力。
社会工作,专业化是前行方向。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对适宜采取市场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公共服务项目,应尽可能交由社会力量承担,由花钱养人向花钱办事转变。为此,街道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与专业化的社会组织签约,引入高水平的社工队伍,激发社会组织自身活力,积极征求居民需求,朝着创新社会治理多元参与的新局面努力前行。当然,专业化社工不仅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还能有效带动社区工作人员能力增长,建立社区组织造血孵化机制,实现培育社会组织、助力社会自治的正面效果。这样,形成社区、社工与社会组织之间共生共长、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迈入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关键。构建和谐社会,提升社会文明指数,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与满足感,还需更多的全科社工们砥砺前行。
编辑:涂传博 审编:GHB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