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人生·爱同行”:殡葬职工生命关爱计划

 时间:2017-04-01 11:17:39来源:中国社会报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接运逝者的驾驶员,为逝者修复容颜化妆更衣的入殓师,引导生者与逝者告别的礼仪,将逝者送入另一个世界的炉化职工,日日夜夜守卫着逝者灵魂的公墓人员,他们就是殡葬职工。多年来,殡葬职工因为是与“死亡”相关的人而被大众“隔离”。在为他人创造美丽人生的同时殡葬职工却因从事殡葬行业而承受着巨大压力。

人生无法摆脱生老病死,殡葬行业是民生所需。社会大众如何看待死亡、如何对待逝者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由此,殡葬领域社会工作应运而生。目前我国的殡葬领域社会工作主要以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配合殡葬机构提供殡葬综合性服务,解决丧属因失去亲人而引起的各种社会、经济、心理等问题。而殡葬职工自身的需求,以及社会大众的生命教育需求往往被忽略。上海市静安区春晖社工师事务所(以下简称春晖)“美丽人生·爱同行”计划正是由此出发,联合上海浦东新区殡葬管理所,通过赋权提升殡葬职工的自尊与自我效能,挖掘殡葬职工潜能,促进殡葬职工与社会大众有效互动。

口述史——聆听殡葬职工的生命故事

社会工作者运用叙事治疗的方法,倾听一线殡葬职工的生命历程,记录殡葬职工的生命故事。在生命故事的叙述中,他们的心声被听见,他们对生死的思考被重视,他们的自我怀疑被释放,他们压抑的情感得到抒发;叙事中,殡葬职工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得到重塑与肯定。

在需求访谈中,社会工作者让殡葬职工用一个词形容自己的职业,“神圣、累并有价值、敬业、感恩、感悟人生、痛并快乐着、平凡”等,是他们对自己职业的评价。一位年轻的接运组司机说:“我每天接运很多逝者。记得有一位独居老人死在家里一个月才被发现,我永远记得当时的场景。如果我有机会倡导社会大众,我一定要说,要关心家里的老人,不能让老人这么凄惨地离开!”上海浦东新区殡葬管理所的陶慧娥所长也一再强调社会大众对殡葬职工的理解。

两年多来,20多篇生命故事记录了殡葬职工多年工作中对生死的思考。生命故事成为大众了解殡葬行业的窗口。

生命教育——与高校互动推动社会理解

如何推进殡葬职工的生命关爱,同时,如何进一步推动殡葬服务的社会理解?这始终是浦东新区殡葬管理所努力的目标之一。相对于老人为主的社区,青年人为主体的学校成为推进社会教育的首要阵地。

春晖联合华东理工大学和多家殡葬机构,定期开展生命教育,殡葬职工担任教育大使,将生命教育带入学校课堂,教育大学生的同时,殡葬职工也完成了自我的重塑。

殡葬机构定期向高校开放,由社会工作者带领高校学生走进殡仪馆与公墓,近距离了解人生的最后一程。从倾听墓碑背后的生命故事到撰写自己的墓志铭,引导学生直面死亡的真相、思考生命的意义。殡葬职工从“助人者”到“倡导者”,用他们的亲身经历与生死思考影响着社会大众。

参与生命课堂的学生说:“原来殡葬领域也可以这么感性,有这么多故事,我现在对死亡的恐惧减轻了很多。”

快乐公益行——面向社会大众的生动教育

在访谈中,社会工作者看到了殡葬职工对职业价值的认可,也看到了他们对于社会大众认可的渴望。而社会大众对于死亡的负面认知需要被挑战,对于殡葬系统的误解也需要被澄清。借助“美丽人生·爱同行”项目服务计划,社会工作者致力于成为社会大众与殡葬职工之间的桥梁,打破死亡禁忌的隔阂,为双方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

一位殡葬职工曾说:“我一直很想做公益,想利用空余时间奉献爱心。可是,我的职业让我望而却步,如果别人知道我是在殡仪馆工作,一定会很介意,我想没有地方会接受我做志愿者……”

社会工作者整合社会资源,组建殡葬职工志愿者队伍,经过招募与培训,热心公益的殡葬职工们走进医院的血液科病房陪伴白血病患儿,为患儿家庭送上温暖。殡葬职工也从“受助者”成为“助人者”。

编辑:涂传博 审编:GHB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