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将社工比作北斗星,为在黑暗中迷失的人们提供指引,用光芒驱散他们身边的阴霾,温暖他们心底的寒冷,点燃他们生命的希望。但,星光并非仅为他人闪亮,同样可以为自己炫耀。自2008年开始,深圳社工行业每年开展优秀社工评选活动,选拔年度全市十佳社工,他们就是深圳社工行业中最耀眼的星,十佳社工的奖杯,是他们点滴付出、务实进取的见证。十年来,共90名十佳社工组成了这个耀目的星群,他们用最璀璨的光芒,见证着社工人的荣耀时刻,身体力行着“做社工,就是这个范儿”,指引着全体社工,向着更专业、更优质、更努力的方向行进。
不放过让自己成长的机遇——强强
2008年度深圳市十佳社工;2010年度深圳社工督导之星;2011年获得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获得深圳市社会工作“优秀案例金奖”。
2008年3月3日,是当时还在读大四的强强入职深圳市北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日子,而这一天在他看来,却和学生实习的一天没有什么太大差别,因为感觉就是来走走看看试试而已。
强强在机构的各类服务中选择了从事社区残疾人工作,这个选择的背后并没有什么宏伟大愿,仅仅是他对这一类的服务对象抱有着最大的好奇心。
在强强的逻辑中,这个服务是最容易接触到精神和心理有偏离的人士的,也是最有可能做心理干预的,所以当时他觉得今后自己可以慢慢做成一名心理治疗师。而一线的社区残疾人服务的开展也和强强预想的相似,他所在的社区有大量的精神残疾人士,这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干劲——每接手一个精神残疾人士的服务都意味着在心理治疗师的方向上迈出了一步。
就在心理治疗师的梦“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一个机遇给这个梦按下了一个暂停键——调到福利中心服务团队晋升为见习督导。“看来要有新打算了,做个公益职业经理人也不错”——这是强强当时的想法。从2009年起,强强开始接触社工专业督导工作,在之后数年的督导工作时间里,他踏实勤恳地坚守在残障服务领域和院舍服务领域。作为一个不甘寂寞的人,强强和同期的残障领域督导在本土督导内部率先发起建立了“督导联合会议”,旨在实现本土督导内部的同辈支持与同辈经验共享,这个纯草根的督导组织还有一个第一次——分领域培训沙龙,而这种以经验分享为主的沙龙培训形式也成为了后来深圳社工继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
2013年9月,强强受邀进入了香港理工大学“深圳市南山区社会资本现状调研”项目组,参与了为期三个月的课题研究工作。这段课题研究的经历让强强发现了自己在课题研究方面的潜力,也让他萌发了一个想法,就是可以做一个研究型的社工实务督导。这个想法需要大量的研究经验来支撑,于是,强强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参与课题的机会:2014年11月,他以深圳市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研究员的身份,参与了深圳市慈善会“深圳市光明新区社区基金会战略发展规划”课题研究;2015年12月,他担任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工作学院研究员,参与“光明新区社会建设工作群众满意度调查研究”和“光明新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与培育研究方案”两项课题研究。
2015年3月,一张母校广西科技大学的聘书交到了强强的手中,他受邀担任社会科学院校外指导老师一职,为实习生提供服务指导和论文指导;2017年2月,强强又收到了来自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工作学院的聘书,成为了研究项目的课题研究员。这两张聘书在强强看来,是对自己在服务和研究两个层面工作的肯定。“虽然不知道下一个机会会出现再何处,但是每个出现的机遇都要用最努力的付出去留住”——现在强强希望能把研究型社工实务督导的路走的再远一些。
自助一而再,助人谦卑态——韦宗均
2009年度深圳市十佳社工;2009年度深圳市十佳优秀社工案例;2012年获市妇联授予“阳光”系列服务项目社工“青松奖”;2013年深圳市督导之星;2015中国“百名社工人物”。
韦宗均,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学士、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社会工作硕士,目前担任深圳市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总干事。他常与身边的同事提及自我觉察的重要性,探讨“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本质,思考其在社工自身的专业实践。已经走过的9个年头,他初心未改,默默耕耘,在思考中前行,在反思中成长。
2008年初,他仍记得和同工第一次接受香港督导进行小组实务督导的情景:在督导一连串严谨、凌厉的问题面前,同工无以应对压力而潸然泪下。那一刻,他明白了作为专业社工绝不能马虎儿戏,必须尽可能让自己加速成长。之后,他便暗暗地下定决心得好好学习小组带领技巧。在偶然的机会了解到广州的中山大学一位香港老师在开小组带领的导师培训班,他便毅然决然地报了名。每周一(服务中心唯一休息日)他早上五点多起床,从布吉赶到罗湖火车站坐第一班动车前往广州再转地铁到中大,上一天课,晚上再返深,就这样坚持了近两个月直至结业……在一次次的磨砺中,在主动与被动、可控和不可控的变化与应对中,他学习到成长是跌跌撞撞还依然向前的勇气,成长是历经磨难却心怀感恩的沉着,成长是经历失败还傲然挺立的志气,成长是面对困难却坦然微笑的信心。一而再、再而三,成长变得自然而然:2009年,他获深圳市“十佳”优秀社工、“十佳”优秀社工案例,2013年获深圳市“督导之星”,2015年获中国“百名社工人物”。
韦宗均认为大学所学与训练,让自己具备了助人的专业技能与信念,然而在助人的具体情境中,他发现自己真正能做的其实并不多,反而是在每一次的助人过程中,服务对象给予的回馈、服务对象用他/她的生命故事“教诲”自己更多:有一位因独生子突然离世,又经历婚姻离异而走上自杀道路的父亲,经过他一年半时间的辅导重新投入生活,经双方评估后结案。然而,三年过后他在社区偶遇其家属时,家属告知他案主半年之前因病离世了,独生子去世的事件打击太大,并再次感谢他当年的付出和努力。宗均因对方的肯定与感谢而再次感到自我价值,但也陷入难过与自责。他觉得也许曾因当时的努力改变了过程,但终究改变不了结果。甚至,是否会因他的介入而让案主经历了更长的痛苦时间,经历了生命晚期的病痛?
“富士康事件”、“光明滑坡事故”……不同的服务经历让宗均懂得了专业的局限,更明白要对每一个生命心存敬畏,对每一个个体怀有人性的谦卑。除了帮助服务对象,他也希望能够给予同行更多的分享交流,并将不少案例、文章发表于《妇女社会工作实务——以深圳为例》、《阳光家庭实务手册》、《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SW)教学案例集》、《中国社会工作》等。对于自己的社工路,韦宗均深深体会到“社会工作是应用实践的社会科学,助人自助是本质,自助助人贯穿始终。”
坚守专业,不忘初心——梁颖
2010年度深圳市十佳社工;2009年度深圳市社会工作“优秀案例金奖”;2012年度中国最美社工。
2008年9月,在深圳大力支持和发展社工行业的浪潮中,还在读大学的梁颖毅然独自一人南下深圳实习。那时,梁颖还不知道专业代表了什么,只是选择了社工,所以“被社工”了。
经过一年福利院的实习,梁颖深入地接触到了社工服务的专业性,并慢慢被到社工行业的独特魅力吸引而最终在深圳市宝安区尚德社会工作服务社成为了一名正式社工。2010年,梁颖给了自己一年的积淀时间,努力积累前线服务工作的经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当她在全市1000余名社工中,经过考核选拔脱颖而出,成为2010年度深圳市十佳社工时,接过接过闪耀的十佳社工奖杯的瞬间,她感到了工作得到肯定后的无比的自豪。
2011年,梁颖成为了一家社区服务中心的主任,她开始把更多时间放到了服务管理上,思考如何在为居民的服务中融入社工的元素,体现社工的专业性。除了带动团队追求服务专业性和创新性,梁颖个人每年还要求自我写一篇服务反思的文章,比如“为爱撑起保护伞——女童自我保护学习小组案例”等。因为在她看来,只有坚持专业,坚持自我的反思,才能在社工道路上走得更远。
2015年,梁颖成为深圳市初级督导,这让她可以更好的在高一层次的平台,给予社工在工作上的疑惑。但不管是一线社工、中心主管还是初级督导的工作,梁颖一直坚持“用心服务,认真工作,不忘初心”的原则,这也是她在深圳社工行业坚持八年、在尚德的大家庭服务七年的最大动力。
对于职业的未来,梁颖从未担心过,在她看来认真工作的人不会为自己的前途操心,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到任何岗位都会受到欢迎,而这就是真正的职业未来的保障。
提炼服务,领航服务——杨红丽
2011年度深圳市十佳社工;2009年深圳市精选社工案例;2010年度深圳市社会工作“优秀案例金奖”;2012年获得龙岗区首届“优秀社工”;2015年龙岗区优秀项目大赛“一等奖”。
2008年7月,杨红丽从一家上市公司辞职,正式入职深圳市龙岗区龙祥社工服务中心,加入“深圳社工大军”,这一华丽的转身,主要因为她怀揣“社工梦”。这个“梦”一直萦绕在她的心里,她要去实现它。
从2009年到2013年,杨红丽一直从事一线社工工作,近5年的一线社工工作让她积累了丰富的社工实务经验。她先后服务于特殊儿童、信访、工会领域,特别是在信访这个特殊而具有本土特色的服务领域中,杨红丽不拘泥于社工工作的传统方法,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将社工理论、实务与信访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和跟进了劳资纠纷、工伤事故、交通事故、历史遗留问题、信访突发事件、涉法涉诉等近百个典型信访个案,成为信访服务对象与相关单位“沟通协调”的桥梁。
2014年,杨红丽被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聘为初级督导。在杨红丽看来“督导”不仅仅是一个职业和工作,更是一个承载着培育社工、提升服务水准、推动行业发展的“使命”。杨红丽在督导岗位上带领残障、工会、民政、社区服务中心的社工开展服务,工作内容涉及到社工培育与发展、社工督导与人才发展、社工服务项目研发与实施、机构实务技能提升、优秀项目的统筹管理、项目产品研发等工作。杨红丽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她心中的的那份督导使命。
由于有丰富的社工实务技能和项目管理、执行经验,带领团队提升社工的实务技能和项目研发、执行、提炼便成了杨红丽的“分内工作”。2014年杨红丽带领社工研发智障人士增能项目,开发《智在行动”——中轻度智障人士社区适应服务手册》,为社工在开展智障人士社区适应工作中给予指导和建议;2015年杨红丽开发工会参与劳资纠纷源头治理、新市民城市融入项目,完成《龙岗区总工会“新市民”外来劳务工城市融入——基层工会服务模式创新(项目运营指引手册)、《新市民城市融入指引手册》;杨红丽根据社工岗位工作情况结合对服务对象的服务的需求评估设计了“青春物语—中轻度智障生青春期参与式性教育”项目,该项目荣获2015年度深圳市龙岗区组织部、社工委、民政局项目展演一等奖及2015年龙岗区民政局社会组织项目大赛优秀项目奖。2016年,杨红丽带领团队成立“特殊儿童性教育工作室”,带领团队研发特殊儿童性教育课程体系,同时研发出了工伤探视、特殊儿童生活适应能力提升等项目,均获得良好服务效果,获得服务对象的认可。
杨红丽始终认为,只有社工提供优质的服务,服务对象的状况才能改善,也只有优质的服务能得到“提炼——总结——保留”。杨红丽希望在专业实务上继续前行,不断突破!
与社会工作一起慢慢长大——王淑娟
2012年度深圳市十佳社工;2013年三区计划“优秀督导”奖;2014年广东省优秀社工;2016年南山区“领航人才”(B类)。
2007年7月,王淑娟因各种机缘成为了深圳南山区的首批社区社工,刚刚经历过考研受挫的她,把一腔热忱和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上,踌躇满志地要改变服务对象、改变社会。可一开始现实似乎和考研结果一样不遂人意,王淑娟天天都要面对地都是端茶倒水、打字复印、写各种材料之类的工作。“社工的价值和理想呢?”她常反复带着这样的疑问审视自己的工作。
直到某天,来自一位领导的“有为才有位”的一句话,让王淑娟突然醒悟:在传统的社会工作语境里,在社会工作尚没有大规模推开的情景下,哪怕在政府里,都没有人知道社会工作是干嘛的,更不可能有人主动给你提供机会让你施展专业。“当不知道走到哪里去的时候就走好当下的路吧”——王淑娟坚信一个信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的环境”。在之后的社工服务工作中,王淑娟开始注重社会工作的社区嵌入式发展,并开始探索“岗位社工项目化”,逐步推动了传统社会工作领域对专业社会工作的认同。
随着日子的推移,深圳首批社工的光环逐渐退去,王淑娟才发现,身边的同事们都纷纷考研、考公务员、进企业而离开了社会工作行业。这让她人生第一次遇到了迷茫——还要继续坚持吗?王淑娟虽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她清楚地知道她不喜欢什么——既然别人的那些选择都不是她想要的,那就继续在社工路上走下去吧。
决定继续坚持的王淑娟,在毕业的第三年,承担起了全市第一个街道级的社工服务中心的管理工作。这对王淑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她一直都是在一线服务,突然之间却要管理三个机构的17人的团队,团队管理的困境、工作方向的不明朗等问题随即而来。巨大的压力曾让王淑娟在一个人的时候放声大哭,但也激发出她强大的潜力,磨砺出了她在社工专业服务上的锋芒——她水到渠成地成为了深圳社工的一名初级督导。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对王淑娟而言,最好的遇见,是南风——深圳市南山区南风社会工作服务社。2013年至今,王淑娟先后担任南风的服务总监、副总干事、常务副总干事等职务;她和团队一起使南风获得5A级社会组织、十佳社会服务机构、全国服务标准化示范化建设基地、A级社会服务机构等荣誉称号;四年间,她参与撰写了《实践书写——深圳社工专业实务指引》、《社会工作督导—理论与实务及本土经验反思》、《项目百子柜——一本社工写给同行者的工具书》等四本专业书籍;她积极传播社会工作和深圳经验,远赴宁夏、内蒙、湖北等地或督导或培训或研讨;2016年8月,她成为了深圳社工行业的首批中级督导。
刘瑜在写给女儿的信《愿你慢慢长大》中说到,“小布谷,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如果把社会工作比作一个孩子,也不过才上小学。或许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可能是曲折的,淑娟说,她愿意和社会工作这个行业一起,慢慢长大!
坚守信念,永不言弃——吴巧敏
2013年深圳市十佳社工;2015年深圳市优秀社工案例创新奖;2015年深圳市督导之星;
2017年深圳市首届社会工作网络课程大赛一等奖。
自2009年于广东工业大学毕业后,吴巧敏就来到了深圳一直从事社会工作。干一行,爱一行,这八年里,她在不断摸索前行。吴巧敏就是社工届的一个“阳光女孩”,用“白富美”这个词来形容她是最适合不过了,白在品行,富有内涵,美在心灵。她无惧服刑人员的挑衅,用温暖的双手帮助无数失足青年找到人生的航向;她不顾施暴者的无情,用乐观的心态帮助过很多离散家庭破镜重圆……
在罗湖妇联的家庭暴力防护中心工作时,吴巧敏曾见过无数被打得遍体鳞伤的求助者,听过无数心酸的经历和揪心的故事。她深切地体会到对于受暴者而言,不仅仅只有身体的伤害,更多的是不可磨灭的心理创伤。在帮助求助者进行维权和改变时,吴巧敏曾受到施暴者的怒吼、挑衅甚至威吓,她恐惧过,彷徨过,但从未放弃过。“让心灵富裕起来”,只有内心强大了、坚韧了,才能让真情得以呈现。吴巧敏那积极向上的生活信仰和不怕困难的耐挫心理,在不断地向身边的人传递着正能量。
后来因岗位招投标的原因,吴巧敏来到了司法所,负责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由于矫正工作的特殊性,这些服务对象大多具有很强的非自愿甚至抗拒心理和行为。沉默、敌视、强词夺理、矫揉造作、避而不见等等。“我是被迫来见你的”,“你这么小,能懂个啥?”,“我工作几十年,吃盐多过你吃饭,你怎么帮我啊?”面对各种形形色色的讽刺、质疑和不理解,吴巧敏从不退缩,她始终坚信真心能够换来真心。当帮教对象从沉默、不理解、甚至抗拒到慢慢接受、敞开胸怀地交谈,看着每一次小小的进步,吴巧敏感到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和信念。当社工成为一种需要,吴巧敏得到的不只是被信任的欣慰和成功的喜悦,更多的是责任和不断前进的动力。案主一点一滴的改变都让她对自己的职业充满了信心,也看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一线服务之余,吴巧敏还积极开发社会工作的相关课题,她曾多次担任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市南山区职业培训学校的兼职授课教师,参与行业组织的课题研究工作,包括社工行业薪酬与发展状况调研等。同时,她积极参与公共危机救援行动,包括富士康应急介入、汶川抗震英雄“卿静雯”的灾后介入服务。
通过不断的努力,吴巧敏获得了2015年深圳市督导之星、2013年深圳市十佳社工、2015年深圳市优秀社工案例创新奖、清水河街道“优秀义工”等荣誉,她的个人事迹也被各大媒体进行广泛报道。
“回顾这八年走过的路,确实不平坦,我很庆幸自己心中的社工梦最终还是让我坚持了下来”。吴巧敏的社工梦是持之以恒的梦、是永不放弃的梦!
点燃生命的希望——郑薇
2014年度深圳市十佳社工;2015年度全国百名社工人物;2016年广东省第五届“社工之星”。
“我不知道什么是社工,但我信任你”——7年后的今天,郑薇的耳边还会响起自己一个个案结案时的话语。就是这句话,让郑薇开始觉得,自己是真的可以帮助到别人。
做社工的8年以来,郑薇经历危机干预、反校园暴力、社区等领域的工作,她服务过的人群不计其数,其中不少人有着痛苦的经历、压抑的情绪甚至想要尝试结束生命。给郑薇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位30岁出头患有抑郁症的玉女士,她曾经拿刀砍伤过自己的丈夫,找各种物件殴打自己的孩子,甚至还曾站在窗边起念跳下去结束痛苦。郑薇通过与玉女士整个家庭的接触,发现是家庭关系的不平衡引发了个人情绪与行为的失控。于是,郑薇从家庭的整体系统入手,安抚孩子,分别与玉女士夫妇谈及婚姻关系处理及情绪控制,鼓励玉女士看病,帮助这个贫困的家庭申请相关补贴……经过半年的努力,玉女士的情绪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她的家庭关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也不再想要用暴力“惩罚”孩子,家庭经济状况也有所缓解。当辅导关系结束的时候,知情的人都很诧异这个之前常出状况的家庭如何转变,甚至连社区的民警都来请教郑薇“你是怎么搞定这么复杂的人家的?”。
郑薇先后管理过十数个社区服务中心及督导过数十名社工,服务领域跨越教育、反暴、长者、社区等,直接和间接服务过的服务对象不计其数,本人及其团队所提供服务深得服务对象、用人单位等组织的好评。
除实务服务外,郑薇也在不断学习总结,她撰写的案例《用心在一起——历奇训练在青少年团队活动中的运用》被选为2009年度深圳社工优秀精选案例;2009年,她参与民政部课题《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学校结构中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分析》;2014年,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公民参与社区治理样态及规则研究”的子课题《深圳社工参与社会治理研究》,参与2015年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项目《公共治理的平台战略研究 》课题研究。同时,她也多次在国家级、市级社工专业刊物中发表专业文章。
“有时真的很难,但我们得坚持,相信我们的方法是有效的,相信人有改变的潜质,这是社工最基本的理念。如果连我们都放弃,认为没有办法帮助他们,那些在困境中的人还能怎么办?有时我们就是他们最后的希望。”郑薇这样解释社工对她的意义。
90后社工人大代表——刘卓
2015年度深圳市十佳社工;2015年度龙岗区十佳通讯员;2016年深圳市第十一届志愿服务项目交流展示会金奖;2016年度龙岗区优秀团干部。
刘卓,毕业于山东财经大学社会工作系,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他都是一位热心肠的阳光暖男,在每次团建的时候他也总会是一位拎包人兼后勤总管。4年中,刘卓面对一个本来非常陌生的领域,主动牺牲了自己大部分的休息时间与义工们打成一片,将一个本来非常缺乏志愿服务氛围的社区,打造成了整个街道范围内义工活动最为丰富的社区。
2015年9月,为了推动坂田街道社工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刘卓通过亲身走访的形式将街道内12家社区服务中心以及4个项目岗位社工负责人联系起来,筹备成立了深圳市龙岗区首个街道层面的社工联合会,让在街道内服务的社工们有了一个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作为一名社工,刘卓同时还拥有多重身份,首先作为南坑社区综合团委副书记的他也在深圳市社区综合团委书记培训班中作为龙岗区代表进行基层团建工作分享;其次他在2015年度当选为坂田街道社工联合会首届理事长,最后他也是一位四星级义工,目前已经提供义工服务时长达至1000小时,由他带领的南坑社区义工队也获得龙岗区“志愿者先锋城区”建设优秀团队。
2016年8月值深圳市龙岗区第六届人大代表换届,经过社区居民推荐和投票,刘卓成功当选为深圳市龙岗区第六届人大代表,他成为了深圳市最年轻的一位90后人大代表。作为一名新进的90后人大代表,刘卓决心用自己的热情,专注和坚持充分履行好人大代表的职责,为社区居民,为服务在一线的社工人发声。
一直在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卢洋洋
2016年度深圳市十佳社工;2013-2015年连续三年深圳市坪山新区“最美社工”;2016年度深圳市坪山区“敬业奉献”社工。
如果你认识卢洋洋,那你一定会觉得她特别适合做社工,好像生来就是为这个职业而生一般,而且你也会经常听到她说:“社工使我快乐”。
2011年6月是卢洋洋踏入社工路上的起点,当时她是以实习生的身份来深圳实习,后来也因为实习这个机会让她与深圳社工结缘。说起实习还挺受挫,当时卢洋洋和一群热血的社工学生为了找实习机会,流连在深圳各家社工机构的网站上,共享信息、慎重对比、几经沟通后,卢洋洋选择了现在就职的机构——深圳市龙岗区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对于心思不甚细腻的她来说,为了一个实习的机会如此精心地去思考和准备,这份心甘情愿,其实叫“信仰”。
2012年6月回校参加毕业季的时候,系主任找到卢洋洋,希望卢洋洋和学弟学妹分享在深圳见习的经验,并且告诉大家社工到底是做什么。当时她很忐忑,因为怕宣讲的不到位,反而误人子弟,但她更不想学弟学妹和她一样,学社工却不知社工做什么的。令卢洋洋没想到的是,她的分享激励了很多学弟学妹选择来深圳实习,这让她心里满是的欣慰。从那时起,卢洋洋深深爱上社工这个身份,并且时常都会“控制不住”地想要跟别人分享“社工”的好,哪怕能做的只是杯水车薪,也一定要为它不断地被人熟知和认可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毕业返深之后,卢洋洋通过机构内部晋升考试,被派驻到沙湖担任中心主任。其实作为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她深深的了解自己在的专业质素和管理能力上的不足,但是机构对卢卢洋洋的信任和坚持给了她勇气——选她是因为她对社工的强烈认同和热爱,机构需要这一种由衷的社工情怀。其实这份情怀又何尝不是社工人必须要有的信念呢。
卢洋洋是一个特别容易满足的姑娘,大的满足来源于她被选为坪山区第一届人大代表(社工代表),小的满足来源于她举办的活动被媒体报道,甚至是源于专业的成长。卢洋洋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就是参加各类专业培训,每每参加培训后,卢洋洋都会及时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她觉得那些生硬的理论能够落地生根是一件特别美妙的事情,好像一个个音符组成一首美妙的音乐一般。
经过五年多的坚持与努力,卢洋洋已经实现第一个五年的职业规划——初级督导。卢洋洋常常会对身边的同事分享一句话:“继续努力,遇见更好的自己!” 在社工的路上,卢洋洋从懵懂青涩蜕变成稳重成熟,从毛毛躁躁蜕变成落落大方。无论生活改变了多少,对于她来说,唯一不曾改变的是她一直在社工的路上。
以社工之名野蛮生长——郑碧
2016年度深圳市十佳社工;2014年度龙华新区十佳社工;2015年度龙华新区优秀社工。
郑碧,90后社工,出生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这个土家族妹子从记事开始就纠结于外公在自己出生前就已经定下的名字不够温婉贤淑,但事实证明外公非常具有前瞻性,她就像带有辣椒属性的璞玉,在做社工的几年中被雕琢得更加温润和通透,却也保持着辣妹子的果敢和执行力。
2013年2月,在重庆某社保所工作的郑碧,为了心中的社工梦,果断辞掉了家人朋友眼中稳定优渥的事业编工作,来到社会工作专业性最强的深圳,做起了一名南漂小社工。
2013年至2017年,四年的时间,郑碧就扎根在福民社区,从社工专干到中心组长及督导助理,从青少年到青工,角色不断转变,不变的是她永远以最大的热情冲在前面开展一线实务工作。犹记得刚开始进行四点半课堂招募的时候,社区其他居民对将孩子送到四点半课堂的家长劝道:“你千万别把孩子送过去,她们都是骗人的,等跟你的小孩混熟了,就连人带东西都给你拐跑了,到时候你哭都没地方哭去”。听到这些话,郑碧没有说任何反驳的话,只是对家长们说,请你们给我一点时间,我会给你们满意的答卷。此后她开始了一系列的四点半课堂服务设计:在已有的课业辅导和评优活动基础上建立更加健全的“快乐天使 未来之星”课堂之星评选制度、开展“快乐小天使 生日齐分享”季度生日会、“每周义洁”图书馆整理活动、“七彩星期五”主题活动日及棋牌大作战等活动。郑碧严格把控课堂活动,并且强调安全——自己回家的孩子一定要结伴而行、家长接送的孩子只有在看到家长时才放手。郑碧辛劳的付出很快获得了青少年和家长们的认可,一位青少年的家长说:“郑社工,只要把孩子放在你这里,我就能放一百个心,孩子在你这比放在哪里都安心。” 热心真诚的服务让她在2014年及2015年分别被评为龙华新区“十佳社工”和“优秀社工”。
升任中心组长和督导助理成为一名基层管理人员后,郑碧带领带领中心同工对中心服务进行项目化运营,“妈妈爱厨房 孩子享健康“儿童营养健康服务项目、“暑你精彩 幸福一夏“暑期乐园服务项目”、“家文化 心归属”企业家文化项目、“为爱益行”社区公益服务项目及“我们的故事”——长者回忆录项目等均取得非常好的成效,其中“妈妈爱厨房 孩子享健康“儿童营养健康服务项目被评为龙华妇工委2015年度优秀项目。考虑到社区服务的稳定性和长远性,实现社工服务本土化,其着力对中心行政辅助人员进行社工式长效管理及培养,到目前为止,中心1名行政辅助已经成功考取助理社工师证书,并已开始接触运营社区服务项目,已具备在2017年独立运营妇女领域形象提升项目的能力。另1名辅助人员独立负责青少年及四点半课堂项目服务,获得社区青少年及家长的认可。这些行为让她在2015年及2016年连续两年被机构融雪盛平评为“优秀基层管理员”。
四年中,居民对郑碧的称呼从郑义工、郑小姐、小郑慢慢的全部转变成郑社工。而“郑社工”才是她最喜欢的称呼,这代表她作为社工的身份已经得到了认同。在的社工追梦路上,郑碧给自己的要求是要一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要做的就是不畏惧任何人怀疑、不害怕任何事的阻挠,坚定地朝着自己既定的方向一直走下去,所谓野蛮生长。”
本文作者 深圳市社会工作协会王冠 吴璐嘉
编辑:涂传博 审编: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