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大社会工作研讨会:“社工要多懂些人情世故”
3月11-12日,第七届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讨会暨第五届“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召开,会议以社会转型中的家庭服务与社区发展为主题,与会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政府官员、社会工作从业者一起,就社区发展、困境儿童、家庭服务等议题进行了讨论。
“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以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建筑业巨子--林护为名设立,表彰奖励在社会工作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者、学生和社工项目,本届获奖项目关注的领域包括老年人、重症精神病患者、肿瘤患儿等方面。
第七届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讨会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凤芝做主题演讲(摄影:隋明照)
研讨会围绕着“社区”与“家庭”两个主题进行。
康厚艳是北京市朝阳区重性精神疾病“同伴支持”社工服务项目的成员,她所参与的这个项目,获得了第五届“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实习项目奖”。康厚艳说,他们的项目以社区为单位,组织曾经患有精神疾病、现在病情已经稳定的“过来人”,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交流对抗疾病的经验,帮助他们重拾对于生活的信心。康厚燕提到一个给她留下很深刻印象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那位患者画画得很棒,我们问他能不能教别的病友画画,尽管他还是个受助者,但是仍然接纳了我们的建议。”
对于如何让社会工作服务既能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又不至于引起反感的问题,香港救世军社会服务总监、有着三十多年社会工作经验的梁佩瑶女士说,还是拿精神疾病患者救助的问题举例,香港会分区域设置监管中心,评估需要帮助的群体,并且从帮助有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属入手去帮助这个群体。“因为对于拥有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来说,家属才是最心痛又无助的,如果我们的社工去告诉这些家属如何面对患病的家人、给患者多一些关爱,这也是帮助患者的好方式”,梁佩瑶说。
社工如何帮助解决家庭问题?与会的讨论者们都提出一点:婚姻和家庭问题是复杂的,讲法律的同时,更要考虑亲情。
中华女子学院党委书记李明舜,参与了《反家庭暴力法》的制定,他说:“俗话说,‘法不进家门’,我不主张所有家庭事务都要按照法律规定走,法律应该只是起到规定底线的作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凤芝教授同样强调了社会工作者在帮助解决婚姻家庭问题时,要“懂人情世故”,要结合家庭成员的感受,综合地去考虑问题。“爸爸对妈妈家暴,如果只是粗暴地限制这个爸爸永远不能再进家门,那幼小的孩子说自己想爸爸时,又该怎么办呢?”此外,她还总结出,中国人的家庭观是“家本位”、重视家庭伦理的,中国人这种对家庭负责的思想,非常有利于国家的和谐稳定,因此她主张重视对中国家庭文化的研究借鉴,因为“中国传统的家文化中有糟粕,更有精华。”
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为家庭带来了新的挑战。研讨会中,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呼吁社会各界关注中国的儿童问题,尤其是那些因为父母外出打工而缺乏监护的留守儿童。他说,中国有902万留守儿童,其中有超过90万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缺乏足够的监护能力,极易发生危险。上个月发生在湖南衡阳,4个月大的婴儿在家被狗咬掉右耳廓尖与两根手指的事件中,婴儿父母均属于智障人士,缺乏监护能力,最终酿成惨剧。王金华司长说:“儿童问题仍然尚未得到关注重视,儿童权利意识、保护意识淡薄。”他希望父母、社会、政府都承担起保护儿童的责任,建立保护救助机制,让专业社工人员参与到留守儿童的保护工作中来。
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主任王思斌教授介绍说,中国的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开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尽管大学扩招带来了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开设学校的增多,社会工作的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但是目前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仍然还面临着许多挑战,任重而道远。
编辑:涂传博 审编:GHB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