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株洲社工群体 她们传递向善向上正能量

 时间:2017-03-08 13:18:50来源:株洲文明网

原标题:聚焦株洲社工群体 90后的她们传递向善向上正能量

9f2218a9-d112-4d2b-8c52-518566b767e9

“虹雨”社工向市民宣传社工知识 图片来源:株洲日报

有一群人,她们以爱之名,经常出现在帮助、关爱老人、青少年等弱势群体的画面里。

有一种职业,很少有人注意。它看似普通,却能让周边人都能感受到爱的力量;它的精神看似平凡,却有着向日葵的力量,让人们向善向上。

他们有一个方共同的身份——社工。数据统计,株洲市共有150余名持证社工,其中大部分为女性。让我们走进她们,感受她们的正能量。

岳娉婷: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得到爱

3月3日,在株洲天元超市前,只有要人经过“虹雨”志愿服务岗位前,岳娉婷便凑上去,热情地向其介绍社工的工作。

岳娉婷是虹雨社工服务中心的创始人之一,这位27岁的湖南大学研究生,投身公益已经3年。

“去大街上随便问几个人,社工是做什么的,我想没几个人能说清楚。”选择社工作为自己的职业,岳娉婷承担了不少压力。她的妈妈一直反对女儿做社工,觉得“不是正儿八经的工作”,没有编制,工作不稳定,福利待遇低,以后“婚嫁都成问题”。

“虽然每个月只有2000多元的工资,有时候甚至还要自己垫钱做公益,但是觉得这个事有意义。”尽管家人反对,岳娉婷还是加入了株洲大同社工服务中心,开始服务社区老人、关爱青少年群体。

2014年,她初为人母,身份的转变让她将关注重点移至株洲青少年健康成长,她拉上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朋友,创立了“虹雨”。

“最近,媒体报道了多多的情况后,不少爱心人士想为孩子捐款捐物,但都不愿意交给多多的父母。”身为母亲,岳娉婷看到消息后,立马召集小伙伴商量对策。经过协商,社区居委会、株洲市虹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系了株洲市公证处,并由株洲市公证处发布专门的爱心账户,接收捐款用于多多今后的生活费、学费。

“目前,我们拟定了一份捐款的支取方案,但具体还要等这周和多多的父母面谈,经过他们签字同意后实行。”岳娉婷希望自己的活动能有影响,受到各个部门的重视,吸引更多“热钱”来支持该活动继续推广下去,让更多的孩子能得到社会的关爱。

旷心怡:成为小朋友的“悄悄话姐姐”

和岳娉婷一样,90后旷心怡也是“虹雨”的一名社工。

“谢谢姐姐,妈妈最近对我好很多了……”“谢谢姐姐,我的成绩又进步一点了……”3月3日,旷心怡翻出手机里小朋友的来信,念给记者听。信上的字写得“神采飞扬”,旷心怡也念得“眉飞色舞”。

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旷心怡,大学时,阴差阳错学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后,在长沙做过两年社工,专门服务青少年儿童。

2014年,旷心怡在网上看到株洲大同招聘社工,心动了。“在湖南,长沙的社会工作相对成熟,已有多家服务儿童机构,而株洲的社会工作才刚起步。”旷心怡毅然回到家乡株洲,加入大同。直到去年年初,经过孵化,“虹雨”正式成立,专门关注青少年儿童。

2016年底,“虹雨”将“稻草人行动”搬进泰山学校,吸引了全市媒体关注。

“通过调研,泰山小学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多。”岳娉婷介绍,“稻草人行动”主要针对在校学生提供专业社工服务,是湖南省首个驻校社工服务项目,主要提供帮困解难、情绪疏导、学习动机引导及生命教育、成长陪伴主题班会等普适性服务。

在校园内,“虹雨”还安装了一个“悄悄话”信箱,帮助学生群体解答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和困惑。

“我们每个月去学校取两次信,每次去都能收到一百多封信。”旷心怡说,一般收到的信件是关于自然科学的疑问、对学校和老师的赞美、生活趣事分享,还有人际交往中的烦恼与困惑、与家长之间的矛盾,但也有一些情况,需要紧急与学校、家长沟通,如家暴、校园暴力、自杀倾向等问题。

“驻校社工是对青少年成长的一种陪伴,而不是教育。”旷心怡已成为小朋友的“悄悄话姐姐”,但让她苦恼的是,需要处理的信件太多,“虹雨”的5个社工每天都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她希望,能有更多的社工、志愿者加入他们的队伍,帮助更多的孩子。

尹琴菲:享受“被需要”的感觉

趁着学雷锋活动的机会,尹琴菲终于招到了20多名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90后尹琴菲,大学毕业后,只身去往广州,从事社工服务工作。尹琴菲介绍:“广州的社会工作发展很成熟,不仅政府购买力度大,企业、社工组织也有自己的资金资源。”

2015年,因家庭因素,尹琴菲回株,在企业从事行政工作。

“成为企业的一名白领,看似外表光鲜,但是内心却不充实。”工作不到半年,尹琴菲就辞职了,加入株洲大同社工服务中心,重新走上社工之路,“社会服务工作,尽管工资不高,但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更让我有成就感。”

一年多来,尹琴菲策划、参与了社工节、公益博览会、暖冬行动、关爱流浪人员等公益活动。尹琴菲说,这种“被需要”的感觉,会支持她继续走社工之路。

编辑:涂传博 审编:GHB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