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仅用6年,广州白云区家综服务遍地开花
2011年年初,作为全市第一批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家综)试点,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家综、金沙家综正式对外运行服务。紧随其后,京溪街等镇街也先后成立家综,2013年,白云区实现18个镇街家综全覆盖,石门街等新街成立后,白云区于2015年年底实现22个镇街家综全覆盖。
6年时间里,白云家综累计服务居民183万多人次,开展个案5800多个、小组6700多个和社区活动近8000次。
让每个掉队的人回归社会大家庭
2013年3月,原本在老家河南上学和生活的小文因出现精神恍惚、自言自语等异常情况,并拒绝服用医院开出的治疗药物,被父母带到广州的医院做检查,但小文剧烈反抗就医;居民刘女士得知丈夫出轨后,整个生活和工作节奏都被打乱,身形消瘦,而且精神情绪显得很紧张……这些都是棠景家综社工李悦云遇到并成功处理的个案。
“成立家综的意义,就是让这些‘掉队’或‘落跑’的人回归到社会大家庭中。”白云区民政局相关人员表示,对于一些困难群体、特殊群体,政府部门可以给予物质上的救助,但精神帮扶却难以全部兼顾。“社工可以通过专业手法帮助遇到困难的人走出生活困境,解决社会问题、恢复社会功能、调适社会关系,让他们感受到政府的关怀、社会的温暖,对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和增强人们对社会制度的认可,是一种莫大的帮助。”
现担任白云恒福社执行总监的李伯平说,在他看来,成立家综更多的意义在于,家综可以改变政府服务的供给方式,改善居民参与政府治理的过程,增加沟通,并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发展。
建立便利圈和提升社工技能
“一些政府部门对社工的了解还不多,不知道社工能做什么,能起到什么作用。此外,社工的服务水平也参差不齐,专业服务能力特别是实务技能有待提高。”对于家综目前的发展瓶颈,区民政局相关人员如是说。他认为,应让政府相关部门更深入地了解社工,进而发挥社工资源,同时进一步加强社工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
目前,白云区22个家综共有240多名社工,相较于社会工作较为成熟的香港来说,我区甚至我市的社工普遍比较年轻,素质也不太高。李伯平认为,对于社工素质不高的问题,建议发挥区社会工作协会作用,相关部门也应该多提供一些培训和政策支持,并为社工的工资福利提供改善。
除了人才素质问题,李伯平认为,目前我区家综还存在着覆盖面不足、便利圈未形成的问题,“家综超过一定距离,居民就不会来,一般居民从家到家综服务点在15到20分钟比较合适。”
采访中,有新市居民告诉记者,新市家综提供的一般性服务已能够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但家综地处纵横缤城小区,需要服务整个新市街,社工人手有限,距离也远,希望能增设服务点,为他们提供便利。
实现22镇街家综全覆盖
2010年初,白云区开始以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方式,推进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三元里家综、金沙家综于2011年年初正式对外运行服务。
区民政局相关人员说,三元里家综和金沙家综作为试点,对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方式进行了努力探索,大概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白云区就实现了街道家综全覆盖,2013年实现镇街全覆盖,现在全区共有22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并已实现社工服务站全覆盖。该工作人员透露,虽然当时市里的要求是每个街道建立一个家综,但为了给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白云区还在4个镇建立了家综。
为了支持家综建设,市区两级财政投入1.6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0.8亿元、区财政投入0.8亿元,目前市区每年投入稳定在4400万元。家综除了为居民提供长者、青少年、家庭3个领域的日常服务,还开拓了残障、义工(志愿者)、就业、新广州人、社区发展、社区矫正、社区文化特色建设、客家文化领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培育9个特色服务,其中长者、青少年、家庭、社区矫正四个领域的服务最具优势和亮点。据统计,6年来,白云区家综累计服务居民183万多人次,开展了5800多个个案、6700多个小组和近8000次社区活动。
以需求为导向各显神通
京溪家综不但在长者、青少年、家庭、社区矫正4个领域做得有声有色,还在资源整合、有偿无偿低偿服务方面做了不少探索,提供有伴读天使、玩具图书馆、爱心集市等增值服务。该家综通过资源链接、持续发展的模式,每年持续为家综的服务增值约30万元。
此外,京溪街辖内有南方医院、三九脑科医院等多家大型医院,很多重症病人及家属长期租住在医院附近,他们不仅要面临对疾病的恐惧,还要面对其他诸多压力。针对这种情况,去年6月,京溪家综新增了社区医务板块,专门为社区中的病患及其家属提供服务。在服务过程中,京溪社工发现一些脑瘫孩子家属在孩子长期的治疗和康复训练过程中,因社会歧视、经济窘迫等多重压力出现绝望情绪,需要社会特别关注。于是京溪家综又从社区医务服务项目中再分出“向日葵”专项服务,专门服务脑瘫患儿及其家长,该项目在全市尚属首例。
谈到白云区家综服务特色,李伯平说,像京溪家综一样,很多家综都会根据辖内居民需求探索适合自己的服务项目,并呈现出各自特色,可谓各显神通。
编辑:涂传博 审编:GHB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