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社工的苦与甜

 时间:2019-06-25 21:51:47来源:健康报

位于北京东五环的吉祥苑养老公寓开业在即,但老年社工一职目前仍在筛选中。自今年年初发布招聘信息以来,老年社工的招募情况并不顺利。公寓负责人李新蕾曾做过多年老年社工,她告诉记者,由于社会认同度低、薪酬待遇不高等原因,老年社工市场一直面临人才紧缺的困境。

养老机构里的润滑剂

“你怎么语速变得这么慢了?说话越来越啰唆了?”面对老朋友的“投诉”,李新蕾总有些哭笑不得。“做老年社工时,我们每天要和很多老人接触,有时一个活动规则要讲几遍老人才能明白,说话语速必须得慢,不然老人听不清、记不住。做了老年社工之后,所有节奏都会变慢,很多东西慢慢就变成职业习惯了。”

有别于护工和义工,老年社工的专业性很强。他们往往以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为支撑,为在生活中遭受各种困难而暂时丧失社会功能的老人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入住养老院之前,我都没听说过老年社工。后来通过接触,发现他们就是养老院里的精神支柱。我们入住养老院,就是想让自己忙起来、动起来,找到存在的价值,精神世界能更加富足。而这些,老年社工都帮我们实现了。”82岁的范奶奶说,入住养老院后,在社工的组织和帮助下结交了很多朋友。76岁的罗爷爷以前性格比较孤僻,不愿意和人交流。入住养老院时,家人向社工表达了这个担忧。从那以后,社工经常找机会陪罗爷爷聊天、鼓励他参加活动,慢慢探索合适的办法。现在,罗爷爷已经当起了阅览室的报纸管理员,连他女儿都不禁感叹,“我爸像变了个人。”

“很多人认为老年社工就是‘陪着老人玩’,其实是不对的。组织老年活动只是我们工作内容的一方面,还要利用专业理念和专业方法,帮助机构老人甚至员工解压,引导他们更快地适应集体生活。”李新蕾表示,社工更关注老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当老人遭遇困惑、心情低落时,社工便需要及时介入,通过个案工作和小组活动,帮助老人解决实际问题。为此,社工需要了解每一位老人的兴趣爱好、工作经历、生活习惯等详细过往,以便让接下来的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好地开展服务。

《养老机构社会工作服务规范》中要求,养老机构中每100名老人应至少配备1名社会工作者。李新蕾坦言,老年社工在一些发达国家认知度和接受度较高,当出现问题时,大多数人会主动向社工寻求帮助。但在国内,人们的意识还没到那一步,很少主动向社工倾诉自己的困难或不满,这便需要社工主动去发现问题,善于观察表情和精神状态,留意老人的一举一动。

“假如将养老机构比作机器的话,社工就好比润滑剂,协调、处理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我一直觉得老年社工就像机构里的精灵,游走于老人、家属和员工之间,哪里需要去哪里,到处带给人快乐和正能量。”李新蕾说。

老年社工行业仍处初级阶段

“近些年,老年社会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总体不尽如人意。这与社会工作总体上薪酬较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职业声望不高、工作相对辛苦等因素密切相关。”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陈友华教授说。

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49亿,占总人口的17.9%。人口老龄化的迅速推进,直接考验着老年健康服务能力水平,老年社工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大检查对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有明确要求,其中心理精神支持服务和文化娱乐服务等内容,多半是由社工来承担的。”李新蕾说,从一开始的无人知晓,到“社工就是组织活动”,再到“社工是一个专业,可以做很多事”,大众对于老年社工的认知也在不断提高。

2018年9月27日,民政部发布了《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征求意见稿),社会工作被纳入星级评定标准,推动全国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持续提高。截至2018年11月,全国养老机构共有1.68万名社会工作者,各地结合优惠政策及各方力量支持,鼓励养老机构积极引入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然而,我国老年社工行业起步晚、认同度偏低,其数量及服务能力与老年人服务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不能否认的是,政府、市场、机构已经开始意识到老年社工在养老领域的必要价值,目前社工的市场需求量很大。在我们看来,老龄化在社区、机构、家庭中显现的问题很多都需要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手法、专业知识和专业力量去解决。但大多数社工岗位的专业化、职业化并不够,专业服务的提供较为匮乏,整个行业对老年社工的岗位职责限定得不够明晰。老年社工行业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工作系副主任陈虹霖说。

还需要更多支持和保障

“养老行业和其他行业不太一样,需要付出得更多,但回报率不高。”像李新蕾一样能十年如一日在养老领域坚持下来的人,少之又少。

李新蕾依稀记得,2008年毕业时整个社会工作系上百人中仅有不到5人进入养老机构工作。“虽然社工队伍在不断壮大,但流失率较高,福利待遇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很多具备专业操守和专业能力的人才进入老年社工行业。这一行仅靠满腔热情可能并不足以支撑下来,还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保障。”

陈友华表示,政府层面在人才激励方面采取了相应措施,例如,部分地区对获取社工资格等级证书的人给予物质奖励,规定部分公共服务机构必须有专职社工等,但政策真正落地仍需要时间。当下,社工发展面临的困境,既有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也牵涉政府、市场与社会的责任定位与责任边界等内容,不是政府一纸文件就能解决的。

此外,“专业社工不职业,职业社工不专业”的现象在老年社工群体中较为普遍。陈友华认为,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高校社工专业学生毕业后愿意从事专业工作的不多;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大批年龄较长的从事社工相关的街道与社区工作人员,往往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社工很难获得丰厚的薪酬,职业发展空间也比较有限。”

陈虹霖认为,破解老年社工发展困境,需要在3个层面努力。首先,个人层面需要投入更多热情才能真正扎根下来。其次,机构、行业协会等层面需要链接更多资源,提升专业服务水平,进而推动市场待遇的提升,令更多专业人员愿意加入。此外,国家政府层面需要出台并细化职业基层制度,进一步明确社工的职业发展空间。

“老年社工不论给别人还是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都很强,是个越做越撒不了手的行业。”李新蕾觉得,如果能从社会地位、福利待遇、专业培训中加以提升,老年社工行业的幸福感和职业满意度会越来越高。

编辑:甘再松 审编:yw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