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社区治理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社区服务,后经发展提出社区建设的理念,社区建设理念逐级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渐加强社区治理工作开展,201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意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加强社区治理建设的论述,都强调了当前社区治理的重要性。要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人大代表作为人民的代表行使国家权力,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人大代表的角色与职能
人大代表,代表人民。人大代表由人民群众选举产出,作为人民的代表行事国家权力,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
努力为人民服务。人大代表依照《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制度》要求,通过人大代表工作站、人大代表工作日等形式,受理和接待选民的来信来访,对于选民来信来访所反映的问题,及时向所在人大常委会反馈。人大代表与同级政府之间,由于政府领导人员是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所以人大和政府是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人大的监督主要体现在法律监督(保证宪法、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和工作监督(决定重大事项、促进政府工作开展),通过相关制度设置,人大代表最终将人民的意志落实到实处,服务好人民群众。
社会工作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社会工作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探索解决中国问题和答案的过程,社会工作也伴随着社区治理的发展而发展。社会工作与社区治理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从学科体系来说,社区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基本概念,那么社区治理就是社会工作的落脚点。社区治理的目的是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需求,将需求作为解决社区问题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汇集民情民意,更好服务社区居民。社会工作通过采用专业方法,建构社区群众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促进社区和谐。社会工作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针对社区居民尤其是困难群体的需求,提供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新时代要充分发挥社区在社会治理中的平台基础作用,社会组织的承接载体作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支撑作用,搭建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平台,促进公众参与,形成资源、项目、平台、信息联动。以整合的社会工作视角,构建社会协同的社区治理格局。
发挥人大代表优势,支持社会工作开展社区治理。
社区治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专业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发挥人大代表的优势,支持社会工作开展社区治理,探索“人大+社工”的社区治理模式。“至善逍遥津”社会救助服务项目是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逍遥津街道联合专业社工机构(合肥市庐阳区恒信社会服务中心)打造的社区治理服务品牌。项目充分发挥了人大代表的角色与职能优势、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优势,通过制度设置与路径安排,有效的开展了社区治理工作,满足了辖区急难居民的生活需求。街道人大代表通过人大代表工作站在接待选民的工作过程中了解到,辖区有部分困难群众不符合申请低保等社会救助的基本条件,但是实际生活又特别困难需要得到救助,从现有的政府制度设置层面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在了解此类情况后,人代表通过联系社工机构进行社区困难家庭入户走访调研,了解一手资料,前期走访发现有80多户困难家庭需要救助,在综合分析需求后进行分类汇总后,最终形成13个微项目如:“至善心愿”困难家庭圆梦计划、“玩转城市”文化服务项目、“老屋升级”安全微改造项目等。人大代表与社工机构将问题转化成需求,最后形成了可行性的社区治理方案,通过人大向街道提出社区治理意见,街道办事处通过工委会讨论商议最终确定立项,项目具体由社会工作机构组织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人大代表协助社工机构联系企事业单位,链接资源,搭建爱心企事业单位与困难群体之间的桥梁。截止项目发布会,共联系到40多家企业、单位及个人参与“至善逍遥津”社会救助服务项目,以捐资、捐物、捐服务、捐结对共建、捐志愿探访等各种形式参与辖区困难群体救助。此项救助工作,解决了社区中困难群体的难题,满足了他们的生活需求,搭建了各方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平台,汇聚了多方优势资源,发挥了人大代表的角色优势、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实现了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目的,推动了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编辑:涂传博 审编:yw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