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肥市包河区在安徽省率先启动社区治理体制创新改革,以新型“社区制”取代传统“街居制”,变“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为“区-社区”两级,社居委逐渐剥离了“行政职能”,居民自治属性完全释放,大大促进了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越来越多的拥有专业社工学历和工作背景的年轻干部走进了居民的视野中。
社会工作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在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该专业在解决具体社会问题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社工专业的学生接受过系统的专门训练,掌握丰富细腻的专业技巧与方法。“社会工作”连续3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专门论述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足以证明社会工作的重要性,社工人才也将大有可为。
日前,居民陈女士家门铃突然响起,打开门后,一支由小区热心居民组成的“幸福邻声”邻里关爱团来到了家里,给她和家人送来乔迁礼物和问候,原本不相识的新邻居们坐在一起唠家常,好不热闹。
蓝山小区是一个以市外购房者为主的新小区,“城市冷漠症”“居民交流少”等棘手问题倒逼着年轻的社区干部任胜男必须迅速破题,只有将基层党建的红线串好,才能为后续的社区治理铺平道路、搭好载体。她迅速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中抽丝剥茧,抓住了核心和关键。这名社会工作专业的硕士毕业生,拥有5年基层社工方面工作经历,2018年7月,在包河区村和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中,高票当选蓝山党支部书记,成为目前包河区最年轻的社区(村)支部书记,此后在社区工作的历练中一步步地成长起来。
2018年夏天,小区沿街商铺新开了几家饭馆,一到傍晚油烟味弥漫在整个小区。味太重了、太影响环境了、孩子都不愿意出去玩了……每周议事会上,居民们反映着油烟问题。居委会上门与商铺沟通无果,任胜男迅速发挥区域化党建的优势,联合方兴社区综管党支部,对住宅附近涉及油烟噪音的商铺进行走访,逐一排查,并要求整改。“我在我们家楼上看到他们饭店的烟道加长了,现在小区终于能有新鲜空气了,真不错。”住在3栋的居民发现变化后第一时间表示感谢。
当前,包河区正全面推动“红色领航和美小区”建设工作,通过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创新。“大事支部牵线,小事党小组穿绳。”社区党支部迅速抓住这根“红线”,发动楼栋党员站出来成立楼栋党小组,制作了楼栋党员分布图,建立楼栋交流群,线上线下联动,以楼栋党建推动楼栋自治。
“今天下午3点半我有空,我去负责楼下的借阅,邻居们需要借书到点过来哈。”2栋楼栋交流群里,党小组成员李阿姨发了一条信息。阿姨所说的楼下指的是2栋的邻里爱心图书角,这个图书角正是响应2栋居民的需求搭建的平台,小小图书角,大大吸引力,借书的居民络绎不绝,而图书却慢慢出现了丢失、破坏等问题,图书角怎么管理成了一个难题。
得知情况后,社区党支部建议居民自己开个楼栋见面会讨论解决方案,于是图书角管理提上了2栋的议事日程。“换个带锁的书柜,招募志愿者,谁想看谁来开,谁有空谁来管!”在党支部的牵头下,困扰居民的问题得到解决,所有居民纷纷表示赞同。现在的图书角书越来越多,读者越来越多,2栋的志愿者也越来越多了。
两年多来,以小区生活广场、睦邻生活馆、楼栋等居民活动密集的场所为阵地,链接资源,常态化开展各项活动,“楼栋党建+楼栋自治”“幸福邻声”“蓝山邻里关爱团”“义粉护照”等治理品牌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党员群众走出楼栋,“亮”明身份,成为居民自治的主要力量,居民心中那道无形的篱墙逐渐打破。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社区治理要坚持群众工作法,以群众需求为工作导向。引入专业社会组织“爱邻”参与小区建设,孵化培育居民“草根组织”,开展社区公益微创投……小区坚持项目化运作,通过策划兴趣爱好、志愿服务、环境卫生等一个个微公益项目,由居民或社会组织申请并领办项目,为小区治理增添力量。如今,社区居民活动有阵地、有载体、有队伍,逢节必过,邻里关系十分融洽。
随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上日程,方兴社区管理队伍中先后引进了3名社会工作专业高层次人才,而且引进的社会组织的多名驻点人员,也都来自社会工作及相关专业。
这些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大多是年轻人,专业程度高,并且有干劲。他们在服务中都能根据大社区智慧建设的总体要求,将专业化与智能化高度融合,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法制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作为专业化服务的提供者,社会工作者在方兴社区“五社联动”自治模式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社会工作者主要为社区居民提供以下服务:协调物业与业主之间关系、维持睦邻生活馆日常运营、发展居民骨干、整合小区资源、调解居民纠纷、协助社会组织开展活动、参与社会组织的考核、引导居民自治、帮助成立草根组织、提供个性化的社会工作服务等。
编辑:涂传博 审编:yw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