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邻居是精神病人怎么办?社工、专家这样说!

 时间:2019-02-28 10:27:19来源:成都商报

小伟(化名)在房间里不停地走来走去,一刻也不停下,嘴里“叽里咕噜”地吐词,没人能听懂。他是一名精神病人。这个刚满16岁的孩子,被诊断出患精神疾病已有5年。持续的药物治疗,并未让小伟的病情好转。最近两三年,他常在晚间大吼大叫,或是将收音机音量调到最大。

有邻居抱怨说,“我都要崩溃了”“我都快变成精神病人了”……一位楼下的邻居索性将孩子送进寄宿制学校,尽管孩子才上五年级。除了担心孩子的睡眠质量,她更担心的是,与精神病人做邻居,孩子会不会面临潜在的暴力危险?长期接触精神病人这一群体的相关人士表示,大众对待这个群体不要标签化。政府与社会应该为病人康复提供更多的人力、场所及服务,助力康复者重返社区、社会。

视角A

苦恼的邻居:能否照顾我们感受?

和精神病人做了多年邻居后,李秀(化名)最终选择了让孩子读寄宿学校。

让儿子住读

李秀的小区,是阆中城里一个拥有200多户居民的老小区。因为房子此前一直对外出租,她最初并不知道自己楼上的邻居家里有一位精神病人。直到自己住进房子,一次偶然发现楼上的邻居浇花时竟然灌了太多水,以至于水直接流进自家客厅,“就像水帘洞一样”。

后来,她从小区其他居民口中得知,楼上邻居家的孩子小伟是一名精神病人。一开始,李秀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顶多自家阳台的遮雨棚上,时不时多出一些楼上少年扔下的果皮、餐巾纸……

最近两年,李秀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现在晚上也在家里大吼大叫,重重地踩踏地板,把收音机音量调得很大……”

无奈之下,李秀选择了逃离。去年秋季开学,她将儿子送去了城里一所寄宿制学校,这可以保证儿子的睡眠质量,更让她觉得必须如此做的理由,是尽量消除儿子身边的潜在威胁,“万一他(小伟)哪天把人打了怎么办,他是精神病人,你去找谁负责呢?”

夜里怕回家

最恐怖的一次经历,发生在今年春节期间。李秀回忆,晚上9点过,门外传来重重的敲门声,李秀听声音,辨认出是小伟——他被家人关在了门外,正在敲打防盗门。“敲门声大得很,就连我们楼下的窗户都在震动。”李秀说,在她的惶恐不安中,邻居家的房门却一直没有打开,让她没想到的是,小伟继而又下楼敲打自家房门。

“当时我吓得不得了,就躲在屋子里。他走了后,我还打电话报了警,警察最后也来了,建议我们找居委会协调。”李秀事后得知,平时负责照顾小伟的外公当晚因病住院不在家,小伟被关在了门外。

经过这件事后,如果晚上下班晚了,李秀干脆不回家,直接去住在另一小区的母亲家里睡。李秀说:“我们只希望他的监护人可以顾及一下邻居的感受,该让孩子进医院接受治疗,别耽误了娃娃。”

小区里的大部分居民,已经习惯了精神病患者小伟的存在,白天,小伟会下楼和小区里的孩子一起玩耍,“(小伟)没有打人,见到我们,他会打招呼喊‘婆婆’或‘嬢嬢’,得了这种病,真是可怜”。

视角B

无奈的家人:我们也有难处

小伟的外公老马心里也明白,外孙的这些异常举动,肯定会影响邻居,他说:“没有邻居来找过我们,他们也知道,他(外孙)有病,很多人也都理解。”不过,一位小区物管人员表示,曾有小区居民向他们抱怨小伟影响其他居民生活,但是“我们也没有办法”。

伤心的往事

老马一家现在所住的房子,是小女儿买的。平时,家里除了老马夫妇俩外,就是大女儿母子俩。大女儿系智力残疾二级,外孙小伟精神残疾三级。如果没有患病,小伟现在应该上高中一年级了。

“自从他得病,就一直在吃药治疗。”老马回忆,小伟是上小学六年级时发病的,当时正值春节期间,前一天晚上,一大家人还在一起吃饭;第二天,女婿便打电话,称小伟连家人都不认识了。随后,小伟被诊断患有精神障碍疾病,至此之后,小伟每天必须服用治疗精神类疾病的药物。

“他还那么小,我想的是,如果药物能控制病情,肯定要让他去学校。”老马希望外孙能多学习一些知识。但是,小伟的病情逐渐加重,药物的剂量也在逐渐增加。据成都某医院给小伟开具的“门诊病情诊断证明书”显示,小伟患有精神障碍疾病,小伟的残疾证信息显示:精神残疾三级。

老马特意制作了一个吊牌挂在小伟的脖子上,上面写着家庭地址和电话号码。此前,小伟常溜出家门,又找不到回家的路,家人半夜外出寻找,是常有的事。

以后怎么办

小伟虽没动手打过小区里的其他人,但多位小区居民表示,前不久,曾亲眼目睹小马对其亲生母亲施暴。老马承认,外孙确实对家人施过暴,而且不止一次。老马说,小伟怕自己,从未对自己施暴,他是这个家里唯一能“镇得住”小伟的人。

自小伟患病后,因为女婿外出打工,老马便将女儿和外孙接到家里一起生活,方便照顾他们。

大约三四年前,老马一家与女婿失联了。老马曾带着小伟去女婿老家寻找无果,但亲家母说“自己也不知道”。老马说,平时给小伟买药治病的花费,基本上都是靠老伴的退休金,好在小女儿平时会给家里经济补贴,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开销。此外,残联每个月会发放一定的补贴,政府也给家里办理了低保,逢年过节还会给予一定的慰问金。

“我还能管他(小伟)几年?”老马也想过,将小伟送去精神病医院,但他通过自己的渠道去打听了之后又犹豫了,他觉得将外孙送进精神病院可能会被其他病人欺负,而且一些除去报销和补贴部分的自费费用,也是家里的一笔负担。“再说了,把他送进去,将来病情好转了,谁去接他?我们都这么大年纪了。”

如何破题?

家属有义务,邻居应包容。

遇到邻居是精神病人的情况,该怎么办?又该如何看待精神病人这一群体?我们采访了相关人士。

残联: 这种情况可申请免费药物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曾联系阆中市残联和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均表示,在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上会提供相应的补助。阆中市残联的工作人员表示,对于小伟的情况,可以到残联申请免费的药物治疗,如果住院治疗,前三个月可以免费。

居委会:我们只能协调,邻居要理解

2月20日,老马所住辖区居委会一位张姓负责人说,他们也了解老马一家的情况,确实情况特殊,对于小区有居民反应小伟夜晚制造噪音扰民的事情,他说居委会也只能做协调工作,“那个孩子有病,邻居们也要理解。”

精神科专家:应接受系统治疗

南充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胥卫东接受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小伟每天在家里大吼大叫的情况,就是处于发病期,家人应该及时带他到医院接受系统的治疗。

社工:大众勿标签化对待精神病人

“不是所有的精神障碍患者都具有暴力倾向,大约只有百分之十到二十左右。对于少数一些处于发病期且具有伤害他人或伤害自身的风险的精神障碍患者,根据《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家属或其他监护人有义务送患者进行住院治疗。”上海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黄丹琪觉得,老马不愿送小伟进行住院治疗的做法欠妥。

黄丹琪长期接触精神病人这一群体,她目前是上海市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的一名精神医疗社工。黄丹琪觉得,对于处于稳定康复期病人,邻居应该多包容多理解,患者具备正常沟通能力和思维意识时,就一些邻里矛盾,可以和患者家属及患者友好沟通,换位思考、相互理解。不过,就算是稳定期的患者仍需要长期维持剂量服药。

在黄丹琪看来,其实康复期的精神病人也和正常人一样,想要交朋友,想回去上学工作,大众对待这个群体不要标签化,除去症状方面的特殊性,精神病和糖尿病、高血压这些慢性病一样,发病就去治,康复期服药维持病情稳定。此外,政府与社会应该为病人康复提供更多的人力、场所及服务,助力康复者重返社区、社会。

编辑:涂传博 审编:yw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