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空间趋零化、服务空间最大化、服务项目标准化、服务标识统一化。”围绕这一“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理念,浦东全区362个村正在推进建设村“家门口”服务中心“四站一室”建设,对空间布局再整合、再优化、再完善,使服务空间功能更清晰、更合理、更亲民。
浦东川沙新镇七灶村“家门口”服务站
记者在之前的采访调研中发现,不少村居民,尤其是年轻人,基本没与村居委会打过交道。部门太多,不知道找谁;找到后却发现很多事情办不了;等到下班后或者周末去办事,办事机构也下班了……遇到这些情况,怎么办?
早在2017年初,浦东新区就提出要以建设村居综合性服务站建设为抓手,构建群众“家门口”的服务体系。如今,在浦东,这样的“家门口”服务站已有1285个,覆盖全部36个街镇。以村居为依托,把资源下沉到老百姓身边,实现“生活小事不出村居、教育服务就在身边”,破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
“三张清单”“三会”制度 让群众说了算
记者了解到,在整个工作推进中,有三张清单,分别是服务需求清单、服务资源清单和服务项目清单。这三张清单,由群众说了算,群众可以“点单”。
在陆家嘴街道市新居民区,通过大调研梳理问题清单,发现市新居民区大部分矛盾问题集中在物业管理,坚持问题导向,街道在市新居民区“全岗通”接待区增设了业委会和物业轮值工位。通过建立健全“2+2”机制,安排物业每周两个半天值守、每月小区综合治理及物业管理两个例会;拟定物业规范化考核办法,推行停车管理精准化、垃圾清运一体化和保安管理专业化,使小区基本建立起了“规范、良性、自主”的物业管理模式,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高行镇东力居民区家门口服务站
而在高行镇东力居民区,则利用“三会”(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制度,开展了17项微更新、微改造,如刷新长廊、增添花箱、布置彩绘墙等,将老旧小区装扮一新。
“远程帮办”机制 让服务更智能更高效
家住浦东三林镇世博四居民区的马阿姨是位独居老人,眼睛黄斑变性,儿子因病长期生活在寄养院,马阿姨每两个月就要委托妹夫去镇事务受理中心窗口办理医药费报销手续,十分不便。自从新区将市民事项受理服务下沉至“家门口”后,马阿姨立即与服务站签下了代办委托书、承诺书,由专职社工收取材料,代为办理,医药费报销后直接打到银行卡。
马阿姨很激动:“开设代办事务,大大解决了我们这群老年人的烦恼,特别是现场还可调换医保本,代领取老年卡等,即方便又节约时间。”
为让社区居民享受更为智能、更加高效的服务,实现“让群众只跑一次”的目标,浦东多个部门联合推进政务服务远程帮办机制。试点居民区已率先在服务站配齐“五件套”智能设备(高拍仪、读卡器、扫描枪、打印机、摄像头),为居民提供代办服务。
家门口服务站提升信息化水平
目前,可咨询受理 194 项市级及区级事项,同时可代为办理的 192 项政务服务,其中当场办结 20 项,当场在线办结 16 项,现场在线办理 28项,大大方便了群众日常生活。下一步,浦东将在所有“家门口”服务站配齐“五件套”设备,让群众享受更多就近、便利、稳定、可预期的服务。
加强队伍建设 让服务更全面更优质
为能更好地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各试点居民区在强化硬件设施、用好体制机制的同时,也不忘进一步提高基层队伍的能力建设。
在浦兴街道银桥居民区,全面落实社工“全岗通”制度,针对社工采取一对一的形式进行带教和日常督导,促进服务能力的提升。每月为社工开设一次业务知识培训,进行一次思想教育,总结每次服务的成效,让社工不断提升服务理念,培养敬业精神,在服务中提高技能、掌握本领,为“家门口”提质增能保驾护航。
浦东组织居村书记进行培训
社区骨干团队也是居民区推动自治共治,实现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所不可多得的中坚力量。唐镇唐丰苑积极打造的“文化客厅”,就集聚了一批社区文化达人,如收藏家沈国强老师,书画班居菊芳、曹德章老师,排舞班顾培娣老师等,他们都已成为社区文化活动中的志愿者骨干,也带动起了社区内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地域群体的居民共同投身到社区治理事业中。
今年,浦东新区组织、人社、民政、党校、地区工委等5个部门联合推出了金牌全岗通社工培养办法,首批金牌社工已顺利结业,今年还将再培养50名。
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冯伟强调,“办公空间趋零化”必须严格落实,“干部下楼”不仅是缩短物理距离,更重要的是缩短老百姓的心理距离。只有居民进门就找到人,才能真正体现“零距离”服务。目前,浦东居民区“家门口”服务体系提质增能正朝着“高品质生活”目标全速前进。
编辑:涂传博 审编:yw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