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树贤:我国将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立法

 时间:2019-02-22 14:30:48来源:公益时报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突破100万人啦!

2018年我国各类慈善捐赠达到754.2亿元(这一数字与2017年持平)。

2019年,将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的立法。

2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民政部部长黄树贤,副部长唐承沛、高晓兵、詹成付介绍2018年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有关情况。其中多处涉及社会工作、社会组织等领域。

微信图片_20190222091808

民政部部长黄树贤(张馨摄)

在回答记者关于新“三定”方案公布之后民政部内设机构的情况和职能定位的问题时,黄树贤强调:“经过这次机构改革以后,民政部的职能定位更加聚焦于最底线的民生保障,最基础的社会治理,最基本的社会服务和专项行政管理职能。”

具体都有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职能定位更加聚焦

黄树贤表示,民政部现在内设的业务司局主要有以下几个:社会组织管理局,同时又是社会组织执法监督局、社会救助司、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区划地名司、社会事务司、养老服务司、儿童福利司、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

经过这次机构改革以后,民政部的职能定位更加聚焦于最底线的民生保障,最基础的社会治理,最基本的社会服务和专项行政管理职能。

最底线的民政保障

,主要是保障低收入的贫困群众、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孤儿弃婴、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衣食冷暖。对留守和困境儿童、留守老人、家庭暴力受害者等群体给予必要的关爱和监护,发展慈善事业,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民生保障的工作。

最基础的社会治理

,主要包括指导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提出加强和改进城乡基层政权建设的建议,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登记管理和监督检查社会组织,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志愿者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最基本的社会服务

,主要包括社会养老服务、婚姻登记服务、殡葬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工作,都是社会最基本的公共服务。

专项行政管理

,主要涉及到国家行政管理区域和界线的划分,地名命名更名与规范管理等方面的行政管理工作。

社会工作得到更多重视

黄树贤在通报2018年民政工作情况时表示,2018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突破100万人,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

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取得突破的同时,2019年,社会工作将得到更多的重视。

唐承沛在介绍民政部门在脱贫攻坚中的工作时表示,2018年向中西部省份贫困县选派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继续开展社会工作教育对口扶贫计划,积极扩展面向贫困地区的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

微信图片_20190222091814

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张馨摄)

“社会工作者到了贫困地区以后,有的带来了项目,有的带来了资金,有的带来了物资,很重要的是带去了文明发展的新理念。”唐承沛强调。

詹成付在回答内地与香港在社工领域将有哪些合作的问题时表示,内地的社会工作到2018年有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就是专业社会工作者突破了100万人,成为内地经济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这些年来,内地在社工岗位的开发、社工人才的使用、社工职业资格水平考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在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在原有初级、中级的基础上,2018年又出台高级水平评价政策。

微信图片_20190222091818

民政部副部长詹成付(张馨摄)

詹成付表示:“我们在推进这些工作过程中,也从香港以及其他一些走在前面的国家和地区,学到了很多很好的经验。”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内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积极借鉴香港以及国际社工领域创造的好做法、好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把我们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发展之路走得更好、走得更稳、走得更远。”詹成付表示。

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的立法

在社会组织、慈善事业方面,黄树贤指出,2018年,民政部着力规范管理社会组织,各级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持续开展,广大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扶贫济困。

2019年,民政部在社会组织等领域还将推动多项工作,包括:

研究出台慈善信托信息公开办法,进一步规范慈善信托信息公开行为,动员和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

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的立法,完善社会组织管理法规政策,依法做好社会组织的管理,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积极引导全国性的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推动社会组织与深度贫困地区进行信息对接。

编辑:甘再松 审编:yw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