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新路社会工作者寿光洪涝灾区服务纪略

 时间:2019-01-31 09:55:26来源:中国社会组织动态

2018年12月26日,山东省寿光市羊口镇宅科大集乔迁新址,现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村里的“曲艺国粹坊”、“喜盈门”舞蹈队、“巾帼志愿服务队”等各个自组织,为宅科村的村民们奉献了一场乡味十足的庆祝演出。持续两个多小时的文艺演出包括了锣鼓表演、传统舞狮、扇子舞、民间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不少邻村的老百姓也慕名来观看,演出人员们更卯足了劲儿,演出的现场掌声不断,笑声连连,村民们多次被演员们的表演逗得前仰后合,欢笑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些参与演出的组织都是近段时间村里的群众在驻村社会工作者的指导下刚刚成立起来的。

9月-12月,潍坊市新路社会组织发展中心“重大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社会工作服务国家支援计划山东省寿光市洪涝灾后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对寿光洪涝灾区北部部分乡镇村庄展开为期4个月的社会工作服务。4个月来,社会工作者与乡亲们一道,建立并完成20个小组活动,开展“巧巧手”“趣味运动”“安全教育小课堂”“留守妇女编织互助”等小组活动84次,直接受益1692余人次;开展重阳节高龄老人饺子宴、健康义诊、“孝亲文化进社区”等12次社区活动,直接受益1976人次;组织成立巾帼志愿服务队、舞蹈队、编织协会、应急救援队等20个组织,直接受益793人次;组织应急救援知识培训、果农种植知识讲解、养猪知识讲解等专家培训,直接受益947人次,专业扎实的社会工作服务让寿光北部羊口、上口、营里3个乡镇11个村庄上万人因此受惠,留守人员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社区治理成效明显。社会工作者利用政府有限的扶持资金撬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支援了村庄建设;部分技能培训推动了村民就业;为受灾村庄送去了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增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活力和后劲;同时,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活动,带动和促进了当地精神文明建设。专家评价,本次社会工作介入洪涝灾害服务的成效显著,影响深远,具有地方示范意义。

一场不期而遇的“遭遇战”

天有不测风云。2018年8月下旬,受台风“温比亚”影响,潍坊市暴雨肆虐,来势之猛,灾情严重,历史罕见,形成潍坊市1974年以来最严重的洪涝灾害,其中寿光市受灾严重,全市15个镇街、542876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62462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7771公顷,成灾面积24898公顷,绝收面积6631公顷;倒塌房屋2638间,严重损坏1688间,一般损坏房屋13350间;直接经济损失103.9亿元。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针对山东“温比亚”台风灾情紧急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山东省减灾委、省民政厅启动省Ⅱ级救灾应急响应,潍坊市先后启动了自然灾害救助应急三级、二级、一级响应。

寿光遭受洪涝灾害后,潍坊市社会工作力量第一时间响应,深入灾区,了解基本情况,协助相关政府部门协调志愿者;畅通灾区信息,正面宣传报道;安抚灾区群众情绪,适时进行心理抚慰;招募志愿者协助进行消杀、爱心物品分拣与分发等。前期,社会工作者们在稳定灾区秩序、灾民情绪,防止疫情蔓延、人心恐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灾情相对稳定后,社会工作者分批进行调研,进入重灾乡镇进行实地访问,为后续灾后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洪涝灾害发生后,在民政部、山东省民政厅和潍坊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潍坊市新路社会组织发展中心承接了“重大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社会工作服务国家支援计划山东省寿光市洪涝灾后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经充分调研,该项目在受灾较严重的寿光市北部沿弥河流域营里镇、羊口镇、上口镇实施,每个乡镇设立一个社工站点,分别派5名驻村社会工作者,为遭受打击灾区群众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四个层面为灾区赋能加油

2018年9月,15名社会工作者分别进驻寿光市上口、营里和羊口三个乡镇并设立三个社会工作服务站,在社会工作专家们的指导协助下,深入群众,对接资源,迅速展开多方面的专业服务。

心理抚慰深入人心

“这个好玩!”“我要这个……”2018年11月11日,寿光羊口镇宅科小学里,孩子们嘻嘻哈哈乐成一片。该村的12名孩子在驻村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一场“沙盘游戏”主题小组活动。孩子们积极参与沙盘游戏,精美多样的沙具让孩子们充满好奇,忍不住去想象去探索。小组活动中,孩子们可以放松玩耍,可以把幻想和情绪融入沙子和沙具中,通过小组成员的沙盘摆放,展现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大大缓解了孩子们因灾害带来的悲伤情绪。

针对受灾村民面临的情绪焦虑、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等问题,入村后,各站点的社会工作者们立即投入工作,首先开展了心理与健康层面的服务。她们组织了灾后减压小组,为重点人群开展持续性的个案工作,针对灾后心理创伤、因灾致贫的个人或家庭,为其提供持续性的心理辅导、情绪支持及资源链接服务。为受灾群众开展互助性和治疗性的小组工作,连续在灾区开展小组活动和社区工作坊。运用交互模式,通过引领组员分享感受、接纳倾听、支持鼓励等方式,工作方法以倾听、共情、爱心呵护为主,让他们敞开心扉,协助其舒缓情绪、减轻压力。在他们诉说的过程中逐渐帮助他们区分责任边界,用积极的心态,群策群力,齐心协力重建家园。据统计,社会工作者共对受灾群众进行情绪疏导和心理抚慰1331人次,有效抚平了灾民的情绪。同时,她们还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稳定灾民心情,稳定社会秩序。“一场大水把家里的财产都泡了,换谁谁不难受?很长时间了心里这个疙瘩一直没解开,"死的想法都有了,“社会工作者们进村后,经常和俺聊天,陪俺谈心,给俺们出主意想办法,慢慢地自己也觉得这个‘包袱’放下了,对未来又有了希望!”上口镇口子村居民李文波对社会工作者们的付出非常感激。

社会文化重建顺利

“刚吃了你们给送来的饺子,现在又不要钱给俺照相,还送了这么大的照片,真是太感谢了!”10月24日,寿光营里镇李家湾村85岁的赵秀香捧着已将装框镶好的11寸大彩色照片高兴地说,“半辈子没照相了,没想到老了还能照个相……”时值全国“敬老月”期间,社会工作者联合寿光市民政局、潍坊市摄影家协会、李家湾村共同开展了“助力重建 关爱老人” 公益摄影走进李家湾村活动,为社区内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拍照、冲洗。这次活动共为126位老人及部分村民进行了拍照。在这之前几天,社会工作者以九九重阳节为契机,策划实施了重阳节高龄老人饺子宴活动,696位老人分别齐聚到羊口镇宅科一村、羊口镇宅科四村、上口镇口子村、上口镇小营村、上口镇西广陵村,感受社会工作者们带来的温暖情谊,同时,志愿者还为328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将饺子送到家中。活动中,还为老人们精心准备了牛奶、鸡蛋等节日慰问品。

社会工作者重视当地社会与文化层面的重建。她们持续进行灾后重建政策的宣传和倡导。在了解灾民需求的同时,协助村民自下而上打通信息渠道,利用“小喇叭”、宣传栏、公示栏、文化墙等方式向村民宣传党和国家与地方政府对于灾区村民安置及灾后重建的最新政策信息和指示,传播社会正能量。以活动工作坊与小组讨论的形式推进村民之间对于社会文化记忆的交流,在修复社区原有生活秩序的同时,融洽村民之间关系,增强社区活力。邀请相关专家走进受灾地区安全教育,进行防灾减灾知识宣讲,增强村民对不同自然灾害风险的抵御能力。至12月底,已经先后组织了15次场减灾防灾相关活动,直接受益群众484人次。

组织建设有声有色

崭新的头盔、铮亮的工具一字摆开,消防知识手把手教会,应急救援知识讲解入心……2018年11月22日上午,寿光营里镇东北河村应急救援队正式成立了。这是寿光市成立最早的村级应急救援队之一。救援队以村干部和常年在家的村民志愿者为主体,就近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如遇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队在20分钟内可到达事发现场。

社会工作者们基于前期深入调研,充分挖掘村内应急救援骨干并提供相关系列培训,结合本地实际,在羊口镇建立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及社区微型消防站试点,聘请专家对他们进行培训,并为应急队员配发服装、头盔、急救包、逃生面具等应急救援装备等,为他们能更好的参与到消防救援、交通疏导、维持秩序、巡夜等工作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

应急救援队的建立受到了当地村民的极大欢迎,他们也非常高兴地积极配合参与,“新路社会工作者帮助我们建立了社区微型消防站,还特别邀请了应急救援专家,给我们普及减灾防灾知识,增强灾害预防意识,掌握灾害相关知识,提高自救和避险能力,专家们还给我们培训了心肺复苏、烫伤、灼烧的处理方式、预防踩踏技巧、 伤口包扎、海氏法阻梗等……我们感觉心里更踏实了!”东北河村支书王希良说。

助人自助

社会工作者们入村后,积极展开组织层面的重建。她们围绕组织与成员、组织与组织的关系重建开展服务。她们重视社区各类组织资源整合的服务,与灾区内其他社会组织或机构取得联系,分析各组织或机构的优势与不足,根据它们在该安置区内所发挥的功能将其纳入本服务队的工作框架内开展相应服务。通过联席会议的方式对社会组织或机构的服务进行督导,同时以共同倡议活动的形式营造良好的互助氛围。同时,注意培育和支持农村自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使其成为支援力量退出后的主要服务组织。截止12月底,在社会工作者的培育下,已成立李家湾村夜间巡逻队、口子村志愿者协会、口子村老年人协会、防灾减灾队、文体兴趣联盟、带不走的心理援助队等自组织20个,直接参与群众793人,间接影响群众1万多人。

生计发展功在长远

“我今年70 多岁了, 以前没有收入来源。驻村社会工作者教我们编织技术,我学习了一个多月,现在已经很熟练了,上个月靠编织我赚了1000 多元,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他们帮了我们的大忙。”1月5日,宅科一村村民曹大娘高兴地对来看望她的领导说。羊口镇宅科村社会工作服务站新路社会工作者发挥资源链接优势,为宅科一村的留守妇女带来了趣味编织课并为她们成立了编织协会。通过这个活动,为村民搭建了一个“原料供应—手工加工”的合作模式,让留守妇女以庭院经济的形式,为其家庭增加收入,助力家乡灾后生计重建。据了解,自开展留守妇女编织小组活动以来,宅科村留守妇女以此为契机,形成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性庭院经济模式,她们纷纷表示对这种活动“很高兴”“很支持”“很愿意”“很感谢”。

此外,社会工作者们还积极筹划,以增能理论为基础,通过手工面食工艺坊等多种形式,激发留守妇女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了留守妇女的自信心,增强了妇女们的技能,建立了新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强了她们对灾后生活和重建的信心。初步统计,新路社会工作者们已经为灾区群众引入编织等多个生计层面的重建项目,目前已经产生经济效益约2万多元,为解决灾民的可持续性生计问题提供了切切实实的帮助。

为提高灾区群众的自救重建水平,新路社会工作者们还邀请专家,为群众先后进行了果树疾病预防、灾后猪病防治、安全用药、农业蔬菜种植技术能力提升等20场专题讲座,直接受益群众947人。另外,还广泛链接社会资源,共为灾区筹集了3万元现金和价值15万元的爱心物品,为灾后重建添薪助火。

社会工作服务可在灾害救援中发挥更大作用

“经过前期走访调研,我们发现灾区群众普遍对突如其来的灾害无法接受,怀疑、恐慌、害怕等情绪在灾区蔓延。很多灾区群众对灾后重建家园缺乏信心。同时,对各个救援单位包括政府在内都存在过高的期待。如何让灾民正确的认识此次灾害,如何让他们紧绷的情绪得到放松,如何帮助灾民平稳地度过灾后重建这段时期,这些问题都迫切的需要灾后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潍坊市新路社会组织发展中心主任曹冬梅在谈起该专业服务项目的缘起时说,洪涝灾害之后,灾区百废待兴,无论是住房重建、产业重建还是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前提都需要做好、做通“人”的工作。只有凝聚人心,齐心协力,方能共同重建家园。“而民政部项目的重点就是做人的工作,通过正能量传播、互助网络体系建设、自组织发展以及民俗风俗文化重建,团结灾民,恢复灾后重建,共建美丽家园。”

“该项目初步探索了社会工作介入此类灾害事件的工作机制,积累了重要的工作经验。针对此类灾害事件,在全市范围来看都较为缺乏社会工作介入的经验,本次介入与地方、政府及其他援助团体的合作过程中,她们不断清晰社会工作在其中的角色定位,在服务手法和能力方面也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我市社会工作者在遇到此类灾害事件时的介入提供重要经验借鉴。”潍坊市社会组织管理办公室主任李凡华长期关注该项目,对该项目在本地的示范作用表示肯定。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芦山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救援经验已表明,社会工作者是灾区过渡性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中的重要力量,在化解灾区群众的心理问题、再造灾区社会支持网络、提升灾区恢复重建能力、引领灾区志愿服务有序开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潍坊市民政局副局长张慕昌表示,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参与自然灾害救助是对政府实施灾害救助的重要补充,社会工作者通过灾害事件的主动介入,积累专业介入经验,争取政府的认可。透过灾害事件的介入实践,可以逐步探索灾害救援及灾后重建的工作机制,在灾害发生时,就会争取到介入的空间,也更能显示社会工作在灾害工作中的价值。

社会工作专家曾参与该项目督导并到各驻村点现场考察的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理事张剑教授则对此更有深层的考量。他认为,在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风险时代,社会力量尤其是专业力量的介入已是不争的事实。尽管专业社会工作被正式纳入灾害救助/救灾应急体系中的时间尚短,但很多有识之士正在努力争取、学者们也在大力呼吁,“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每一次突发事件的介入中提供专业的服务,展示专业价值,为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工作介入总结经验和积蓄力量!”张剑教授肯定,“本次潍坊新路社会工作者在寿光洪涝灾区的服务实践是当地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一次积极探索,成效显著,影响深远,具有地方示范意义。”

“灾后重建是一项复杂的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的链接者,可以通过各方渠道,为灾区群众链接、协调资源。”曹冬梅表示,寿光灾区的重建与服务实践是我市社工灾难救援的一次“大演练”,通过这次救援,总结经验,锤炼队伍,提升技能,为以后可能不期而遇的救援服务打好基础。“我们将努力探索灾害救助服务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道路,当灾害发生后,确保社会工作者能够有效地配合当地开展专业、有序的救援服务,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专业作用。”“若有战,招即来!”

编辑:涂传博 审编:QM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