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三心”工作法搭建社工大舞台

 时间:2019-01-16 11:11:00来源: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民政局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工作理念,在健全社会工作组织网络、搭建服务平台、凝练品牌项目等方面积极探索,推动合肥市社会工作蓬勃发展。

政策引领,夯实工作“重心”

合肥市民政局围绕市委、市政府加强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的总体部署,把社会工作作为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从组织保障、政策引领等方面着力推动社会工作发展。

在强化组织保障上,合肥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政府相关部门及各县(市、区)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社会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此外,市直部门也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如市委宣传部组织“社工宣传周”活动、市人社局组织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市财政局在社工机构奖补等方面给予支持等。

在政策引领方面,在制定《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合肥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等顶层设计时,都把社会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2013年市委以“1+4”文件形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会服务工作的意见》,同年还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并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培育和待遇作出规定。在《合肥市“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街道、社区和福利机构专业社会工作岗位人才“两个全覆盖”,社区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常住人口的10%以上。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有力促进了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搭建平台,紧抓工作“中心”

合肥市围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发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搭建活动平台,突出待遇保障,全面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职业化、制度化和专业化。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合肥市首先抓好社会工作人才培训,采取专业社工机构和基层政府合作共建的方式,多层次、全方位组织开展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其次抓“双基地”建设。合肥市在基层自治组织、城镇社区服务组织、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等均设立了“社工院系实训基地”,开展社会工作院系大学生实训活动,不断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推动校地融合发展。再次抓激励保障机制。合肥市坚持将事业单位社会工作者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待遇保障范围,按照“资格与岗位挂钩、岗位与薪酬挂钩”的原则,兑现工资待遇。包河区还对社区聘用人员中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且从事社会工作的,按照初、中、高级职业水平等级,明确每月分别给予100元、200元和400元的补贴,此项经费列入该区财政预算。

在社会工作岗位开发上,合肥市从2014年起开展基层社会服务平台标准化创建工作,在首批8个中心、16个站通过认定后,又完成了28个平台的建设任务。所建平台实现辖区内服务对象信息、需求信息录入率达到100%,培训督导覆盖率均在90%以上,专业社会工作者也达到工作人员的30%以上。辖区所有街道(社区)将购买项目和购买社会工作岗位相结合,实现了“专业人干专业事”。此外,合肥市还积极开发社会工作岗位吸引人才,通过培训转化、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发专业岗位,2014年市财政就安排专项资金在街道社区购买了社会工作岗位449个;2017年起市财政在每个城市社区安排7.5万元,购买基本公共养老和青少年服务,同时县(市、区)也安排了配套资金。庐阳区在2014年的事业单位招聘中,分别在民政和人社部门开发了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实现了社会工作岗位的零突破,并通过购买养老和“老少活动家园”社会工作岗位,共为乡镇(街道)购买了岗位77个。

在社工机构培育上,根据合肥市“1+4”社会服务政策,对评估等级为3A以上的社会组织和新登记的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分别给予2万-8万元的财政资金奖补,并优先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此外,出台了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文件,明确提出打造孵化园基地,全市共建成区、街道、社区三级孵化园15个,已入驻和孵化社会组织435家。

品牌带动,激发工作“核心”

目前,社会工作认知度低,亟须通过各种方式走近居民,而一个个贴近居民需求的品牌项目则是一种很好的走近居民的方式。合肥市积极开发满足群众实际需求的本土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努力探索社会工作项目的品牌化发展。

合肥市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为依托,在探索“三社联动”机制的基础上,积极打造社会工作服务品牌,成功将社区“老少活动家园”项目纳入市政府民生工程,目前该项目已建成500个活动站点,通过“社工带义工”的方式,面向社区老年人和青少年提供文体康乐、兴趣培养等服务。为推动社会服务活动进社区,庐阳区将2014年定为“社会工作公益活动年”,庐阳区社会工作协会和11家乡镇(街道)社会工作协会,联手150余家社会组织,共同开展了132场社区服务活动,逐渐形成该区的品牌服务项目。新站区重点聚焦社区青少年和老年人群体,打造“关爱社区儿童共筑家庭和谐”和“晴暖夕阳关爱服务零距离”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包河区的“怡养家园”“金色拐杖”“心约善谷”“睦邻会所”“读书郎俱乐部”等系列基层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都逐渐发展成为居民耳熟能详的服务品牌。

各种社会工作服务品牌项目的诞生,背后都包含着各级政府对社会工作的高度重视。2014年合肥市政府推出22个向社会力量购买的服务项目,实际兑现资金1.2亿元,为全市各类社工机构发展带来巨大推动力。此外,合肥市于2014年成立的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市财政一次性注入资金400万元,通过支持社会组织孵化园建设、开展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培训、组织公益创投等形式,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包河区在全省率先推出公益创投活动,设立区级社区发展公益金,通过“公益创投”“服务补贴”“服务奖励”等形式,重点支持以促进区域社会建设、鼓励社区社会服务为重要内容的示范性、探索性、创新性公益服务项目,着力扩大社工机构的成长空间。

编辑:涂传博 审编:QM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