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老年社工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迪

 时间:2016-11-28 15:14:26来源:中国社会报

美国的社工已经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其对于老年社工的培养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形成了具有其特色的老年社工发展模式:政府有多个老年服务部门;社工机构具有不同性质, 包括公共机构、非营利机构以及私营机构;资源调动有多种渠道;岗位建设有严格规范;社会工作伦理和监管有完善的制度。

明确界定老年社工领域

1995年,美国健康职业署举行的有关老年医学教育的国家论坛,提出了12项社会工作职业,并且明确了其行为和实现其目标的相关从业者。美国社会工作的权威机构——社会工作协会(NASW),将老年社工的工作领域区分为六类:未来照护规划、阿尔兹海默症及失智症预防规划、照护者疏导与辅助、生命规划、长照规划、重要老龄化。NASW对每一个领域老年社工可以做些什么,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比如,在长照领域,老年社工的主要任务是帮助老年人选择最适合他们的照护安排:对老人的身体、经济、社会、精神因素进行分析,制订照护安排;对于居家养老但无法完全自理的老人,社工通过提供社区资源的信息,协调并监督包括送餐到家、健康监测、家政服务、交通、照护者帮扶等各项社区服务;当老人不适合继续在家养老时,社工可辅助评估各选择、代表老人查看养老机构设施,在老人住进机构之后帮助老人尽快适应,并积极联系老人的家人提供持续的支持等等。通过浏览NASW的网站,人们在短时间内就能够了解自己需要哪方面社工;同时,详尽的说明在增进人们对老年社工工作了解的同时,也潜在地刺激了人们的养老规划、预防、帮扶需求;最后,有志于老年社工的学子,也可以对该行业有初步的了解,并且根据该领域服务内容的要求,制定努力的方向。总之,老年社工领域界限的明确,对于提高社会对老年社工的认知、明确老年社工工作的开展以及学校教育的方向,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社会上多数人无法分清老年社工与“护工”“家政”“居委会工作人员”的现状,很大程度上缘于我们对老年社工的界限划定不明确不清晰。“社工”一词本来就是个舶来品,而政府或相关权威部门又没有详细说明其工作内容,公众的知晓度低是必然的。关于社工的学术文章多重视实务的个案,这似乎是在反映社工的工作是个性化的。但事实上,缺乏概括性的总结和前瞻性的指导,仅凭一句“助人自助”的社工原则,只会让社会大众甚至是许多社工专业的学子无所适从。因此,政府或行业的权威机构,有必要参照国外的经验及本土化的创新,明确老年社工的工作领域,这对提高社会对老年社工的认知、丰富老年社工的内涵、指引社工提高自身专业能力都有重要作用。规范老年社工能力评价与认证体系

2000年,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为了加强老年社会工作教育,启动了具体明确老年社会工作能力的项目,总结出所有社会工作者和老年社会工作者最需要的10种能力和10种技能。同时,已经有很多研究成果能够有效地测量学生的能力。例如,“自我效能”理论可以用来测量学生的实践能力;“特殊——具体能力”方法用来评价学生的访谈技巧;另外,评价学生能力的信度和效度也能够得到检验。测量学生老年社会工作能力的量表也已经开始广泛应用。

除了评价社工的能力,美国政府和行业协会还设置了分层执照考试制度。美国社会工作理事会联会将考试划分为社工准学士层次、社工学士层次、社工硕士层次、高级通才社工师和临床社工师5种类型;不同层次对于理论、实务、情景模拟、诊断、干预等能力,设置了不同的比重;不同层次的执照,也严格对应不同的执业资质。严格的考试制度和权威机构的认证,大大缓解了老年社工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减少了老年人及其家人找寻合格社工的搜寻成本,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尽管我国已经有多所高校设置了社工专业,但其中老年社工的比例却很少;现有的课程存在内容僵化、本科生和硕士生课程设置区分不明显、人才培养过程尚未形成有机整体等问题;而已有的社工资格考试的知名度不高、权威性不够、分层少,难以起到区分社工水平的作用。我国可以参照美国的做法,在社工的培养上更注重一体性,发展对社工能力的评价体系;分多层设置老年社工执照并科学设置考核标准,真正起到“执照反映社工水平”的目的。重视培养老年社工实践能力

事实上,美国的老年社工发展,并非完全不存在问题。2005年,美国的老龄人口已经超过12%,然而社会工作者中把老年作为首选工作领域的,远远低于老年人口比例;在社会工作本科和硕士毕业生中,分别只有16%和4%的人从事老年服务工作。对教育、实践者以及研究者来说,既缺乏可供学习的模式,也少有实践和就业的机会。实际工作者和学术研究者隔离,缺少合作的机会和平台。美国的社工行业和政府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哈特福特基金就资助了一个“合作实习项目”。其首要目标是通过增加老年人聚居地的实习,增加具有硕士水平的老年社会工作者数量。

在我国,也存在着老年社工学生实践能力不足、走上岗位后难以适应的类似情况。可以看出,无论在哪个国家,老年社工都是一门非常看重实践能力的职业。老年社工的教育不应当局限于课堂的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学校、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应当搭建学生实习实践的平台,使学生能将课堂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有助于学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的需求。

除此之外,美国在老年社工的提供方式、行业自律、理论研究上,还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美国的老年社工采用政府、多部门、民间组织等多渠道提供的方式;行业协会在人才培养、再教育、行业规范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除了创新社工的工作方式外,还重视对社工伦理道德、职业素养等的研究。对于这些方面,国内也有一些文献进行了研究。但笔者认为,如果把社工看做一种准公共物品,它的提供方式的研究固然重要,但首先应当明确其内涵、提升其质量,并刺激其有效需求。在老年社工质量不高、社会对老年社工认知度低、需求未被激发的情况下,谈老年社工的工资、供给和就业保障,是不切实际的。

林是琦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

编辑:涂传博 审编:沫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