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背景
广西柳州市F城区经济发展迅速,但低保人数仍然不少,农村和城镇低保家庭合计732户。广西汉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了F城区低保对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于2017年3月至5月对城区内的低保家庭开展调研工作,发现大部分低保家庭的生活保障问题通过政府补助已得到解决,但是部分特殊低保家庭的生活实际困难仍得不到解决。例如,相较于F城区内的其他社区,A社区低保家庭数量最多,且在这些低保家庭中,家庭成员中有吸食毒品或者因吸毒导致HIV感染的占A社区内低保家庭的22.8%,这样的家庭或群体常常得不到社区居民的接纳与支持,且容易遭受他人歧视的眼光。这类家庭中的照顾者,不仅需要承担家庭经济压力,还要负责照顾任务。
经过入户调研,社会工作者了解到这类家庭照顾者群体需求的同质性,且A社区的群体需求表现最为明显,最终决定在A社区开展“心灵港湾”特殊家庭支持小组,协助这类家庭照顾者走出困境,提升解决困难的能力。
理论依据
互动小组模式理论强调人与人的交互反应关系、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以及个人需要从群体生活中学习。本小组成员间的家庭同质性特征较为突出,小组的互动有助于个人形成良好的自我平衡,满足交往与感情交流的需要,获得心理支持,学习正确的态度与行为,从而缓解个人的危机和问题。社会工作者作为小组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可以利用机构内外的资源,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小组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开展小组工作,调节特殊困难家庭中照顾者的疲惫、悲伤、焦虑和低落情绪,帮助疏导和宣泄不良情绪,并协助挖掘自身资源,构建社区支持网络。
具体目标。正确认识不良情绪影响的双向作用及产生压力的原因:宣泄负面情绪,释放内心压力,分享日常生活中与家庭成员的各种摩擦,寻找有效的沟通方法。
服务实施过程
第一节:“不顺心的事情还真多”
小组成员都来自A社区,但由于社区面积大,各个组员并不相识,所以社会工作者在自我介绍之后,引导组员相互介绍。因组员年事较高、文化水平较低,且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参加团体分享式活动,为克服拘束,社会工作者便鼓励组员起一个自己在小组中专门使用的昵称。
为了消除组员的疑虑,提高他们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社会工作者在介绍小组的目标和内容时,强调了组员需求的同质性(小组成员的家庭中都有曾经吸食毒品或因吸毒成为H I V病毒携带者的成员)。之后,社会工作者带领组员共同制定小组契约,并确保小组内容不向外泄露。
社会工作者引导组员以“不顺心的事情还真多”为主题,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分享各自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组员诉说的“不顺心的事情”包括:“一人吸毒、全家受罪”“忙工作忙生活,疲惫不堪瘦了24斤”“真想抓儿子去强制戒毒”“被折腾了一辈子,死了就解脱了”等。社会工作者运用同理的方式,回应了组员的负面情绪,同时也披露了自己的“不顺心的事情”。最后,社会工作者总结本次小组内容,并帮助组员认识到不顺心的事情无处不在,每个人都会有负面情绪,都会有压力。
小组初期,因组员对彼此的不熟悉,社会工作者在小组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并运用鼓励、聚焦、自我披露、同理等技巧,引导组员勇于表达自己,促进组员间的沟通与交流。
第二节:撕碎压力的“大白纸”
社会工作者通过回顾上节小组内容,引入本节小组主题——负面情绪的应对措施。在社会工作者的鼓励下,组员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其中两位组员在分享过往的经历时,表现比较积极,在他们的带动下,比较沉默的组员也逐渐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轻松的小组氛围中,组员也主动分享了应对负面情绪的措施。
社会工作者将组员分享的负面情绪写在大白纸上,并放于组员中间,引导他们将其看成是生活中的人和事带给自己的消极影响,然后将大白纸撕碎,就意味着赶走这些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减轻压力。组员们跃跃欲试,在合力撕碎大白纸的过程中,念叨着:“撕掉压力,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好了,我们的生活会重新开始的!”本节小组结束后,一位组员在离开以前,向社会工作者说道:“每天来这里坐一坐,聊聊天,倒倒苦水,平时真是有苦不知道找谁倾诉。”
小组中期,社会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逐渐从引导者转变成为倾听者,组员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彼此之间的交流渐渐增多。小组开始产生凝聚力,组员对小组也产生了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第三节:积极应对负面情绪
在第三节小组工作开始之初,社会工作者运用开放式提问的方法引导组员回顾上节小组内容,促进组员反思在家庭环境中产生的负面情绪、压力和无助感等,进而引入本节小组主题——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社会工作者根据组员在家庭中所面临的压力和困境,将组员分为两个小组进行情景再现。活动以第一组表演良好情绪状态下的家庭互动模式,第二组表演压力和困境状态下的家庭互动模式分别进行,并结合封闭式和开放式、暴力和非暴力语言的对话方式,促进组员体会不同背景下产生的不同效果。
在社会工作者的引导和组员的积极参与下,情景模拟活动顺利完成,组员也直观地感受到了情绪变化的过程,并能够理性地列举出应对的措施与方法,活动达到预期效果。
小组进入中后期,社会工作者逐步在小组中“边缘化”,主导者的角色由组员承担。社会工作者还需要引导组员体会小组过程中角色的变化,同时积极传递小组的进展情况。
第四节:我的生活,我做主
为帮助组员积极挖掘内外部资源,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工作者在本节小组中运用资源分析图的方式带领组员进行正向思考。在此过程中,组员基本都能说出自己生活轨迹中存在的有效资源,如朋友、亲戚、邻居、社区、街道办事处、民政局等。但部分组员也表示,虽然身边的有效资源不少,但因为家庭成员曾经的不良表现,所以能够利用的资源并不多。“我家经常遭受别人的歧视,有时候会觉得丢脸而责怪吸毒的儿子。”一位组员认为,不良的沟通方式也导致了家庭关系不和谐。
在本节小组中,社会工作者通过“满满的水杯”小组活动,促进组员和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互动,重塑组员对生活的信心。社会工作者首先在一个杯子里注满了水,组员需要在杯子中的水不会溢出来的情况下,将超过150个回形针全部放入杯子中。组员全神贯注、齐心协力将回形针慢慢放入水杯,虽然高涨起来的水已超过了水杯的边缘,但在无外力的干扰下依旧没有溢出来。这个需要自己动手操作的活动给组员带来了不小的震撼,社会工作者也在此过程中传递了压力与抗压之间的平衡与空间,从而促进组员树立对生活的自信心。
最后,社会工作者带领组员回顾了整个小组的内容,对小组成果进行了进一步的巩固,并鼓励组员把在小组中学习到的应对负面情绪的方法和措施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社会工作者宣布小组结案时,组员们纷纷起身鼓掌,主动与对方握手。
评估与反思
在本次小组工作中,服务对象出勤率极高,与社会工作者的互动逐渐增加,能够积极参与各环节的讨论,并敢于分享自己的经历。部分组员在小组反馈中表示,已经认识到负面情绪对于生活的影响,希望社会工作者可以多多开展类似的小组活动,为他们搭建交流的平台。
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学习和分享型的支持性小组时,特别是针对特殊困难家庭,需要仔细甄别服务对象需求的同质性,在招募组员时也需要详细区分。本小组中,组员家庭中均有曾经吸食毒品(目前正在服用美沙酮进行替代治疗)或因吸毒成为H I V病毒携带者的成员,服务需求的同质性可以帮助组员消除疑虑,提高参与度。此外,若小组成员多为特殊困难家庭的照顾者,在分享和讨论中难免会有所保留,此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强调小组的保密性原则,引导组员思考造成压力与困扰的因素。同时,社会工作者还要保持不批判的原则,方可为组员营造一个安全、信任、可依靠的小组氛围,促使组员积极大胆地发言。
编辑:涂传博 审编:QM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