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医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中重要的分支服务领域,普遍存在于健康和医疗卫生服务情境中。由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服务于卫生保健体系和医疗卫生服务实践中,贯穿于疾病预防、疾病治疗、功能康复、家庭健康以及社区健康服务。基于政策背景和现实需求,医务社会工作参与健康扶贫既是形势所需,也是创新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事务、解决社会问题的新型路径。
一、社会工作参与健康扶贫优势分析
(一)专业价值导向
医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术于医疗卫生机构,从社会心理层面来评估并处理服务对象的问题,以医疗团队一份子共同协助病患及家属排除医疗过程中的障碍,使疾病早日痊愈,病患达到身心平衡,提高治疗效果(社会工作实务,2016)。在传统定义中,医务社会工作基本建立在医院治疗基础之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医务社会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医务社会工作的外延延伸到疾病预防、维护健康和以增强体质为目标的健康照顾社会工作。
(二)理论优势
医务社会工作较为常用的理论有生命周期理论、危机干预理论、任务中心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等。以湖南省新生儿出生缺陷干预为例,主要运用任务中心理论,从新生儿出生缺陷问题出发,从新生儿出生缺陷三级预防体系为基准,由目标任务确定多主体干预手段,如基于环境系统对基层卫计专干、妇女干部提供优质培训。对孕产妇及其家庭开展宣教,树立、提升意识,增权赋能。对贫困地区新生儿开展义诊筛查,链接优质医疗资源和社会关注。分级目标层层设置、达成,最终促进项目整体发展,提升服务群体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抵御能力。
(三)方法优势
公共卫生领域社会工作常用方法主要有四种: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和项目管理。个案工作可用于个体案例的跟进和具体服务设计、提供上,如在医疗机构紧急救助过程中产生的危机和冲突,个案工作可通过与病患及其家庭持续沟通,充分了解需求和链接资源的情况下,预防冲突形成,实施个别化服务;同时在健康扶贫过程中,一户一案,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健康服务标准和干预方法。小组工作适用于某部分共性群体,更多用于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心理纾解等,妇幼产科医院设立有孕妇学校,既是通过专业医学知识起到健康教育作用,同时也可在有条件情况下开展主题小组工作,提供群体间共建支持,如孕妇减压小组、产妇心理关爱小组等。延展外延,因医生群体其职业压力或地域资源不足,可通过定期小组工作,进行纾解干预或增能引导,以专业促进专业。社区工作在医疗健康方面,以某范围内居民为对象开展某类型健康档案建立、健康理念倡导等方面工作。项目管理更为强调在服务干预过程中以项目制进行整体管理。从初期调研、需求评估、项目设计、干预制定、评估总结、研究倡导等方面进行全过程干预。
二、社会工作参与健康扶贫角色定位
在社会参与方面。社会工作者在健康扶贫过程中所扮演角色如下:
(一)需求评估者
在广大基层地区,由于地域、社会环境、人文风俗等多种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复杂影响,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需要整体把握政策背景,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干预方法。社会工作者在此过程中通过专业方法,在基层调研、个案访谈的基础上,结合统计数据,分析现存问题、产生原因、相关群体,对服务对象的需求和问题进行评估界定,确立专业干预模式。
(二)资源链接者
国家出台健康扶贫政策,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执行政策,医疗卫计部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资源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去了解、争取、整合,结合基层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和干预方法,为其提供资源和专业指导。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以其专业角色定位,在健康扶贫工作中作为中间方,既是从上而下的政策解读和资源统筹者,亦是自下而上的问题和需求反馈和资源争取者,在政府有效管理下,有序有效地以专业技能服务健康脱贫工作。
(三)服务提供者
社会工作者立足一线,扎根基层,以专业工作方法为基层群体制定专业干预方案,链接相关资源,为其提供服务。从群众所需出发,问题导向,运用优势视角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等作为理论指导,通过个案、小组、社区等社会工作方法,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支持,促进其增能,缓解其问题。
(四)社会倡导者
在服务过程中,通过问题需求评估、结果评估、数据分析等,发现社会问题并提供可行解决路径,倡导社会资源有效提供、社会政策有效制定、社会意识有效树立。以专业影响个体、群体,从而促进社会意识的树立和形成,改善整体社会环境。
编辑:涂传博 审编:QM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