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针对离婚率持续攀升问题,浙江省江山市不断创新思路,借助专业社会组织力量,探索将专业婚姻家庭和心理咨询服务引入婚姻家庭辅导。据统计,4年来,江山市婚姻登记处通过购买社会组织专业服务已免费为3500对夫妇提供婚姻家庭辅导,劝止非理性离婚601对,开展后续离婚心理调适咨询1000多例,调解家事矛盾542例、辅导新婚恐婚23例。
引入专业社会组织,确保服务高效化
从2015年开始,江山市婚姻登记处依托社会组织聆听话廊社会工作站开展婚姻家庭辅导工作。聆听话廊社会工作站由全国社工领军人才、国家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辅导师、社会工作师、律师等五十余人组成,具备处理婚姻矛盾纠纷专业人才和实践经验。在引入社会工作站之初,就明确由社会工作站提供人才,婚姻登记处提供服务场地、办公用品和经费补贴。而后,为确保婚姻家庭辅导这个公益项目持续运行,则通过服务机构与政府部门签订合作协议,以政府购买服务或公益创投的形式,明确经费来源和使用规范,保障值班咨询、后续咨询、辅导师培训督导与办公用品经费。
专业社会组织服务的引入,切实充实了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的力量。正因如此,江山市婚姻登记处将对公众提供婚姻家庭辅导服务的时间从之前的每周半天增至五天,实现了工作日婚姻家庭辅导服务的全覆盖。同时,为确保值班辅导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社会工作站专门安排每人值班半天,另有2名替班人员。经过几年的实践发展,社会工作站的辅导师已由3人增至12人。
随着社会工作站的经验积累和人手充裕,婚姻家庭辅导的服务内容也有了新的扩展。目前,已经提供的服务包括无偿为当事人提供婚姻家庭咨询服务、家事调解、个别心理辅导、恐婚咨询、妇女维权、法律咨询六项内容,辅导中发现有精神疾病的,会及时转介医疗机构治疗。此外,每逢“2·14”、七夕等特殊日子,还会开设“新婚课堂”,帮助新人完成角色转换,提高当事人婚姻质量。
保持持续学习姿态,确保服务专业化
为提高婚姻家庭辅导成效,江山市婚姻登记处在引入专业社会组织的同时,还注重保持婚姻登记工作人员和社会工作站辅导师的学习状态,营造了在工作中学,学以致用的氛围。
江山市婚姻登记处每月都会举办“一月一议”沙龙活动。活动中,组织值班辅导师与窗口工作人员座谈交流,分别从专业视角和窗口服务视角分享经验,探讨难题,精进业务。目前,已经形成团队独创的婚姻家庭咨询流程和基本技术方法。此外,江山市婚姻登记处还开展了“日日交流”读书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值班辅导师、婚姻登记工作人员每天坚持阅读专业心理学书籍,并在微信群上发布读书录音和学习心得。
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大家在“比学赶帮”的氛围中共同进步。目前,婚姻登记处的7名工作人员,均取得专业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其中5位取得初级社工师资格,2位取得中级社工师资格。
有针对性分类服务,确保服务精准化
婚姻登记处是新婚夫妻美好生活开始的地方,但往往也是夫妻婚姻破裂,双方感情的“终点站”。为了服务好前来办理离婚登记的夫妻,江山市婚姻登记处采取“巧妙引导”“察言观色”“分类指导”等一系列方法,确保婚姻家庭辅导服务精准化,从而达到为解决婚姻家庭矛盾寻找突破口,为感情破裂的双方开启新的婚姻家庭生活做好铺垫。
实际工作中,遇到前来办理离婚登记的夫妻,如果辅导师直接劝解,通常会适得其反。对此,江山市婚姻登记处的工作人员会引导离婚当事人到辅导室做登记。辅导室中,辅导师则会通过与当事人拉家常的方式了解基本情况,在聊天的过程中察言观色,从而判别当事人属于哪类情况。
在辅导师看来,前来办理离婚登记的当事人,如果双方互相指责、甚至吵闹,则是家庭关系没处理好,还有挽救婚姻的余地。辅导员以说法、说理、说情,换位思考唤醒人性,促成夫妻和好;如果双方表情淡定、不争不吵,也不肯透露离婚原因,大多是夫妻感情彻底破裂,对离婚问题已经深思熟虑。
遇到这种实在不能和好的婚姻,辅导师首先会帮其认清婚姻失败的原因,以免下段婚姻重蹈覆辙。其次,辅导团队围绕其子女的抚养、财产分割等离婚后的关键问题对婚姻当事人开展辅导与疏导,这其中,如果遇到有家暴情况的,辅导团队会积极协助受害方开展理性维权。最后,会通过辅导当事人正确看待婚姻的意义、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减少离婚对孩子及家庭成员的伤害,更好地适应离婚后的生活。
与此同时,在提供分类婚姻家庭服务的过程中,江山市婚姻登记处逐步健全了档案管理机制。辅导师围绕当事人家庭基本情况、辅导类别、家庭问题、分析原因建议和辅导结果等内容,建立专人辅导档案,做到“一对当事人一专档”。
除此之外,江山市婚姻登记处还建立了督导回访机制。聘请业内专业人士担任团队督导,开展个案督导和辅导师个人成长督导,并根据督导意见和服务对象反馈意见更换辅导师。通过月度统计分析,对选择不离婚、或离婚时情绪不稳定的当事人,通过电话回访了解近况,询问是否需要后续辅导服务。从而,使得江山市婚姻家庭服务更高效,让服务对象更满意。
编辑:涂传博 审编:QM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