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名医学专家自发赴陇南义诊:已连续六年走进甘肃基层

 时间:2018-09-24 17:43:41来源:澎湃新闻

最近,一张贫困户家的“门前照”火了,有些许年代的木质大门紧闭,旁边斑驳的红砖墙上,是几行毛笔字:“各位领导:本人已脱贫,请不要再来打扰了”。

乍看之下,这幅场景会让人误以为是恶搞,但背后的现实却让人心情沉重:据微信公号“侠客岛”透露,照片背后的实情是当日上门的扶贫干部自掏腰包,买了一壶油、一袋米,“私车公用”翻山越岭来贫困户走访,结果却吃了闭门羹。

一边是扶贫干部长途爬涉“送温暖”,一边却是贫困户冷冰冰的“别再打扰”,这着实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贫困户的做法,或也超出了一般人对于被扶贫者心态的惯常理解——帮助你脱贫,你怎么还会不领情?

但倘若留意过媒体和相关部门曝光或披露的一些扶贫乱象,对此现象或就不会感到那么惊诧和难以理解。其背后可能折射的是当前精准扶贫过程中的一个突出弊端,那就是,在个别地方的扶贫绩效考核指挥棒下,扶贫干部的考核任务与贫困村民实际需要的扶贫之间,出现了断裂或是脱节。

从过往公开的案例来看,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者,贫困户获得扶贫资源的成本偏高,这包括扶贫干部反复的拜访、信息确认,以及填写各种表格,提出各种要求,甚至是让他们学习如何应对上面的调查。长此以往,这种繁复的程序和要求,实际上让扶贫有变成扰民之虞,反而影响到贫困户正常的生产生活。

此前媒体报道,部分基层扶贫干部吐槽被微信工作群和所谓“工作留痕”考核绑架,其中一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现在去下乡,进村第一件事,不是去村委会布置工作,而是先到挂点的贫困户家去和他合个影……”显然,这样的考核,不仅让扶贫干部疲于应付,也间接连累了村民,并可能伤及他们对扶贫工作的认同度。

二来,扶贫工作迟迟难以让贫困户体验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甚至由于工作不当,给农户造成损失。有媒体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西部某地为帮助民众脱贫,当地一度兴起养兔热,政府整合各类资金予以支持,高峰期兔子存栏接近40万只,但市场行情急剧变化,短短5年时间,产业规模已萎缩到不足7万只,造成不少养殖户血本无归,多年缓不过劲来。

当扶贫定位不清、方法失当,贫困户对扶贫工作失去信任,极端者挂出如前文所示的“门前照”,就毫不让人意外了。

因此,面对“门前照”一事,扶贫干部及当前的扶贫考核制度设计,都应该要有所触动和警醒。一方面,扶贫考核要更接地气,因地施策,无缝对接好贫困户的真实需求,不能让扶贫干部完成考核与让贫困户脱贫,成为不相干的两回事。

另一方面,扶贫政策和具体的执行,也得关照好贫困户自身的心态和感受。不能自恃是扶贫者、帮助者,是“为你好”,就固执认为贫困户理所当然应该无条件的配合和承受压力甚至代价。特别是当前进入扶贫攻坚的冲刺阶段,各地的扶贫压力也到了最大的时候,更得避免各种压力传导过多的施加到贫困村民的身上,引发不必要的抵触情绪。

编辑:甘再松 审编:QM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