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有一篇题为《“校园反暴力”计划》的文章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笔者以此联想到有一位母亲,她称自己在中关村二小上学的儿子,在校期间竟然被同学用厕所里的垃圾桶扣头。事后,孩子出现不愿上学、失眠、情绪不稳定等状况,被医院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导致的中度焦虑、重度抑郁。
大部分人看到这样的文章都感到不可思议,他们无法想象竟然连小学都充斥着校园欺凌。实际上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校园欺凌也不仅仅如文中一样只是肢体上的羞辱,还有很多其他的表现形式。而正因为对校园欺凌行为不甚了解,导致家长和学校老师对其有所忽视,欺凌行为也愈演愈烈。
欺凌行为主要分为四类:言语欺凌,主要指给受害者起侮辱性绰号,指责受害者无用,恐吓受害者,恶意取笑,粗言秽语,讥讽喝骂等;肢体欺凌,主要指对受害者的身体攻击,如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衣物等;网络欺凌,指在网站、微博、Q Q、朋友圈上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发表具有人身攻击成分的言论等;社交欺凌,指恶意造谣或者冷暴力、冷眼旁观、孤立排挤受害者等。
有研究表明,学校在反校园欺凌方面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学校范围的干预可以将校园欺凌降低20% -50%。那么我们驻校社会工作者应该如何做呢?以下方案可以参考:
一是防微杜渐,定期疏导。校园欺凌大多都是由小矛盾引发的,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纠纷,就能有效地将校园欺凌消灭在萌芽时期。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对学生开展心理疏导,同时,还应关注受害者的心理健康。持续性的校园欺凌往往会给受害者造成较大的心理伤害,驻校社会工作者应当开展针对性的小组活动及个案服务,帮助受害者走出心理阴影,重回正常生活。
二是班会教育,学会说不。召开反欺凌主题班会,通过视频播放、欺凌案例介绍等,以案说法,让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意识到校园欺凌对自己及他人都会有很大的不良影响,使学生们从中汲取教训;也可开展角色扮演训练,号召同学们向校园欺凌说“不”,当遇到被欺凌时,不要忍气吞声;在遇到其他同学遭受校园欺凌时,及时告诉老师、家长或者拨打报警电话。
三是团队拓展,相互包容。学生在校一般都以学业为主,考试成绩是他们关注的重点,很少有机会能够一起进行集体活动。因此,组织一系列的正面文化团队拓展活动,有利于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友谊,让他们学习到一些沟通相处的技巧;有利于在班级里营造一种温暖友好的氛围,避免某个孩子被他人孤立;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同学们学会良好的朋辈沟通技巧,学会正确的待人处事方法,从而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四是关注动态,及时反馈。校园欺凌具有较高的隐蔽性,不易被察觉,这就要求驻校社会工作者准确掌控学生的性格、思想,关注其行为动态,可在班级确立多名班情联络员,帮助监督、观察可能存在的欺凌事件,及时向老师汇报,或者在暴力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告知老师具体情况。
编辑:涂传博 审编:QM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