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探索“三社联动”模式,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今日,南海将迎来“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实地验收。
自2014年南海获批“实验区”以来,在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的“三社联动”模式下,南海通过“熟人社区”“直联+网格化”等社区治理和服务机制,开创了“群众点菜、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模式,共创基层“善治”。
未来,南海将继续搭建“政府引导、社区搭台、项目运作、专业运营、广泛参与”的“三社联动”机制,创新社区治理和服务。
社区善治
“直联+网格化”双网融合编织治理网
下午4点,南海里水和顺的居民黄雪葵在忙完了家务事之后,开始在社区里“转悠”起来。在和顺街坊会附近的一栋居民楼,她看到一电箱的电线外露,于是将时间、地点和事件写了下来,并拍下图片,传到了微信群。
在社工的帮助下,金溪社区的网格信息员记下了这些信息,并分配给网格巡查员巡查确认,再上传到“直联APP”,然后由处置员进行处理。而这,只是南海“三社联动”创新社区治理和服务的一个缩影。
南海创建“实验区”,坚持需求导向、居民为本成为“三社联动”的基本前提;城乡社区则成为创新社会建设,重构基层治理的平台。
尤其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胡春华挂点直接联系南海基层农村后,南海区紧紧把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契机,2014年率先建立镇(街道)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简称“直联制”。同时,胡春华提出南海要重构基层治理的命题,把社会建设的工作重点落到基层、落到社区。
按照直联制要求,176名镇街领导及其团队共2138名党员每周二下午,定时定点奔赴城乡社区,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化解社会矛盾、推动基层发展等诸多方面,直联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南海还同时启动社区治理网格化,按照“1+2+N”模式(1个网格长,至少2个以上网格员,N个志愿网格信息联络员的网格团队),网格团队每天只需对着手机打开APP,对照涉及22个部门的220项事务“清单”,通过日常“扫楼”“扫街”或居民报料等方式,发现其负责网格内的人、事、物发生的情况,上传至“南海社会治理网络化管理系统”,系统则直接把发现的问题派给相关部门处理。
值得一提的是,里水镇还率先促“直联+网格化”的全面融合,在网格化APP的基础上增设了移动直联模块,直联团队在社区一线直联过程中发现问题,可以通过APP及时输入相关信息,由网格化平台及时转给有关部门处理,从而迅速处理问题。
“‘直联+网格化’双网融合,促进着民生服务由‘分散服务’向‘一站式服务’转变,从而实现社区治理的精细化与现代化,而‘三社联动’也成为夯实基层党建、引领村居综合转型升级,推动品牌南海建设的重要战略抓手。”南海区民政局副局长丁坚如此解释。
数读南海“三社联动”
1663个
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南海现有社会组织1663个,其中依法登记在册的社会组织1083个,登记在册的社会组织中社会团体451个,民办非企业单位632个,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近1.4万人。其中,社区社会组织739个。
109所
南海区村居“两委”干部共有1376个,社区工作人员共4045人,每个社区配有至少1名大学生村(居)官和1名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基本形成一支素质较高、服务能力较强、社区居民满意的社区服务队伍。全面铺开社区人才队伍暨社区学院体系建设,截至2016年上半年,南海区共建成社区学院109所,2015年全年培训人才超过30000人次。
60家
大力发展社工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推进社工本土化计划。截至2016年6月,南海区开展服务的专业社工和社会服务机构超60家(不含民办教育机构),其中在南海登记注册的社工服务机构有46家;南海区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人数超1700人;南海本土的专业社工占70%以上。
26.2万人
南海有注册志愿者26.2万人,经登记注册成立的区镇志愿者服务总队650多支。2015年区、镇两级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超过400场,服务惠及群众10多万,媒体报道超500次。
1.6亿元
南海区加大社会服务购买力度,在全省率先举办大规模社会服务洽谈会,2015年投入1.4亿元购买387项社会服务项目,2016年投入超1.6亿元购买416个社会服务项目。通过举办社会服务洽谈会,为社会组织提供了更多政策资源和社会资源,推进了社会服务发展,凝聚了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
社会协同
社洽会推动“政社”互动投1.6亿购买400个项目
社会协同、多元参与是“三社联动”的主要方式,也是创新社区治理和服务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南海启动“家·南海”社会品牌建设,在全国率先把“家”的理念引入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领域。
据不完全统计,南海区政府近3年来共投入超4亿元,建成10万多平方米社会服务载体,购买600多项社会服务项目,惠及全区群众。
2015年,南海首开先河,在全省率先举办大规模社会服务洽谈会,抛出387个服务项目招社会力量,吸引更多优质机构落户南海,同时也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落地实施,大力推动社会服务大步向前迈进。一年来,这387个涉及居家养老、文化体育活动等项目,实施后更好地服务了市民,获得市民频频点赞。
今年,南海继续创新“社洽会”,投1.6亿元购买400个项目,不仅保留政府和社会组织“相亲”环节,还邀请了慈善会、基金会参与洽谈,为社会组织提供更多的政策资源和社会资源。
南海区民政局局长周剑雄信心满满地表示,社会服务洽谈会为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之间搭建了平等对话和沟通的平台,有效推进了“三社联动”,更好地凝聚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的力量为居民提供服务,推动社会治理与服务水平。
制度创新
引导社会组织标准化建设打造社会治理“新品牌”
随着居民需求的不断提升,如何加快社会组织的迅速发展成为创新服务的基石。目前,南海辖区内登记和备案的社会组织有超1600个,各个镇街都建立起社会服务载体“创益中心”。
“1600多个社会组织,部分存在内部管理缺乏经验、活动开展不规范、社会公信力不强等问题。此外,还存在部分行业协会脱离政府部门领导不久、还带有行政的影子,部分公益慈善组织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南海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直言,这些担忧急需“破题”。
正因如此,在南海区民政局和南海区质监局指导下,南海社创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和南海标准化研究与促进中心联合制定了《南海民办非企业单位规范运作指南》和《南海社会团体规范运作指南》。
这两份《指南》对社会组织所涉及的专项事务管理有详细的指引,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打造南海社会治理“新品牌”。
另外,南海通过引进外来机构扶持本土机构的方式,建设“三社”联动队伍,引进优质NGO及优秀人才落地南海、服务南海,并引导和扶持本土社区组织发展,实现南海区社会工作服务队伍技能的专业化、服务内容的本土化、服务手法的精细化、服务团队的职业化。
目前,全区每个社区配有至少1名大学生村(居)官和1名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实现“一社区一专干一项目”的目标,基本形成了一支素质较高、服务能力较强、社区居民满意的社区服务队伍。
服务升级
政府服务“一门一网式”市民办事更便捷
转移政府职能,让渡服务空间,减少社区行政事务,强化社区自治功能,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区服务,这是南海创新服务的又一创新。
目前,南海区构建起区、镇、社区三级服务体系和网上办事大厅,建成278个社区服务中心(站),每年投入超过4亿元,向包括外来务工者在内的全体居民,就近提供民政、计生、就业、卫生、治安等300多项服务。
去年5月,南海实施“一窗通办”改革,行政审批即办率提升至58.2%,平均等候时间降低了7分钟,服务满意度提升至99.92%。
今年以来,南海又根据要求,深化推进“一门一网式”政府服务改革,从原来企业和群众带着材料跑腿,到通过互联网技术,从多门到一门,从串联到并联,从线下到线上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延长了政府服务,得到居民一致点赞。
创新个案
社会政策观测站:
关注社情民意促进民主协商
为了将社会政策研究工作重心下移,南海区在全国首设“社会政策观测站”,选取了各镇街22个各类社情民意最集中的区域作为观测站点,涵盖了法治、党建、医疗、教育、社区、流动人口等社会管理13大领域。观测站针对社会热点难点收集民智,统一提交给各级“社工委”,形成“社案”供决策部门参考。
观测站的设立意味着,除了政协提案、人大议案,南海市民还能通过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提交的“社案”发声,参与南海公共事务管理和监督。而有参考价值、操作性强的“社案”,政府部门将通过“行政+购买服务”的手段在社区实践。
具体而言,镇街政府部门的社会政策观测员需每月定期进站收集社情民意,发现、记录问题,研判后总结提升为“社案”,每半年至少提交一次“社案”。而观测站的社会组织、自治组织、专家,则每半年或每年提交1份“社案”。通过问卷调研、访谈、论坛等形式,每一个社案都有详细的调研以及民意调查经过。此外还在社区发动义工,组建“民情志愿服务队”,收集相关社案的民意。
“通过观测站的社会组织和自治组织,决策部门能有效对接各种群体诉求,如村民代表大会、社区参理事会、市民议事厅等,这有利于构建南海基层民主协商体系。”南海区社工委有关负责人说,几年来,南海通过社会观测站将政府部门、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社会问题研究专家等多元主体社会研究功能,以“社案”的方式进行整合,构建起研判、解决社会问题的信息库、资源库、专家库,形成政府决策部门与公众“四位一体”的对接平台,促进协商式民主,共创基层“善治”。
“熟人社区”:
构建新型邻里关系推动“善治”
桂华丽景小区是桂城探索无物业管理小区居民自治的“明星小区”,由热心居民自发组成的自治小组负责管理社区各项事务。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佛山市与南海区相继出台一系列细化文件,桂城也由此启动“熟人社区”创建工作,以期解决城市社区碎片化、居民原子化导致的社区自治“空转”等问题。为此,桂城专门成立创建“熟人社区”课题组,着力于社区治理研究和实践。“要避免社区成为有名无实的空壳,就要挖掘最具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内核——邻里情。”桂城创建熟人社区课题组组长苏志敏说。
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桂城通过研发项目、购买服务等引入社会工作手法,结合居民需求,依托居委会、企业、党员、社工、社会组织等团队力量,开展面向长者、家庭、青少年等的针对性服务。同时,还以文化互动建立社区互信,激发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热情,充分发挥社区居民自治中的杠杆作用。
桂城通过“熟人社区”探索建立新型和谐邻里关系,激发了基层活力与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由此催生了桂华丽景小区等无物业小区自治小组以及楼长制等社区志愿组织和自组织,培育并提升了现代社区公共精神,并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而后两者反过来又促进了邻里关系的和谐。
文/珠江时报记者戴欢婷通讯员苏金宇朱杰莹图/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
编辑:涂传博 审编:沫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