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社工转型,服务居民更贴心 破解社区工作难题

 时间:2018-09-11 16:22:45来源:浙江在线

杭州下城区天水街道居家养老照料中心,这座带有全景落地窗的花园式三层洋房,是杭城首家德式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自去年年末正式开放以来,为千余名老人提供就餐、健康检测、日托、助浴等专业养老服务。家住胭脂新村张桂林奶奶对照料中心赞不绝口,“这里环境好,吃得也落胃,平时还有老街坊一起聊聊天,跟在家里一样。”

这是下城区推进社工转型的试点项目之一。近日,第三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进入结项验收阶段。作为实验区之一的下城区,在全国率先提出“社工转型”、破解社区“减负增效”难题,由转型社工成立本土化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承接社区公共服务。

从“社区工作者”到“社会工作者”,一字之差,要做的事情却大不相同。转型前,社工高佳瑾还是天水街道一名社区干部。“我们居委会共12名‘社区工作者’,大家工作压力很大。每天需要处理包括人口户籍、社会治安、民政救济等上百项琐碎事务,事后还要花大量时间做台账。”高佳瑾说,成为一名转型社工,要竞标服务项目、争取公益创投基金,与各种社会组织沟通联系……有种创业的感觉。

2015年初,下城区率先在全国试点“社工转型”,选拔出能力素质与专业潜力兼备的“社区工作者”,将他们培养成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针对社区服务存在的短板和盲点,将政府部门不宜行使、适合市场和社会提供的事务性管理工作及公共服务,通过竞争性方式交由社工机构承接,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更精准更贴心的服务。

如今,一批由转型社工组建、富有本土优势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正走上台前。最近,潮鸣街道“潮邻益家”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负责人梅兰钦,正在竞标一个帮助精神残疾人融入社会的项目。虽竞争激烈,但她相当有信心:由7位转型社工组成的“潮邻益家”,成立3年来已成功完成45个社会服务项目。梅兰钦认为,这和转型社工本身的优势分不开:“与社会上的其他公益组织相比,我们来自社区、了解社区,我们的服务更贴地气、合民心,还有来自政府等各方面的支持。”

为鼓励社工转型,下城区设立了转型扶持期,并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让他们吃下了“定心丸”:转型社工可以保留原先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身份,明确转型社工的工资福利待遇较社区工作者提高25%;区、街两级的政府购买社区服务和公益创投项目优先向转型社工机构倾斜,解决社工转型初期的资源瓶颈;组织开展转型社工人才支持项目特训营,全面提升转型社工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

对于梅兰钦和高佳瑾来说,转型不只是工作范畴的变化,还意味着成长空间的进一步拓宽。“原先‘社区工作者’主要靠职务晋升,或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下城区民政局副局长奚倩雯说,如今在转型培育、实践操作、督导扶持等保障下,“社区工作者”真正转型成为专业的社会工作领军人才,进一步破解了“成长的烦恼”。

此外,为了使转型社工队伍管理更规范,下城区出台了一套明确的考核办法,引入第三方满意度测评,规定了转型社工的准入条件、队伍管理和退出机制。“在近年市、区两级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中,下城区转型社工专业能力得到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居民服务对象总体满意度达到了90.5%。”奚倩雯说。

(浙江在线记者 黄珍珍 霍翟羿 通讯员 朱奇峰)

如今,在下城区全区8个街道活跃着18个社工机构、36位转型社工。今年以来,转型社工承接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资金达到256.6万元,承接市、区、街道级公益创投项目99个,资金共计420.5万元,实现了品质化、本土化发展。奚倩雯告诉记者,“当转型社工成立的社工机构真正具备了承接能力时,就意味着有效促进了政社分工,真正实现了社区减负增效。”

编辑:甘再松 审编:QM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