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一个“边缘专业”的社会情怀

 时间:2018-09-06 11:43:32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安庆师范大学80个本科专业里,社会工作无疑一个“边缘”的小专业,每年招生不过四五十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专业,从2014年以来,连续4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奖。该校人文与社会学院以提升应用型学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职业迁移能力为目标,在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上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广泛关注社会问题。

2017年春节,在一次公益活动上,社会工作专业2014级的陶莉莉与白血病儿童有了第一次接触,孩子们的处境引起了她的关注。通过查阅资料和走访政府部门,她得知,近年来我国白血病儿童数量激增,全国患儿累计400余万,而现有的救助主要来自医疗层面,社会救助较为薄弱。为了让这一群体获得更多的关注,陶莉莉和团队同学深入218个白血病儿童家庭收集资料,用社会工作的方法调查研究27个典型个案,提出了构建以白血病儿童为基点,政府、社会、家庭三方协调互助的“三维立体式”救助体系,透露出浓浓的社会“大”情怀。

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利他主义为指导、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的专业助人服务活动。由于我国社工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人对社会工作认同感不高,就连许多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也不够了解。为此,每年寒假人文与社会学院都会给大一新生布置一项作业——让他们走访家乡当地的民政部门,了解社会工作,加强专业认同感。学院还要求每名专业老师负责8—10名学生,采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专业认同交流。2015年,学院在原有社会工作实验室、青少年成长与发展援助服务中心、青年社会工作者协会的基础上,登记注册了安庆市惠风社会工作服务社、安庆市宜秀区惠群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等社会团体,为学生提供校内实践平台。

作为一门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注重社会实践的专业,社会工作强调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书本知识融会贯通,人文与社会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许俊杰尤其注重大学生课外科技比赛引领社工专业的人才培养。他发现,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实践应用型学科,社工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在于能力与成果转化上的“立竿见影”。为了提高社工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在他的主导下,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每年都要参加不少于一次的“三下乡”或其他专业实践活动。在准备每年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比赛时,老师们会从当年的“三下乡”项目中选出较好的课题,挑选实践能力强的学生组建团队参赛。通过“三下乡”项目让同学们提前接触到大学生课外科技赛事,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由于参赛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老师们悉心指导,人文与社会学院如今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成熟的“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通过上一届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的传授经验、帮助解惑、带领方向,使得社工专业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对大学生课外科技比赛产生兴趣,带着想法参加不同的项目。这种模式成效显著,团队的不断获奖,使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在每年的课外科技赛事活动中,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参与实践,达到了与老师共同成长、成才的目的。

实践能力的增强,使社工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方面更具竞争优势,培养出一批创新实践能力强、社会美誉度高的社工人才。在历届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中,出现了荣获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奖金、入选“2012年度中国最美社工”、2015年“中国百名社工人物”等奖项和荣誉的优秀毕业生。社工专业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也有所提升,能胜任多领域的工作。据了解,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广泛,就业岗位涉及教育、行政、管理、金融、社区、宗教、慈善、销售、旅游、交通等十大领域。

为了培养高质量社工人才,全面搭建平台,该校人文与社会学院领导主动牵头成立安庆市社会工作协会,并依托协会,加强与安庆市各级民政部门的联系,整合了全市十余家社会工作机构,为学生开展专业实践提供了大量社会资源。社会工作教研室教师积极申报民政部、民政厅、民政局等各级民政部门发布的社会工作实践项目,通过承接安徽省民政厅“福满江淮,老有所依”服务项目、安庆市养老服务项目评估调查、安庆市宜秀区困难补助落实情况调查等直接性职业活动,为学生们提供实践机会。人文与社会学院还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加省市公益创投比赛等,让学生得到更多锻炼。

近年来,社会工作专业的全体学生相继参加了安徽省民政厅、安徽省社科院、安庆市的各类服务项目和评估调查,在日常实践中认识社会,增强服务能力。

编辑:涂传博 审编:QM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