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广东省民政厅了解到,近年来,广东省民政厅在民政部的有力指导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主动创新、大胆实践,逐步走出一条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群众服务需求、具有广东特色的社会工作发展道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日益壮大。目前,广东持证社工达6.5万余人,成立民办社工机构1406家,2017年经费投入达16亿元,各项指标均位居全国首位。社工服务领域从社会福利与救助逐步扩大到残障康复、禁毒帮教、社区矫正、就业援助、应急处置等领域。社工服务地域也从城市扩展到农村,服务对象已从传统的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延伸扩展到流动人口、受灾群众、特殊困难群体等。社工队伍在岭南热土上已蔚然成形,在医院、社区、学校等地到处可见他们的身影。
普宁市鲘溪乡社会工作服务站“双百社工”上门评估困难群众的需求(主办方供图)
据介绍,2016年底,广东因地制宜,大胆探索粤东西北地区社会工作服务发展新路径,提出广东社工“双百计划”。从2017年至2021年,在粤东西北地区和惠州市、肇庆市、江门市台山、开平、恩平等地建设运营200个镇(街)社工服务站,开发近1000个专业社会工作岗位,孵化200个志愿服务组织,培育10000名志愿者。
广东社工“双百计划”社工服务站启动仪式(主办方供图)
广东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卓志强先后赴韶关市西联镇社工站、汕头市乌桥街道社工站和成田镇社工站、梅州兴宁市坭陂镇社工站、河源市仙塘镇社工站等多个“双百计划”站点,走访了解社工站的整体环境、宿舍和办公条件,体验社工生活和工作情况,与社工亲切交流,了解“双百计划”开展情况。“这一群90后年轻社工能够下沉到基层,在没有空调、条件简单的站点住宿,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成为群众的贴心人、知心人、代言人,何愁做不成专业的群众工作”卓志强说。
据悉,“双百计划”聚焦民政主业,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加强民政基层力量,提升民政专业水平的一项重要工程。以培育一线社工、服务社区群众为核心,大力促进政府资金与慈善资金、社工力量与民政服务、社工服务与志愿服务、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的有机结合,推动全省社会工作的平衡发展,提高社会工作的专业水平,增强基层社会服务力量。“双百计划”社工站的选点以落在村居、问题导向及方便群众三个标准,为每个镇、街道配备3-8名社工,为民政事业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将社会工作力量与民政服务相结合,更好地为有需求的群众和社区提供专业服务。作为广东加强基层民政力量和社会工作改革的新探索,着力破解基层民政服务力量薄弱,目的就是保一线、保专业、保公益。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全镇,把工作做到民政对象邻里、家里、心里,让“双百社工”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
重阳节“双百社工”带领小志愿者给村里的独居老人送上南瓜饼及节日祝福(主办方供图)
【相关链接】精准谋划推动“双百计划”落地生根
2017年7月1日,广东社工“双百计划”社工服务站启动仪式在惠州市惠城区三栋镇鹿颈村举行,全省200个社工服务站同步正式启动并运行,社工进驻社工服务站开展服务。
资金来源多元化。“双百计划”资金主要由省、市级政府共同投入,2017年投入5000万元专门用于社工工资发放,并每年递增5%;每年投入900万元用于聘请社会工作督导与志愿服务培育。李嘉诚基金会资助200万元用于相关社工培训及粤东地区项目资助。建立“双百计划”服务专项与省级基金会对接平台,广泛动员社会慈善组织资助支持社工站开展慈善活动。
社会工作本土化。“双百计划”着力于稳定社工人才队伍、稳定社会工作服务、提高社会工作的专业水平,主要录用粤东西北本地社工或者已在外地从事社会工作人才回家乡开展社工服务,建立稳定的、本土一线社工服务队伍、本土社会工作支持平台、本土社会工作机构,探索本土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督导培训专业化。一方面,“双百计划”联合中山大学等高校组建督导团队,以贴身督导形式协助社工站开展需求评估、明确服务领域、协同社工制定5年服务规划和年度计划,贴身跟进服务开展。另一方面建立培训体系,对千名社工、社工站所在镇(街)党政领导、市县民政相关干部等分专题实施系列培训,提升专业性。
服务对象聚焦化。“双百计划”服务对象为本镇(街)困境人群和社区,重点是面临困境的老年人、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城乡低保对象、农村留守人员、优抚安置对象等,开展社会工作专项服务。
管理手段信息化。“双百计划”通过公开招聘录用人员,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为每名社工建立人事档案,确定薪酬待遇,准确掌握社工队伍信息和工作情况,实施有效的人才管理。
上下联动助力“双百计划”纵深发展
各地市民政局、乡镇(街道)政府、村(居)委会高度重视提高社工生活、工作质量,为他们提供坚实的支持和保障,并表示“双百社工”的到来,真真正正帮助了村(居)民,使他们的幸福指数得到大幅提升。2017年7月,清远市清城区凤城街道办以实施“双百计划”为契机,自招15名社工组建了“凤城社工站”。2018年3月,街道将2支社工队伍进行整合,同时调整了工作试点社区,明确了工作方向。目前凤城“双百计划”社工站共有一线社工21人,分驻西湖、大观、翠湖、后街、古城等5个试点社区,为社区内困弱群体和风险群体提供专业的关爱和帮扶服务,协同推进社区治理工作。省民政厅将凤城社工站设为广东社工“双百计划”观察点,每月省民政厅社工处同志携专业督导老师对站点进行1-2天培训观察,保证该站点社会工作的有效开展。
“双百计划”实施以来,省民政厅社会工作处与“双百计划”项目专员每月赴全省各站点开展实地督查平均达到18次,与社工们进行深入交流,了解站点状况,提供指导意见,实地跟进站点“53111”(五年愿景、三年规划、一年计划、一个月计划、一周计划)落实,总结经验问题并走访确定核心示范点,逐步确立“双百社工”学习驻村专业知识、驻村团队建设制度,完善项目管理制度,印发《社工手册》《社工站经费审批注意事项》《广东社工“双百计划”相关文书及指引》,启动“双百计划”项目监测与评估,以评促进、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通过定期的项目跟进、业务知识专题培训等方式,推动项目落地及可持续发展。广东省民政厅社工处处长郑章树发文《再困难也要坚持》,鼓励一线社工、地区中心等相关主体推进“双百计划”落地,共同砥砺前行。
专业服务实现“双百计划”初心使命
“他们这群年轻人很好啊,很有心来探望我们,帮我办好低保,关怀送到家。”“双百社工为我们做出了很多贡献,照顾了穷人。”“为人很好,又真正吃得了苦……”吴川市梅菉街道的居民们充满感激地表达着心声。肇庆市怀集县冷坑镇的村民四爷竖起拇指笑嘻嘻地说:“你们真的是服务到家了,以前没有人做过这种事情,国家有社工就是好哇!”
阳江市阳东区合山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双百社工”在走村入户时,发现一个青少年小菊(化名),母亲早年离世,父亲年事已高,她在高中阶段获得爱心人士资助完成学业,后考上大学,但因家庭原因不得不放弃读书,种种变故导致小菊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双百社工”们运用社工专业手法为小菊做心理疏导,在社工们的帮助下,小菊逐渐走出困境,并加入合山镇社会工作与志愿者服务协会,成为协会的志愿者骨干。小菊说:“以前我的学业是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才完成的,以后我将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潮州市潮安区江东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双百社工”日常走访的时候,经常会遇见一个80多岁的老人,他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在谢厝老人组看潮剧,看见社工到访便用微笑打招呼。经过了解,谢老伯的家庭情况特殊,谢老伯的妻子向社工倾诉他们的生活困境:小儿子由于耳聋残疾,加上前年意外丧妻,导致精神有些失常,家中几乎没有劳动能力。得知情况后,“双百社工”与村委沟通的同时,详细了解了低保的申请过程并协助填写相关申请表。最后谢老伯的低保户申请已经进入公示,按照正常流程批通过后谢老伯家即能成为低保户,得到相关帮扶政策的补贴,困扰了谢老伯一家多年的申请低保救助终于得到了圆满的结果。
像这些小温暖在广东粤东西北地区一直都在加速升华,在如今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中,他们没有在“留在大城市还是小乡镇”上纠结,而是义无反顾的扎根农村,穿上“蓝马甲”,奔走在粤东西北的乡间地头和民政服务对象的家中。他们代表党和政府走进群众中,与民政服务对象零距离接触,用脚画村图,用眼看村庄,用耳倾听村民声音,用心感受村民需要。他们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发挥社工专业,始终秉承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让服务对象感受到“人情味”。
在广东省民政厅近期开展的全省乡镇敬老院专项整治督查工作中,广东社工“双百计划”115个社工站,在镇(街)事务办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为敬老院提供资源链接、矛盾调处、心理疏导、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服务。在专项工作中累计服务约1900位老人,服务时长达2930个小时。
“双百社工”充分发挥社工专业性,通过驻村工作的模式与社区“混个脸熟”,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建立信任关系,了解社区民众所想,摸清民政服务对象,学习民政政策精准施策,将民政工作和驻村服务有机结合,深入开展社区行动研究。社工们积极链接政府、社会及公益慈善、媒体等多方资源,建立城乡互助网络,协力解决社区问题、推动社区发展,打造有本土特色的社工服务,打通民政服务与居民最后一米,实现“双百计划”的初心。
“双百计划”实施至今,已一年有余,200个社工站,近1000名社工,像一颗颗星星之火,温暖了民政服务对象的心,照亮了整片南粤大地。这支有理想、有情怀、懂政策、懂专业的“双百蓝”队伍,奋斗一线,一路风雨兼程,用智慧和汗水奋勇前行,未来也将不忘初心,携手守护农村社会,坚持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贡献社会工作力量!
编辑:甘再松 审编:XKJ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