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社区是他们发光发热的舞台,为社区居民服务是他们的使命,在基层工作一线上,常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而他们就是社工。
13年的时候常州社区网,采访过一批社工,今天再次回访,看看他们哪些继续奋斗坚守在岗位,又有多少新鲜血液加入到社工群体这个大家庭。
85后:
最大的满足,就是居民对我的认可
陆茜,31岁,女,这是她从事社区工作的第六个年头了,早在2013年,社区网曾经群访了一批85后社工,她就是其中之一,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
陆茜一开始的工作单位是北大街社区,2015年调到了同一街道的机械二村社区,“当时分到街道同一批进来的18名社工,连我在内就剩4个了。”
这么多年工作下来,社区的工作究竟难做吗?陆茜说“难”。社区工作不是模式化的,按照一个体系,走一个流程就能完成。做社区工作,要面对的群体是居民,针对不同的居民,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在做社区工作的时候,被误解是常有的事。
机械二村是个老小区,相对新小区来说,工作更难做一点。首先社区居民大多是老年人,
任何鸡毛蒜皮的小事,例如电视机开不起来、贴了小广告、家里没电……都会找社区来处理,不过这些事也不是什么大事,都好解决。
陆茜坦言,“忙的时候,连上十几个小时的班,除了身体上的劳累,不能帮助居民们的无助感和无力感更心烦。”
问及陆茜坚持下来的理由,陆茜笑了笑说,“我个人还是挺喜欢和居民打交道的,说实话,我觉得我们现在所做的,很多事超过了工作的本质,不像是社工,更多的像是志愿者。”
看望结队老党员
陆茜心得体会:
在社工这份工作中,她总保持两颗心来解决问题
第一,一颗耐心
陆茜说,碰到居民来窗口询问,如果我们工作人员就简单地说,“你这个政策不符合,办不了”,这样过于生硬地表达,就显得我们办事不人性化,所以说话要注意技巧。有时候政策复杂,居民不理解,一定要耐下心来,向居民解释清楚这些条条框框,这样居民满意,我们工作也做得顺利。
第二,一颗责任心
有时候居民来咨询,可能当下没有办法解答居民的困惑,我们社工会说,回头帮你想办法。但是工作一忙,转头就会把事情忘记了,但是居民确一直记得,所以再忙也要把居民的事放在心上。
陆茜认为现在的社工还不是特别专业的,但至少让服务过的人有种认可,就是她最大的满足。
90后:
想帮居民做点实事,是我留下来的动力
范文彬,28,男,也是和陆茜同一批经过招聘进入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成员。12年经过考试甄选,13年入职,14年来到了绿地社区工作站,一直坚守到今天。
在今年的社工节上,在和谐社区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方面,范文彬还被评选为钟楼区优秀社区工作者。
帮孤寡老人晒被子
范文彬现在的岗位是党建、综治信访,主要是负责调解居民的问题。绿地社区负责的小区算是一个新小区,人口众多,相比老小区,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少。“房子交付、装修、公摊面积的划分等等。”
作为一名男社工,在做社区工作时,相对于女社工而言,碰到的难题更多。走访的时候,女住户戒备心强,不轻易开门,当然安全意识高是很好的,但是对于范文彬来说,反而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每次走访需要和女社工一起进行。有的时候调解会遇到比较冲动的居民,居民可能对于女社工态度会比较好一点,而男社工受的气会更多,甚至还碰到过拿着菜刀来社区调解的。当然也会碰到热情好客的居民,叫他一起吃晚饭,这些点滴小事,范文彬也记在心上,这也是他坚持在社区的理由之一,“这么些年能坚持下来,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吧,主要还是想帮居民做点实事。”
参加社区亲子活动
范文彬心得体会:
这么多年社区工作做下来,范文彬也有不少自己的体会,第一点,不能生气很重要,一定要学会情绪的控制和管理。居民们到社区来,无论他们的态度、观念怎么样,提出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问题和要求,既然来到这里就是要寻求帮助的,所以社工接待居民的态度很重要。第二点,就是要要手脚勤快,多去熟悉所在小区情况,平时做完手头上的事,可以经常去小区转悠,“不说一万多户居民都认识你,至少要让小区的狗见到你不叫”。第三点,要和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因为之后的很多工作是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处理问题。
95后:
年轻就是资本,充实自己服务社区
周立人,24,男,是个长相清秀、身材高大的小伙子,谁都没想到年纪轻轻的他,一毕业就来到了社区工作。
小周在学校所学专业是数控,2016年毕业后9月正式加入采菱社区,“我读书的时候从来没想到会到社区工作” 小周腼腆地笑了,“以前觉得社区就是一群居委会大妈,现在自己做了社工,对社工理解也不一样了。”
95后的优势在于年轻、有活力、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快,而小周就是这样。小周个性活泼开朗,喜欢打篮球,工作上正好负责的是文体方面的工作,社区活动多,需要摄影拍照,小周特地跟着有经验的社工学习,很快就上手了。
社区平日的走访,周末的值班,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小周的休息时间。今年6月开始到9月结束的社区天天乐活动,共有11场,小周场场都要在,活动结束后收拾场地,到家已经是九点多了。“说实话有时候也会厌烦,但是自从做了社工,对社工的认识也改变了,过去自己的性子比较急躁,也慢慢沉稳下来了,现在把居民的事当做我自己的事来做。”
编辑:涂传博 审编:XKJ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