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屯门天水围开荒社工施少凤谈褪色中的小区发展工作

 时间:2018-06-14 18:01:44来源:香港明报

施少凤,社工界称她为「阿施」,是八、九十后小区发展的老前辈。从1981年开始做社工,在屯门、天水围新发展区做地区开荒社工,一直做到退休,都没有离开过社会工作的领域,累积了多年的经验。阿施说,社会工作是一件以生命来影响生命的事,然而三十多年,就看见到社福界产生了巨大的转变,她慨叹现今新一代的社工被工作不断去榨取,往昔从工作获取的满足感,也开始被「跑数」的制度压挤得所剩无几。

消失的师徒制

阿施回忆刚做社工的头十年,她说是最快乐的十年。

「那时是有师父的,是一个督导的角色。有经验的社工会去跟你倾和检讨正在进行的工作,也会提点。现在回想起,我觉得有督导对于社工来说很重要。」对于阿施来说,那是一种经验的传承。

最后,她在屯门从事小区发展(Community Development,简称CD)的工作,这种透过社会工作组织居民争取权益并进行充权的过程,也是阿施最初选择社会工作的初衷︰「主要是看到社会上的政策对于基层不太公平,希望能够透过CD的手法或理念,去组织基层表达他们的声音,透过这些声音,可以令到社会的政策或制度合理公平一点。」当时她想,社工可以不只是陪伴服务对象,而是能够透过人与人之间的连结去对社会带来影响,从而令社会走向更加公平公义。

做了四年,适逢八十年代中期,香港的代议政制开始发展起来,有些压力团体组成了政党。阿施认为,殖民政府在1981人起渐渐开放区议会直选议席,民主政党的冒起, 某程度政党的小区主任重复了他们本身的工作。「有时一些政党的地区工作会跟CD的功能很接近,当然政党会有议席的考虑及计算,但无可否认,某程度他们有些在地区工作方面是做得不错。」

另一方面,政府也越来越不倾向支持小区发展的工作。「因为小区工作组织居民,在过程当中少不免会反对政府的一些政策,导致政策无法顺利地推行。」于是政府逐渐边缘化小区工作,并慢慢减少资助,例如在90年代,便将「邻舍层面小区发展计划服务工作队」从52队减至现时只剩在17队。阿施说,如今在社福界的小区工作已经愈来愈少,「嗯,现在连社福机构也不太重视,社会工作更趋向了治疗性或个人性,以前个人和小区的比重都是比较接近。」

昔日谈远景 今日先谈数字

后来,她去了青少年中心工作,尝试了很多连结青少年和小区的工作,「有时会做一些监察区议员的工作,所以当时做青少年中心都不会离开小区。」

做了十年社工,觉得需要去进修,吸取新的东西和想法。1995年,阿施再次回到社工的领域,却突然觉得,世界好像已经变得不一样了。

「我选择了去天水围工作」,阿施在屯门工作了十年后,发现自己对于新市镇很有兴趣︰「我猜都是跟做小区发展的工作有关,屯门以前也是新市镇,虽然居民从市区迁入有很多适应上的需要,但同时也为小区带来了很多生气和希望。」

然而,这个行业的氛围也正面临巨大的转变。

「我1981年入职时,机构对于新同事的指引,是未来的远景,例如这三年内会做怎样的服务。」到了后来,特别在一笔过拨款通过后,「跟新同事讲的指引,已经系变成了一年要跑几多数,一坐低就讲数字,而不会去讲个小区系点、服务对象有咩需要、计划可以怎样去帮助…..没有这些了。」

2000年,社会福利署推行了一笔过拨款津助制度,每年向社福机构提供资助,以「自主灵活地调配资源」为名,代替过往「实报实销」的形式,而社福机构则需要向社署提交财务报告以及服务表现的数据。

阿施觉得,订立数字本身不是一个大问题,但在一笔过拨款的制度下,追逐数字成为了社福机构的常态︰「如果数量太多,质素会兼顾不到的,我们这一行,是要跟服务对象建立关系,协助他去面对问题,无时间系做唔到,但如果太多的数量,社工分到每个人身上的质会减少,即使你工作更多的时间,但人的精力始终是有限。无可能要求数量是愈来愈多。」

人是最重要

另一方面,为了获得资源去做服务,「跑数」以外,社工还要处理很多额外的行政工作,每个社工都疲于奔命时,她入行最初所珍惜的那种「师徒关系」,也几乎消失。阿施慨叹︰「唔知几时开始,会相信了社会工作是可以量化。做了100个case,不代表就有成效,大家都没有再追问,在数字的背后到底做了甚么工作呢?那些方法又是否有效?现在都不过问这些了。」

做了三十多年社工,见到行业的变迁,也在漩涡当中,那些看不过眼,都源于她一直相信,在社会工作裹头,人才是最重要的︰「好睇重每一个人的价值,好睇重这个社会是否公平公义地去对待每一个人,我觉得这些才是社工最重要的价值,简单来说,便是以人为本。」

编辑:涂传博 审编:XKJ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