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困境儿童个案工作的思考

 时间:2018-06-12 13:56:56来源:中国社会报

个案一:

对罕见病儿童的家庭支持

小鱼(化名)11岁,家住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某街道,上小学四年级。5岁那年父亲因经济纠纷过失杀人,被判有期徒刑12年,后减刑5年。父亲入狱后,家里的经济条件变得非常紧张。母亲告诉小鱼,父亲到上海打工了,上海很远,所以父亲不能经常回家。7岁那年,小鱼被查出患有罕见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目前的医学技术只能控制,无法治愈。如今,小鱼腰部以下变得没有力量。母亲为了照顾小鱼无法外出工作,给小鱼看病花光了家中积蓄,小鱼每月电疗和药物费用支出在3500元左右,目前全靠社区和亲戚们的资助,这种情况引起了未保社工的注意。刚开始小鱼的母亲对社工不是很信任,但社工的坚持慢慢发挥了作用,小鱼的母亲开始向社工讲述自己的想法。社工了解到,由于年纪越来越大,母亲对小鱼的照顾已经力不从心了,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小鱼喜欢画画,但家里没钱送他去学习,小鱼渴望朋友,但身体条件对他外出影响很大。为了让小鱼像其他孩子一样走出家门,增加社交活动,进而交到朋友,社工为小鱼量身设计了各种户外拓展活动,让小鱼和母亲共同参加亲子活动;联系四川师范大学的志愿者,定期到小鱼家里辅导绘画课程;小鱼的母亲也成为家长互助联盟的一员,在网络上倾诉自己的烦恼,与其他家长分享经验;经社工搭桥,小鱼还有了免费的营养师和中医治疗师,这让小鱼一家看到了希望;社工还为小鱼募捐了一辆轮椅,提升小鱼的自理能力,减少母亲的压力。

个案二:

协助困境儿童重返校园

小秋(化名)15岁,小学三年级时父母离婚,监护权判给了父亲,小秋离开母亲从外地回到成都上小学,父子居住在成龙街道的廉租房里。母亲重新组建了家庭,但对小秋一直很照顾。小秋上初中后,父亲变得游手好闲,没有固定工作,经济状况极不稳定,对小秋也疏于照顾。小秋大部分学费由母亲承担,但每当母亲出现,父亲便会找母亲麻烦,三番五次之后,母亲不再敢公开来看小秋。后来,母亲去新疆打工,小秋能得到的关爱就更少了。初二时,父亲以小秋身患疾病为由向社区要钱,并强制小秋退学。小秋退学后逐渐变成“网瘾少年”,作息颠倒,营养不良,甚至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社工通过网络与小秋进行了长达6个月的沟通、疏导,慢慢地建立了信任关系,慢慢打开了他的心扉。小秋提出希望社工能帮助他去成都某职业中学读书,暂时离开父亲。带着这样的信任和期待,社工联合成龙街道工作人员与学校开展工作,让小秋重新回到班级,并补办了中考准考证,准备参加即将到来的中考。社区还为小秋申请了500元临时救助作为每天的早餐和午餐费。为了让小秋安心学习,社工积极协调小秋的父亲签署了为孩子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承诺书。此外,社工前往成都某职业中学招生处,向学校推荐小秋。社工还为小秋募捐了1套床上用品、4件衣服、1条裤子、2双袜子,小秋终于找回了与老师和同学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社工思考

一是困境儿童个案的复杂性。随着困境儿童专业社会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发现做儿童个案不仅要关注儿童本身,还要关注其背后的家庭、学校、社会系统,同时每一方面又都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困境儿童个案工作往往是伴随儿童成长的整个阶段,很难像成人个案一样,解决了特定问题、实现了特定目标后就做出结案决定。

二是对社会工作认识不足。项目执行过程中,所服务的街道、社区对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认识存在偏差。很多家庭面临的问题其实是由经济贫困带来的一系列冲突,但他们认为救助就应该是有实质意义的物质帮扶。

三是服务人群难以引起社会共鸣。在工作中,有不少爱心人士表达过对困境儿童的资助意向,但当我们将建档儿童中比较典型的困境儿童资料传给对方后,收到的答复往往都是拒绝,爱心人士希望资助的是“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的儿童,但这类儿童在城市中并不多见,城市困境儿童面临的往往是发展性问题,而不是生存性问题。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

编辑:涂传博 审编:XKJ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