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创新」青年人才广州交流会(下称「大湾区青年交流会」)在广州举行,来自粤港澳三地的法律、会计、金融及社工志愿者领域的180多名青年专业人才和与会专家,就青年融入大湾区进行探讨并建言献策。与会青年普遍认为,三地合作重经济轻社会服务领域合作,盼成立三地社工合作机制,让港澳社工服务融入湾区。本次大湾区青年交流会,开展一系列走访和探讨交流活动,包括大湾区青年发展政策专家报告会、政府政策宣讲、青年圆桌会议、主题分享,并签订《青年交流合作框架协议》。
在当天的青年圆桌会议上,三地法律、会计、金融及社工领域的青年在谈到大湾区内发展机遇,普遍认为潜力巨大,但也存在一些掣肘。来自香港青年联会的张镇枫是香港注册律师,目前负责公司法务工作。他指出,在帮助内地企业做融资时,需要到当地外汇管理部门做登记备案,在某个地方可能很容易做到,而另一个地方又十分複杂,难以成功办理。「可能是与各地对政策理解不一样,又或者难以找到当地合适的合作律师协助,都会导致这种局面出现。」
一些领域应採用香港标准
对于当前北上发展存在的问题,港澳青年普遍认为,搭建行业合作交流平台十分重要。港青颜隽、汪洋参与了社工及志愿服务界别的讨论。讨论认为,目前政策多倾向经济领域,推动社会服务领域的配套政策较少。他们建议,如果能够成立一个大湾区社工工作协调组织,建立合作机制,能够让香港社工服务更好融入大湾区。
来自法律界别的港澳青年亦有类似呼吁。他们建议在建立大湾区法律服务人才库、定期举办专业论坛、建立青年律师联席会议制度、设三地律师异地实习计划等方面搭建合作平台。
在香港安时利(中国)医疗有限公司工作的敖振铭表示,公司有项目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研发脊椎侧弯的手术机器人,裡面需要金属材料的植入。他说,在香港和澳门,只需要医生签名和相关证明就可以进入市场。不过在内地,就要求更多种认证,「拿齐认证至少等三、四年时间,每一分每一秒对科创团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他呼吁,大湾区发展在医疗领域认可香港标准。敖振铭又表示,大湾区在人才引进方面,可试行让港澳人士每周进入一次内地的短期模式,现时规定港人作为引进人才,需要三分之一时间在内地工作,很多人会畏惧「长时间」的承诺。
宣传不足致行动意愿缓慢
不仅香港青年希望融入大湾区,大湾区内企业也对港澳人才求贤若渴。广东万丈金数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李廷威称,公司与香港中文大学有交流合作,每年均有实习生到公司实习。「但目前大湾区的交流还是偏零散,希望让港青与内地企业的交流变得更为常规。」他表示,作为大数据金融公司,香港在金融上有很多领先的地方,希望与香港专业人才保持密切联繫。
香港明汇智库研究助理赖家智表示,去年调查发现,香港有超过一半青年人不了解大湾区情况。他表示,目前在大湾区政策宣传上,会计、金融、法律等专业服务的宣传比较多,但针对IT信息技术领域的宣传相对薄弱。他认识很多「技术宅」港青对到大湾区发展意兴阑珊,希望可以有更针对专业领域的政策宣讲。
为建立三地青年更深入合作,当日,大湾区内11个城市的青年社团组织,共同签署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创新」青年人才广州交流会合作框架协议书》,以促交流合作机制的建立。
据悉,该框架协议是对2017年广东省青联牵头签订《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行动框架协议》的进一步落实和细化。
《协议》重点项目
青年发展和创新创业:建立知名企业家、创业家、高校学者和行业专家组成的青年创业导师库,共享各地青创大赛成果,共建大湾区青年就业创业孵化基地。
青年专业人才合作交流:推动金融服务、会计、法律、教育、医疗、建筑测量、青少年事务社工、工业设计及文化创业等行业的青年专业人才开展项目合作。
青年发展问题研究及调研成果共享:开展青年问题研究,共享研究成果。
推动大湾区城市群青年团体深度交流:加强大湾区城市之间的交流联繫,发挥各自团体优势资源,深化青年团体业务开展和深度合作发展。
编辑:涂传博 审编:XKJ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