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让社会救助更精准、更有温度

 时间:2016-11-01 16:42:30来源:中国社会报

社会工作同社会救助是两项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制度安排。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中的重要地位,这标志着社会工作作为重要主体进入社会救助领域。在此基础上,2015年民政部、财政部又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明确了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路径与机制。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不仅为社会救助注入了新鲜血液,对于社会救助理念的转变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社会救助呼唤专业社工的加盟

社会救助是一项保民生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各项社会救助制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地建立起来,并逐步构建了以低保救助、五保供养为核心,以专项救助为辅助,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我国基本民生保障的形势与任务发生了新变化,单纯依靠政府提供物质资金的救助方式,难以有效满足救助对象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迫切需要创新社会救助的理念与方式。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恰好弥补了传统社会救助的不足。社会救助对象看起来是遭遇经济困难的群体,实际上这一群体在心理、精神、社会关系上都面临严重的挫折,社会工作的核心是做“人”的工作,除了物质上的帮扶,精神的慰藉、心理的疏导、自身的赋权增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社会融入、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帮助。社会工作使社会救助更精准、更有温度成为可能,社会救助亟须专业社会工作的加盟。

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首次入法

两年前,作为首部统筹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行政法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颁布了,这是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社会工作真正作为重要主体进入社会救助领域。《办法》不但明确了政府在社会救助中的责任,也明确了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体系中的地位,明确提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作用,为救助对象提供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救助体系向着集物质救助、精神慰藉、心理疏导、能力提升为一体的综合救助服务迈进。

在不短的时间内,我国的社会工作常常处于边缘状态,在社会服务早已被政府部门、基层社区组织承揽的情况下,社会工作只能起帮忙、辅助的作用。《办法》的颁布,将社会工作置于与政府部门和其他力量平等的地位,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合法化,使社会工作进入社会救助的主流,社会救助从此踏上了专业服务相伴的新时代。

看社工如何助力社会救助

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社会救助领域?2015年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给出了具体答案。该意见明确了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路径与机制。此前,一些地方已有先行先试的探索。

低保核查是体现社工专业优势的一个重要阵地。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全市32个镇(街),共有9000多户低保家庭,但目前大多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只有一两名负责低保的工作人员,要完成这样的核查任务太艰巨。如何解决这个难题?从2009年开始,东莞市民政局率先向东莞市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购买服务,20名低保信息员上岗。低保信息员逐门逐户进行调查摸底、统计分析,建立和更新档案,而且通过专业社工的服务,解决了困难群众在心理和精神上遇到的一些难题,实现了物质救助与精神救助的结合。

很多长期接触低保家庭的人士认为,低保家庭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社会关系网络的缺失。2011年,北京市朝阳区七彩昀社工事务所,承接的低保家庭社会工作服务的项目就命名为“低保家庭社工介入服务及社会支持网络建设”。“七彩昀”的社工首先以社区融合活动来吸引服务对象,逐步帮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状态。在节假日或传统节日组织的活动,让低保家庭和其他居民一起参与,促进他们的融合。被低保家庭接纳后,社工们又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来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包括子女教育支持、职业辅导等。

在临时救助中,社工同样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在山东省济南市、四川省成都市等地的救助管理站,社工对临时救助人员进行评估,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案和小组工作,帮助他们调适心理、顺利回家。社工让社会救助更公平、精准、有温度。(本报记者 徐 蕴)

编辑:涂传博 审编:沫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